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秀玲
淺談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療
晁秀玲①
目的:探討臨床治療口腔念珠菌病。方法:對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口腔念珠菌病患者65例進行病歷分析,隨機將患者分為西地碘組和制霉菌素組,分別給予治療。結果:西地碘組與制霉菌素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7.1%、96.7%,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西地碘和制霉菌素治療口腔念珠菌病均能取得很高的療效,值得推廣。
口腔念珠菌病; 西地碘; 制霉菌素
口腔念珠菌病為常見的口腔黏膜疾病,多數為念珠菌屬感染所致,主要病原菌為白色念珠菌,臨床上常見的口腔念珠菌病為鵝口瘡,又稱雪口病。目前,醫學上廣泛使用抗生素以及免疫抑制劑,這就增加了口腔黏膜念珠菌病的發病機率,經過臨床觀察發現,患者若長時間患口腔念珠菌病,可能會發生惡變[1],因此必須高度重視,早發現,早治療。本文通過對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確診的65例口腔念珠菌病患者的病歷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口腔念珠菌病的病理特性及治療方法,希望能對口腔念珠菌病的診斷及治療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抽取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65例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其中男67例,女28例;年齡3~65歲,平均55歲,3~16歲6例,16~55歲38例,55歲以上21例。將65例患者隨機分為西地碘組35例和制霉菌素組30例。
1.2 臨床癥狀 急性偽膜型念珠菌病多發于嬰幼兒和新生兒,其主要癥狀為唇、舌、頰、腭黏膜外偽膜較難擦除,如果用力強行擦除可見表面糜爛、充血;急性萎縮型念珠菌病多發于45~55歲的人群,其主要癥狀為彌散性紅斑及舌黏膜萎縮;慢性萎縮型念珠菌病多發于55歲以上的人群,主要癥狀為義齒的承托區黏膜有大面積的充血,顏色發紅,呈散狀紅斑;慢性增殖型珠菌病,發病年齡多為45~55歲,主要癥狀為頰或口角內側的黏膜上出現白色斑塊,病情嚴重時白斑的黏膜表面會出現增生顆粒,導致黏膜喪失彈性[2]。
1.3 方法
1.3.1 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消除口腔內局部可致病隱患因素,例如患者要戒煙,保持義齒衛生,對不良義齒(尤其是檢查發現義齒白色念珠菌表現為陽性)進行更換或糾正,可疑致病抗生素類藥物要停用等。建議義齒采用3%~5%的蘇打水浸泡。
1.3.2 改善身體狀態,發現身體的其他疾病要積極治療,如身體存在消化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等疾病以及其他口腔黏膜類疾病(扁平苔蘚、白斑、盤狀紅斑狼瘡)時要及時治療。
1.3.3 用藥方法 (1)西地碘組給予口服西地碘,具體為含化后口服,1.5~3 mg/次,3~4次/d,連續用藥2~8周。(2)制霉菌素組給予口服制霉菌素,亦為含化后口服,50萬u/次,3次/d,連續用藥2~8周。兩組給予口服藥物的同時,采用濃度為0.05%~0.12%的洗必太進行含漱,3次/d,直至癥狀和病損消失及白色念珠菌培養試驗轉為陰性。
1.4 療效評價標準 白色絨膜及病損完全消失,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舌背乳頭萎縮逐漸恢復,白色念珠菌培養試驗呈陰性為痊愈;白色絨膜及病損大部分消失,臨床癥狀得以緩解,白色念珠菌培養試驗呈陽性,但其菌落在50以下為顯效;臨床癥狀減輕,病損區域縮小,白色念珠菌培養試驗呈陽性,但其菌落在100以下為有效;臨床癥狀及病損未見明顯改善,白色念珠菌培養試驗呈陽性,且其菌落在200以上為無效。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PSEM 3.1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西地碘組與制霉菌素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西地碘的主要有效成分是其含有的分子形態的碘,具有廣譜、高效的殺菌功效,且低毒,實驗已經證實,西地碘能夠高效的、無固定性的殺滅病毒、細菌及真菌,其作用機理是西地碘內的分子碘能夠氧化病原菌的原漿蛋白活性基因,并與病菌蛋白質氨基相結合,從而有效殺死病菌。
制霉菌素屬傳統的多烯類抗真菌藥物,其功效是能夠結合細胞膜上的特異固醇,從而改變膜通透性,使重要細菌內容物漏出以起到殺滅細菌的作用。該藥物有較強的抗真菌療效,尤其是針對念珠菌更為顯著,即便是重復用藥也不會產生抗藥性。此藥口服后不容易被身體吸收,大部分藥物都會隨糞便排出體外,在皮膚表面以及黏膜局部外用藥后也不能吸收,因此患者應該爭取藥物在口腔內融化以后再將其咽下[3]。制霉菌素口感較差,含化時有異味,難以忍受,少數患者會出現惡心、反胃、嘔吐、厭食等癥狀,致使部分患者因不能忍受藥物異味而放棄用藥進而影響治療療效。在筆者所收治的患者中就有2例因無法堅持用藥而終止治療。但是,相對而言制霉菌素藥較為便宜,易被患者接受。
口腔念珠菌病臨床治療,除采用抗真菌藥物治療外,也應該對患者的身體健康水平以及口腔內局部致病因素給予充分考慮。白色念珠菌屬于條件致病菌,因此必須消除該病的致病因素,才能確保治療效果,且保持良好療效,防治病情復發[4]。臨床上不少患舍格倫綜合征的患者,由于未能很好的控制病情,導致口腔感染念珠菌而病情復發。針對慢性增殖型白色念珠菌病的治療,根據該病有惡變率較高的特點,臨床上建議盡早活檢切除,防止發生癌變。
[1] 陳允,陶秀彬.制霉菌素治療心血管疾病患者口腔真菌感染效果的臨床觀察[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24(20):54-55.
[2] 施云,陳建祥.口腔念珠菌病224例臨床表現及真菌學診斷的臨床應用[J].中外醫療,2008,27(17):78-79.
[3] 吳偉珍.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67例治療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07,11(17):51-52.
[4] 張春梅.口腔念珠菌病的觀察、治療及護理[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8,29(11):88-89.
10.3969/j.issn.1674-4985.2012.24.047
①河南省口腔醫院 河南 鄭州 450052
晁秀玲
2012-04-13) (本文編輯: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