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桂池 馬荊慧
喜炎平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腹瀉伴心肌受損47例療效觀察
徐桂池①馬荊慧①
目的:觀察喜炎平在輪狀病毒腹瀉伴心肌受損患兒治療中的作用。方法:選擇101例小兒腹瀉病中糞便輪狀病毒抗原陽性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喜炎平治療組47例和對照組54例。在常規綜合治療的基礎上治療組給予喜炎平靜脈注射,0.3 ml/(kg·d);對照組給予利巴韋林10 mg/(kg·d)抗病毒治療。對比分析兩組臨床療效、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以及糞便病毒抗原轉陰動態(采用膠體金法)情況。結果:喜炎平治療組主要癥狀持續時間、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程度及時間以及治療5 d后糞便輪狀病毒抗原轉陰率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喜炎平可縮短輪狀病毒腹瀉患兒帶病毒時間,改善急性期癥狀及提高療效,降低再感染和累及腸外臟器損害的風險,尤其對心臟的損傷具有很好的保護作用。
喜炎平; 輪狀病毒; 腹瀉; 心肌受損
腹瀉是一組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消化道綜合征。在我國兒童中屬多發病,發病率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居第2位[1],被列為兒童疾病防治的重要工作內容。在我國秋冬季腹瀉發病高峰中的40%~60%以上為A組輪狀病毒(rotavirus,RV)所致。RV感染的患兒中約50%~70%有心肌受損。喜炎平是一種新型中藥制劑,其主要成分為水溶性穿心蓮總內酯磺化物,是一種廣譜抗病毒藥物,具有抗病毒、抗菌雙重作用。同時穿心蓮內酯還具有抑制炎癥、提高免疫力以及保護心肌、減輕RV所致心肌損傷等多種作用。筆者觀察發現在病程早期給予喜炎平治療,可縮短輪狀病毒腹瀉患兒帶病毒時間,改善急性期癥狀及提高療效,降低再感染和累及腸外臟器損害的風險,尤其對心臟的損傷具有很好的保護作用,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2011年12月筆者所在醫院兒科收治小兒腹瀉病中具有典型癥狀、糞便輪狀病毒抗原陽性的腹瀉患兒101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47例,男25例,女22例,年齡(18.14±6.33)個月,體重(13.11±2.23)kg,病程6 h~3 d;對照組54例,男28例,女26例,年齡(17.86±6.24)個月,體重(12.95±2.17)kg,病程7.5 h~3 d。兩組病例主要癥狀的發生情況、主要實驗室檢查指標見表1。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病程、主要臨床癥狀和實驗室檢查指標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兩組病例主要臨床癥狀和實驗室檢查指標比較 例
1.2 治療方法 兩組病例治療遵循《腹瀉病診斷治療指南》相關原則,給予口服或靜脈補液、飲食指導、微生態治療以及支持治療等綜合措施。治療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喜炎平注射液(江西青峰醫藥投資集團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20026249,規格:每支2 ml:50 mg)靜脈注射,用法:0.3 ml/(kg·d),治療5 d無效者不再使用;對照組給予利巴韋林注射液,10 mg/(kg·d)。
1.3 病原學檢測方法 輪狀病毒檢測采用膠體金法,采用北京萬泰生物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A群輪狀病毒抗原檢測試劑盒。
1.4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所有入選病例臨床癥狀和體征,包括癥狀和體征的表現、持續時間、程度、演變過程及轉歸。所有病例用藥治療前均行糞便常規和糞便輪狀病毒抗原檢測。用藥第3天開始每日檢測復查一次糞便輪狀病毒抗原,直至轉為陰性。所有病例用藥治療前和用藥1周時檢測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進行對比分析。心肌損傷嚴重者定期復查,進行動態觀察,觀察時間最長4周。監測血常規、血電解質、肝腎功能及其他生化指標。
1.5 療效判定 根據1998年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腹瀉病療效判斷標準的補充建議。顯效:治療72 h內糞便性狀及次數恢復正常,全身癥狀完全消失;有效:治療時糞便性狀及次數明顯好轉,全身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治療72 h時糞便性狀、次數及全身癥狀均無好轉甚至惡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6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組間比采用 