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白靈
門診高血壓患者血壓達標與家庭血壓監測關系的調查
劉白靈①
目的:探討門診高血壓患者血壓達標與家庭血壓監測的關系。方法:采用不記名問卷形式對2011年2月1日-8月30日在筆者所在醫院心內科門診就診的高血壓患者進行調查。內容包括性別、年齡、診斷、當日血壓檢測值、是否知曉血壓控制目標值、有無進行家庭血壓監測。按當日血壓測量值是否小于140 /90 mm Hg為界限,分血壓達標組和血壓未達標組,對比兩組性別、年齡、高血壓病分級、達標知曉率和家庭血壓監測開展率。結果:共發出問卷612份,回收610份,問卷回收率99.7%。回收的問卷中,288份(47.2%)記錄的當日血壓檢測值小于140 /90 mm Hg,566份(92.8%)正確回答血壓控制目標值,141份(23.1%)進行家庭血壓監測。血壓達標組中家庭血壓監測的開展率較未達標組高(36.8% VS 10.9%,P=0.00)。結論:筆者所在醫院心內科門診高血壓患者血壓達標率為47.2%,家庭血壓監測開展率為23.1%;開展家庭血壓監測有助于高血壓患者血壓達標。
高血壓; 家庭血壓監測; 達標率
目前高血壓測量方法有診室血壓測量、家庭血壓監測和動態血壓監測三種方法。其中,家庭血壓監測不僅可以測量長期血壓變異,還可以避免白大衣效應,并可以了解患者生活常態下的血壓水平,改善其治療依從性[1]。新近一個薈萃分析認為,家庭血壓監測能比診室血壓更好地預測患者的心血管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2]。許多指南推薦高血壓患者應積極進行家庭血壓監測。筆者所在科對門診高血壓患者血壓達標及家庭血壓監測情況進行初步調查,以探索兩者間的關系,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1年2月1日-8月30日在筆者所在醫院心內科門診就診的高血壓病患者。高血壓病診斷標準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標準[1]。共610例患者完成問卷,其中男性356例,女性254例,年齡32~84歲,平均年齡(59.8±13.7)歲。高血壓1級占30.5%,2級占38.0%,3級占31.5%。
1.2 調查及研究方法 在患者門診隨訪時采用不記名問卷形式對患者進行調查,當天候診時發放表格讓患者填寫,由接診醫生就診后當日回收,接診醫生檢查填寫是否完全。其內容包括性別、年齡、診斷、當日血壓檢測值(以醫生測量的診室血壓為登記標準)、是否知曉血壓控制目標值、有無進行家庭血壓監測。按當日血壓測量值是否小于140/90 mm Hg為界限,分血壓達標組和血壓未達標組,對比兩組性別、年齡、高血壓病分級、達標知曉率和家庭血壓監測開展率。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6.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正態分布的資料結果比較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取 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問卷回收情況及初步結果 共發出問卷612份,回收610份,填寫完整問卷610份,問卷回收率99.7%。回收的問卷中,288份(47.2%)記錄的當日血壓檢測值小于140/90 mm Hg,566份(92.8%)正確回答血壓控制目標值,141份(23.1%)進行家庭血壓監測。
2.2 血壓達標與家庭血壓監測的關系 血壓達標組中家庭血壓監測的開展率較未達標組高(36.8% VS 10.9%,P=0.00),兩組年齡、性別、高血壓病分級和達標知曉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1)。

表1 血壓達標組與血壓未達標組調查項目對比
2002年全國營養與健康調查發現,正在接受治療的18歲以上成年人高血壓患者中,高血壓控制率為24.4%[3]。而胡大一等[4]2009年對92家三甲醫院進行橫斷面臨床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心內科門診患者血壓小于140/90 mm Hg百分率為48%。兩研究均提示,中國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率不理想。國內專家認為,血壓控制率低的核心問題是,患者不測血壓,或很少測量血壓,血壓管理的質量差,從而導致知曉率低、治療的依從性差及服藥后的控制率低[5]。關于血壓測量的方法,目前認為,診室血壓測量尚為臨床診斷高血壓和分級的標準方法和主要依據。而家庭血壓測量則有獨特而不可替代的優勢。因為家庭血壓監測是患者在熟悉的家庭環境中進行,可以避免在診室測量血壓時常出現的“白大衣效應”。家庭血壓測量可用于評估數日、數周甚至數月、數年的血壓長期變化情況或降壓治療效應,而且有助于增強患者管理高血壓的參與意識,改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所以,包括歐洲高血壓學會在內的多個國家的臨床指南都明確指出,正在服藥治療的高血壓患者推薦開展家庭血壓監測[6]。
