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生 何東敏 魏曉麗
(中航工業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遼寧 沈陽 110043)
零件S-261907(詳見圖1)屬于細長軸類零件,主要其連接作用,長度為3078mm,其內孔粗糙度要求為Ra1.6μm,同時零件的技術條件要求也極其嚴格。該零件雖然結構相對簡單,但是由于零件過長,加之材料為INCONEL718(高溫合金),為難切削材料,而且,零件的毛料為實心棒料,在鉆孔后,去除余量較多,容易引起局部變形,因此對零件的變形控制為本零件的加工難點。另外,零件太長,在鉆孔時,零件的同軸度也難以保證。
圖1
加工技術難點:
根據零件圖的特點,在加工過程中主要遇到以下難點:
a細長軸的加工工藝;
b保證零件的尺寸和技術要求。
根據零件圖確定細長軸的工藝路線如下:0毛料圖表→J5毛料檢查→10車一端外圓基準→20車加工找正帶→25車坡口→30鉆孔→35修找正帶→40擴孔→45修找正帶→50擴孔→55粗珩內孔→60半精車外圓→65精珩內孔→70精車外圓→J75最終檢驗
車加工找正帶時一夾一頂,中間不使用任何支撐,這樣做的風險就是由于零件過長,中間有可能出現“塌腰”的現象。但是通過實踐,并沒有出現零件“塌腰”的現象。找正帶車加工完成后,在機床上對三處找正帶打表檢查,其跳動都在0.02mm以內,滿足了在深孔鉆鏜床上加工的要求。
在鉆孔之前發現零件的直徑小于深孔鉆鏜床的四爪卡盤內孔的直徑,因為在鉆孔時軸向力很大,若零件的軸向沒有約束僅靠卡盤夾緊,加工中零件有可能移動,為此,制作一個夾緊套,來避免此現象的發生。
根據刀具手冊的參數,開始鉆孔,初步將參數設定為轉速112r/min,進給20mm/min。由于工件材料為INCO718,韌性和強度都很大,同時機床的功率也不是高,所以,在加工過程中出現了很大的噪聲,而且還出現了悶車的現象。這時對加工參數進行調整,先是提高了轉速,將轉速調至160r/min,將進給調至14mm/mim。因為轉速過高,出現了“磨刀”的現象,刀具后角磨損嚴重,刀片的壽命急劇縮短。繼續調整加工參數,轉速調至112r/min,進給調至10mm/min,這時,切削過程基本流暢。
雖然找到了合適的切削參數,但是,刀片磨損仍然很嚴重,基本上每切削300mm就需要換一次刀片,這樣增加了刀具成本。分析原因,個人認為機床性能與刀片的性能沒有吻合,即機床達不到刀片規定的切削速度,刀具在使用非額定的切削參數切削時,其磨損遠大于額定的參數切削。
在鉆孔的過程中,由于刀片在孔內,無法觀察其磨損情況,但可以通過切屑的質量可以判斷刀片的磨損情況,加工過程中用手感覺刀桿的震動情況,通常情況下,若刀桿的震動情況加大,切屑也翹起了花邊,就應該及時更換刀片,否則有可能損傷刀體。
將零件裝夾到深孔鉆的過程中,零件中間部分跳動達到 0.8mm,分析原因:零件在鉆孔時去除余量較大,產生了極大的應力,零件從深孔鉆卸下之后,零件開始釋放應力,導致了零件的變形。為此,在擴孔之前又重新車加工了找正帶,保證在上深孔鉆之前3處找正帶同心,在車加工找正帶過程中上刀量不能過大,否則會頂彎零件。重新將找正帶車到跳動不大于0.02mm后,進行擴孔。在擴孔過程中,機床經常出現刺耳的聲音,同時,刀體上的導向塊磨損很快,嚴重的時候導向塊會磨碎,只能調換方向或安裝新的導向塊。雖然能進行擴孔工作,但是極大的增加了加工成本。
導向塊磨損的原因主要是刀片車出的孔徑小于導向塊的直徑,導向塊與零件形成過渡配合。因為在一面刀刃磨損后,刀片的尺寸就已經減小,在將該面刀刃旋轉到與刀體接觸的時候,雖然在裝夾的時候,刀片的位子在正常位子,但是當切削時,切削力會把刀體擠向刀體的圓心方向,由于與刀體接觸的刃面已經磨損,所以,刀片發生了讓刀現象,鉆出來的孔就會較實際設定的直徑小,導向塊會與零件的內壁發生嚴重的摩擦,行程工件系統機械的震動和噪聲。
在第一次擴孔后,對零件的壁厚差進行了檢查,已經下降到了0.3mm,可以說反復擴孔將會減少壁厚差。但是在第二次擴孔之前,同樣需要重新車加工找正帶,這次修正,同時要修正坡口,因為第二次擴孔時,將從與鉆孔方向相同的的一端進行加工。在第二次擴孔時,將內孔加工到了75.9mm,這與零件的內孔的最終尺寸還有0.3mm的余量。
珩磨細長軸,在黎明公司是第一次,該設備是進口的設備,此前也沒有珩磨的經驗,只在安裝調試設備時廠家對我們進行了培訓,加工零件的時候我們只能根據廠家提供的參數進行,珩磨頭轉速為230r/min,進給10~15mm/min,負載10%~12%,,由于珩磨機的工作行程為2米,所以,我們從兩端對長軸進行了珩磨,在珩磨過程中需要掉頭進行二次裝夾。珩磨頭、珩磨桿和機床之間是由兩個萬向節進行連接,珩磨頭在零件的內孔內會沿著內孔的方向行進,只要將零件夾緊后固定即可,不用進行找正。珩磨去除的余量小,且屬于精加工設備,而且精車外圓后零件可能變形,所以第一次珩磨的時候只去掉了0.15mm的余量。
在精車外圓后,再將內孔珩磨到圖紙要求的尺寸。當要求去除的余量較大的時候,可以換粗糙的油石進行加工。珩磨后的表面遠遠的高于圖紙表面的質量要求,最終表面質量達到了Ra0.04μm。
此項工作,填補了黎明公司珩磨長軸零件的空白,為今后珩磨加工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細長軸的加工是機械加工的難點,細長孔的加工更是難上加難,在加工過程中,如何控制零件變形是需要克服的主要難題。在加工該零件的過程中我們借助了一些專用設備,如數控深孔鉆鏜床、珩磨機等,尤其是珩磨機,在我公司是第一次珩磨深孔,填補了黎明公司的空白。深孔鉆方面,尤其是深孔鉆的刀具調整,減少了加工成本,也提高了加工效率,在工裝方面,我們自制了一些夾緊套和錐度套,來滿足加工需要。總的來說,在細長軸的加工過程中我們積累了一些經驗,在今后的工作中還需繼續完善和提到,為軸類零件的加工提供有力保障。
[1]藺啟恒.金屬切削實用刀具技術[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2]袁鋒.數控車床培訓教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3]余輝.旋轉鉆柱構件規范[M].北京:中國兵器工業企業管理協會翻譯出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