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經過治療后,治療組顯效9例,有效31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85.1%;對照組顯效10例,有效27例,無效17例,總有效率為68.5%,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和對照組總有效率和顯效率比較,喜炎平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臨床癥狀觀察比較,喜炎平注射液治療觀察組患兒發熱、嘔吐、腹瀉、精神狀態等主要癥狀持續時間治療組均短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脫水癥狀持續時間兩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療程結束時糞便輪狀病毒抗原檢測,治療組轉陰率51.1%(24/47),對照組轉陰率27.8%(15/54),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追蹤2周后治療組已全部轉陰,對照組仍有9例呈陽性。
2.3 兩組治療前、治療1周后CK-MB比較 治療組治療前CK-MB(49.14±2.02)U/L,對照組治療前(48.63±1.94)U/L,治療組治療1周后(17.53±1.10) U/L,對照組治療1周后(34.44±1.41)U/L,對比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動態變化,肌酸激酶同工酶恢復程度及時間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輪狀病毒感染的小兒腹瀉病多見于6個月~2歲的嬰幼兒,不同年齡組對輪狀病毒感染的機會有差異,這與此時母親帶來的抗體下降、自身免疫力尚未完全建立有關。同時輪狀病毒腸炎腸外臟器損害可累及多臟器,其中以呼吸系統損害最為多見,其次為心血管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的受損[2],所以RV腹瀉時提高患兒機體免疫力及早期加強對心肌的保護性治療并動態觀察預防出現嚴重的心肌損害應引起臨床高度重視。
本研究入選病例均為糞便輪狀病毒抗原陽性患兒,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肌損傷。因此,積極抗病毒治療,抑制病毒復制,控制腹瀉癥狀,同時提高自身免疫力,抑制炎癥反應和心肌損傷十分重要。目前針對輪狀病毒腹瀉尚無特效治療,文獻報道喜炎平對輪狀病毒腹瀉表現出較好的臨床療效[3]。本研究發現喜炎平注射液治療觀察組患兒發熱、嘔吐、腹瀉、精神狀態等主要癥狀持續時間治療組均短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喜炎平能明顯縮短病程,緩解癥狀。療程結束后(5 d)治療組51.1%患兒糞便輪狀病毒抗原檢測轉為陰性,而對照組轉陰率僅為27.8%,2周后治療組已全部轉陰,對照組仍有9例呈陽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和對照組總有效率和顯效率比較,喜炎平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喜炎平可能抑制了輪狀病毒的復制,縮短了患兒帶病毒時間,降低了再感染和累及腸外臟器損害的風險,同時提高治愈率。本研究還顯示治療前兩組CK-MB平均水平均有所增高,提示輪狀病毒能導致不同程度的心肌損傷。治療1周后喜炎平組CK-MB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喜炎平還可以提高患兒機體免疫力減輕RV對心臟的損傷。
喜炎平具有直接殺滅病毒,增強巨噬細胞及中性粒細胞的吞噬能力,阻斷病毒DNA/RNA的復制作用,同時抑制炎癥部位PG的合成,減少炎性滲出物的量及促進免疫活性細胞的增殖,促進免疫球蛋白的形成,提高血清中溶菌酶的含量,從而減輕病毒對心肌細胞的直接損傷作用。由于喜炎平直接殺滅病毒和增強巨噬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吞噬能力,使體內病毒明顯減少,從而明顯降低由于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反應所致的抗心肌抗體產生數量,從而減少抗心肌抗體對心肌的損傷[4]。同時喜炎平注射液主要成分穿心蓮內酯碳化物,具有清熱消炎、止痢作用,其對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具有顯著抑制作用,從而減少組織細胞的炎癥反應,改善心肌代謝,起到心肌損害修復作用[5]。
本研究結果表明,喜炎平可縮短輪狀病毒腹瀉患兒帶病毒時間,改善急性期癥狀及提高療效,降低再感染和累及腸外臟器損害的風險。喜炎平還能減輕輪狀病毒對心肌細胞的直接損傷作用,減少抗心肌抗體對心肌的損傷,抑制炎癥反應,改善心肌代謝,促進損傷心肌修復和心肌保護作用。
[1] 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286-1299.
[2] 李寧,姚英民.輪狀病毒的腸道外感染[J].國外醫學:兒科分冊,1999,26(5):253.
[3] 黃婉英.喜炎平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腹瀉178例[J].醫藥導報,2009,28(5):596-598.
[4] 代鐵成,趙月.喜炎平注射液治療病毒性心肌炎療效觀察[J].中國誤診學雜志,20l1,2(6):1284.
[5] 施長城,張坤明,劉霞,等.喜炎平注射液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合并心肌損害的療效觀察[J].中國藥房,2011,22(47):4495-4496.
10.3969/j.issn.1674-4985.2012.22.025
①湖北省荊門市康復醫院 湖北 荊門 448000
徐桂池
2012-06-01) (本文編輯:李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