田雙良 畢德光 王澤紅
(云南地方煤礦安全技術服務中心,云南 昆明 650011)
2005年12月24日 23時 20分, 某礦井播土采區19煤皮帶上山(井筒)放炮后,煤與瓦斯延期突出,地面火源引起瓦斯在事故井口燃燒事故,火焰高達100多米,造成12人遇難。突出煤矸量4017t,涌出瓦斯量109萬m3。
事故井筒(19煤皮帶上山)設計布置在19號煤層底板20m的泥質粉砂巖巖層中,設計長1691米,事故前已施工1381米,巷道凈斷面為18.3m2,設計為錨網噴支護。
井口往下41.5m段風筒、皮帶、電纜燒毀,巷道底部有0.5m厚的水泥灰粉(為碹體燒毀掉落),混凝土剝落后鋼筋暴露、扭曲變形。41.5~51.5m段巷道頂部被熏黑、局部剝落,電纜被燒焦。井口30~36m段左井壁有往里擠壓的現象,接縫處擠進約80mm,地面相應處也有裂縫。井口往下100~900m巷道沒有爆炸痕跡,風筒、電纜等一切物品完好。
920m處開始出現煤塵堆積,920m~1090m堆積煤粉0~0.5m厚,1090m~1204m堆積煤粉0.5~1.5m厚,手捻無粒感。1204m~1257m堆積浮煤1.5~4.2m厚,呈細顆粒狀。1257m~1302m滿巷道封嚴,呈細顆粒狀。1302m~1382m處開始出現塊狀煤矸。分選現象極為明顯,見表3-1。
(1)具有充分補給源的大量的高濃度、壓縮爆炸性氣體聚集在較狹小的過火面積上劇烈燃燒,產生了極高的火風壓和熱輻射,在距火焰100米外觸人臉還感到燙熱。一般的滅火方法已不可能實施和奏效。
(2)煤與瓦斯突出后,產生大量的爆炸性粉末狀煤塵極易飛揚,直接灑水無法浸濕、浸透煤塵,稍微碰觸就揚塵霧,封堵人體五官,嚴重威脅救災安全和影響救災進展。
(3) 獨頭井巷發生煤與瓦斯突出后,噴出的瓦斯、煤粉充滿了整個巷道,且突出點和巷道堵嚴段圍巖裂隙瓦斯補給源十分充足。在清理堵塞物地點頂部裂隙內瓦斯濃度達40%~80%,工作地點瓦斯濃度隨時達5%~9%,回風流瓦斯濃度達2%~3%,正壓通風需經1~3天的自然排放后方可降到規定值以下。給救災工作安全、快速開展帶來很大困難。
(1)采用泥土分步堆積封堵井口隔絕空氣,同時運用高泡滅火技術的滅火方法。運輸足夠泥土,向井筒兩側堆積,且兩側各配備一臺推土機、一臺裝載機,每堆積一層泥土必須灑水,保持泥土潮濕;待泥土堆積高度超過井筒3~4米時,井筒兩側推土機同時平行向井口推泥土,緩慢逐漸封堵井口;待井口封堵高度達到三分之二以上時,觀察一段時間后,同時操作,采用高壓噴射泡沫和黃土一次將其封閉。

表3 -1 突出煤矸分布
(2)針對直接灑水無法浸濕、浸透,極易飛揚的粉塵危害,采取在巷道底板用透水性好的水工布、稻草席、麻袋等進行覆蓋灑水降塵,并采用負壓局部通風方式配合降塵。
(3)利用移動抽放泵鉆孔抽排突出區域附近瓦斯,采用負壓通風方式抽排井筒內的瓦斯。使用ZSM—250型全液壓鉆機向突出點附近打鉆,利用移動抽放泵鉆孔抽放突出區域附近的瓦斯,26天內共抽排瓦斯7179m3;采用抽出式局部通風機配合負壓風筒逐段抽排清貨地點瓦斯和降塵,負壓風筒吸氣端超前清貨地點10m以上。
(4)清理堵塞物整個過程中,救護專家現場監護,技術專家現場指導。經驗總結
(1)在獨頭井巷內,對具有充分補給源、極高火風壓和較強熱輻射的爆炸性氣體燃燒,人員往往無法靠近直接滅火,采用粘性潮濕泥土覆蓋窒息滅火法,同時采用機械化操作方式,極易湊效和確保安全。
(2)煤與瓦斯突出后,產生的大量煤粉塵絕大多數成粉末狀,稍微碰觸就揚塵霧,直接灑水無法浸濕、浸透煤塵。采用透水性好的物料(如水工布、稻草席、麻袋等)進行覆蓋后,再灑水降塵可達事半功倍之效。
(3)獨頭井巷發生煤與瓦斯突出事故救災時,采用負壓風機配合負壓風筒抽排瓦斯和降塵方式,因原回風巷道轉變成進風巷道,瓦斯、粉塵經負壓風筒排出,較之采用正壓通風自然排放方法更為安全、快捷。
(4)對于新建的高突礦井,瓦斯抽采系統應能保證正常運行后方可開掘井筒。
[1]郝相龍,張福旺.郝天軒.瓦斯地質信息管理及決策系統研究與應用,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