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軍偉
(邢臺學院,河北 邢臺 054001)
作為逆向物流系統的主體——政府和企業分別代表著不同的經濟利益,對政府來說,實施逆向物流能減少生態破壞、保護環境,從而降低治理污染的費用,有利于經濟的循環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對企業來說,逆向物流的開展雖能起到節約資源、能源,提高企業形象和顧客忠誠度的作用。但在實施逆向物流過程中,因其處理過程復雜且緩慢,且不確定因素較多,現階段很難按現行的市場規律去運營,因此會出現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片面追求當前利益,忽視了社會的長遠利益,兩者的利益沖突必將導致博弈行為的發生。而在現實中消費者作為逆向物流主要參與者,其行為同樣將影響到企業逆向物流活動的開展。本文基于此,在考慮消費者影響的情況下,試圖尋找政府與企業在逆向物流系統構建中的博弈均衡點,以此共同推動逆向物流的發展。
博弈的參與者——政府與企業,二者都是理性的“經濟人”,企業是一個經營實體,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政府作為政策、法律的制定者,社會的管理者,追求的是最大的社會整體利益。消費者積極參與逆向物流開展與否,是企業能否成功實施逆向物流戰略的關鍵。
在此博弈中,企業的策略選擇有兩種——構建逆向物流系統,兌現逆向物流服務簡稱為“兌現”或者不構建逆向物流系統簡稱為“不兌現”;政府的策略:“管制”或者“不管制”。通過政府的管制監督企業的逆向物流實施情況,給予實施逆向物流的企業一定的補貼,相反則給予一定的處罰。
不考慮其他因素對企業利潤的影響,企業無論構建逆向物流系統與否都要繳納一定的資源使用稅W,若企業構建逆向物流系統則政府對企業征收環境治理稅k1T,如果企業沒有構建逆向物流系統,在政府管制的狀況下,對企業征收環境治理稅k2T,由于國家對構建逆向物流系統的企業給與獎勵,易知k1<k2。
企業構建逆向物流系統成本支付成本C;消費者積極參與企業逆向物流運作,使企業逆向物流得以順利開展獲利Q,否則獲利為0。
政府對企業行為進行干預時,所花費的財力、物力、人力等成本R;企業沒有構建逆向物流,政府需要額外支付治理環境成本R',若企業構建逆向物流,則國家可節省環境治理成本R'。
政府進行管制的概率為p1,不管制的概率為1-p1;企業構建逆向物流的概率為p2,不構建的概率為1-p2;消費者積極參與的概率為p3,不積極參與概率為1-p3。
不同策略組合下的雙方收益情況:

表1 政府與企業收益矩陣
(1)設定政府進行管制的概率為p1,則企業構建、不構建逆向物流的收益分別為:

當企業構建逆向物流與不構建逆向物流的期望收益相同時,得到企業在博弈均衡時政府采取的管制政策的最優概率。
令 g1=g2, 則
若企業開展逆向 小于期望收益,即C<p3Q,不管政府管制與否,企業的逐利動機會導致其主動開展逆向物流,考慮C>p3Q的情況。
(2)假定企業構 流的概率為p2,政府實施管制或者不管制情況下的收益分別為:

當政府管制、不 當時,得到政府在取得博弈均衡時企業構建逆向物流的最優概率。
令 g3=g4, 則
企業構建逆向物流均衡解表示企業將以最優概率p2選擇構建逆向物流,以便獲得最大收益。當企業概率構建逆向物流時,政府最優策略為隨機選擇管制、不管制政策;如果企業以p概率構建逆向物流時,政府采取不管制策略為最優策略;如果企業概率構建逆向物流時,政府的最優策略為對企業實施管制,具體措施可以包括以下幾點:提高k2的值,加大對企業的處罰力度;提高k1的值,加大對實施逆向物流企業的補貼;設法降低企業開展逆向物流的成本;加大宣傳力度,鼓勵消費者支持企業逆向物流的實施等。
政府選擇管制政策的均衡解指的是如果政府以最優概率p1對企業進行管制,可以使社會總收益達到最大。當政府以概率對企業進行管制,企業的最優策略為選擇隨機開展逆向物流;如果政府以率對企業進行管制,企業的最優政策為構建逆向物流;如果政府以p對企業進行管制,企業的最優選擇為不構建逆向物流。但是面對企業不構建逆向物流導致環境污染加重、資源枯竭加劇的社會問題,政府將會對企業行為進行強行管制,以緩解資源緊張等社會問題。
總之,政府應努力降低對企業進行管制的成本,并確保企業與消費者積極參與逆向物流的實施,對構建逆向物流的企業給與優惠政策,例如一定的政策補貼,對漠視逆向物流的構建,導致環境污染的企業進行嚴懲。企業應樹立先進的管理理念,重視逆向物流的實施,努力降低逆向物流的成本,加快技術改造,提高回收產品的利用率,使逆向物流成為企業利潤新的增長點。消費者要積極響應政府號召,監督并積極參與企業逆向物流活動的開展。
[1]王則柯,李杰.博弈論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覃艷華,曹細玉.企業逆向物流活動的博弈分析[J].綠色經濟,2006(10):77-79.
[3]賈小玫,冉凈斐.逆向物流的博弈分析[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5(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