本調查結果中,筆者所在醫院心內科門診高血壓患者血壓達標率為47.2%,與國內水平相當。而這些高血壓患者中,僅有23.1%高于俞偉珍等[7]的15.6%和王小愛等[8]的15%,但遠低于楊曉輝等[9]的63.6%。而筆者所在科以前一直只看重診室血壓的測量,直至從去年開始才重視家庭血壓監測,故造成不同地域家庭血壓監測開展率差別大的原因,除了部分經濟原因外,醫務人員對家庭血壓監測的重視程度可能是很主要的原因。本研究還發現,血壓達標組的家庭血壓監測開展率明顯高于血壓未達標組,而開展家庭血壓監測組的血壓達標率則高于未開展組。當然,這一推論可能存在選擇性偏倚,因為開展家庭血壓監測的患者很可能其教育水平較高,經濟條件可能更好,也較容易配合治療。楊曉輝等[9]通過分析得出,開展家庭血壓監測確實有助于高血壓患者血壓達標。本研究一個缺陷是當初調查表格設計時,未進一步對開展家庭血壓監測患者進行更深入調查,未對諸如持有的血壓計類型、血壓測量頻率、測量時段、測量方法、血壓及服藥記錄情況及血壓計定期質控校正等方面的數據進行收集。新近《家庭血壓監測中國專家共識》[5]的刊發,必將規范和極大促進國內關于家庭血壓監測的開展和研究。通過對專家共識的學習,可以設計出更合理的調查方案,把家庭血壓監測的護理宣教做得更好,從而使更多的高血壓患者進行家庭血壓監測。綜上所述,本調查研究得出,筆者所在醫院心內科門診高血壓患者血壓達標率為47.2%,家庭血壓監測開展率為23.1%;開展家庭血壓監測有助于高血壓患者血壓達標。臨床應該積極推廣家庭血壓監測,提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制率。
[1]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1,39(7):579-616.
[2] Ward A M,Takahashi O,Stevens R,et al.Home measurement of blood pressur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J].J Hypertens,2012,30(3):449-456.
[3] 李立明,饒克勤,孔靈芝.中國居民2002年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5,26(7):478-484.
[4] 胡大一,劉力生,余金明,等.中國門診高血壓患者治療現狀登記研究[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0,38(3):230-238.
[5] 中國醫師協會高血壓專業委員會,中國高血壓聯盟,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家庭血壓監測中國專家共識[J].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2,4(4):43-47.
[6] Parati G,Stergiou G S,Asmar R,et al.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hom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J].Journal of Hum Hypertens,2010,24(12):779-785.
[7] 俞偉珍,介麗霞,章玉珍.高血壓病患者血壓計持有及家庭自我血壓監測狀況調查[J].護理學報,2007,14(6):20-22.
[8] 王小愛,白奇連.高血壓患者自持血壓計及自我監測血壓調查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0,18(8):1059-1060.
[9] 楊曉輝,姚崇華.北京市社區就診高血壓患者家庭自測血壓情況及對血壓控制的影響[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0,18(8):739-743.
10.3969/j.issn.1674-4985.2012.24.039
①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廣東 廣州 510180
劉白靈
2012-06-28) (本文編輯: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