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強
(萊鋼型鋼煉鋼廠,山東 萊蕪 271126)
萊鋼生產的Q345GJC鋼板,厚度為30mm,用戶在部分鋼板橫切面發現斷口有一條不連續線條狀分離層,并且使用測厚儀測量鋼板厚度時出現多處測不透的情況。
對探傷不合的鋼板取樣做檢驗分析如下:

圖1 銑床加工后照片圖

圖2 磁粉探傷照片
因鑄坯內部質量原因造成軋材探傷不合的原因主要有四個,分別是氫致裂紋,鑄坯內部的中心偏析與裂紋,鑄坯內部的夾雜物和鑄坯內部的帶狀組織發達。
2.1 氫致裂紋
當軋材的TS≤690的時候,要求鑄坯內部的氫含量小于2PPM,當軋材的TS≧690的時候,要求鑄坯內部的氫含量小于1PPM。氫喜歡聚集在鑄坯中心偏析處,因此我們要解決好鑄坯的中心偏析。
對于探傷,我們可以根據探傷的波形來分析鑄坯的內部缺陷,若鑄坯內部有氫裂紋,在探傷時,當射線從鑄坯上表面射下來碰到鑄坯內部的氫裂紋的上表面時,會向上反射,碰到氫裂的下表面時,也會向上反射,我們會在接收到的波形上得到這樣類似于小山一樣的波形,通過對波形的判斷,我們可以推斷出鑄坯內部的缺陷在鑄坯中的位置。
2.2 鑄坯的中心偏析
板坯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中心質量較差,而后續工藝也無法使在凝固過程中形成的中心缺陷得到較大的改善。絕大部分連鑄坯受到現有冶煉設備及工藝的限制,其化學成分不穩定,導致連鑄坯內部偏析、疏松、縮孔等缺陷嚴重,對產品強度、韌性等指標有很大影響。中心偏析的等級如果超過B級,就會對軋材的探傷性能造成影響。
2.3 鑄坯內部夾雜物
鑄坯凝固時,在三角區的上部,是夾雜物容易聚集的位置,在鑄坯的內弧1/4處易產生夾雜物的聚集,因此我們必須先要做坯樣,通過熱鹽酸酸洗來看坯樣的低倍,做到預防為主,避免造成大量的廢品。酸洗時用50%濃度的鹽酸,加熱到71~91度,加熱時間15~30分鐘。
2.4 鑄坯中心帶狀組織發達
鑄坯的中心偏析很難控制,如某鋼種C:17,Mn:120,在鑄坯中心偏析處,C有可能達到25,Mn有可能達到180,產生的原因是冷卻速率不一樣。解決中心偏析有五個措施:
2.4.1 平均澆注過熱度小于20度,最好是10~20度。
2.4.2 水溫:結晶器水和二冷水的溫度要小于30度。冷卻水溫升高,會導致凝固前沿變的更長。有時我們會發現,冬天時中心偏析輕一些,夏天要重一些。
2.4.3 輥縫:扇形段的輥縫精度高時,會減弱中心偏析。
2.4.4 拉速過快:拉速過快也會導致凝固前沿變的更長,會加重中心偏析。
2.4.5 采用動態輕壓下:采用動態輕壓下可以明顯改善鑄坯的中心偏析,但各個鋼鐵廠各自的工藝條件不一樣,必須要對輕壓下的壓下區間和壓下量進行優化,要針對不同的鋼種和不同的斷面進行試驗,找到最佳的控制模型。
3.1 軋材的氫致裂紋導致探傷不合
不管是連鑄坯還是軋材都要解決氫致裂紋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實行緩冷,下面是對連鑄坯和軋材的緩冷的措施:對連鑄坯和軋材,只有當溫度在200~600度時,鑄坯中的氫才會溢出,若溫度低于200度,就沒有作用了。根據經驗:
200 mm厚度的鑄坯,要緩冷48小時;
300 mm厚度的鑄坯,要緩冷72小時。
對于軋材:同樣要進行緩冷:
35 mm厚度的軋材,在300~600度時,要緩冷4小時。
50 mm厚度的軋材,在300~600度時,要緩冷6~8小時。
75 ~100 mm厚度的軋材,在300~600度時,要緩冷12小時。
35 mm的板材探傷是一個界限,超過35mm后,探傷合格率會下降。
而且,只要按上面的要求對軋材進行緩冷,即使連鑄坯內部的氫含量超標,軋材也能順利的通過探傷檢測,也就是說只要軋鋼工序的緩冷控制得當的話,可以忽略煉鋼工序氫致裂紋的影響。但我們為了保險起見,還是要對鑄坯的氫含量進行控制,對連鑄坯和軋材分別進行緩冷,確保探傷能達到較高的合格率。
3.2 探傷與軋制壓下量的關系
探傷不只和鑄坯的中心質量有關,還和軋材的壓下量有關。而且壓下量的大小能改善中心偏析,關鍵是看哪一道軋制道次的壓下力能穿透鑄坯截面,能把鑄坯的中心裂紋捏合。
以250mm厚度為例,我們可以軋制5個道次
第一道次:軋到220mm;
第二道次:軋到180mm;
第三道次:軋到150mm
第四道次:軋到130mm
第五道次:軋到100mm
在初軋時,當軋制的壓下量大于50%的時候,壓下力才可以穿透整個截面,捏合鑄坯的中心缺陷。但要保證每次的壓下量大于15%,而且下一次的壓下量要大于上一次的壓下量,最后一個道次要更高一些。每次壓下量很小,采用增加軋制道次是沒有效果的。采用逐步增強的壓下量這種方式進行軋制,可以使探傷的合格率大大提高。軋制道次越少越好,這取決于扭矩,3~4個道次最好,特別是最后兩個道次更關鍵。
關于精軋,根據軋材的最終尺寸,精軋時是厚度至少是最終軋材的兩倍厚,所以我們在設計初軋時,雖然要求每個道次的壓下量要大于15%,但也不能太大,還要保證精軋時的厚度是成品的兩倍厚,否則,保證不了軋材的力學性能,因此,初軋重點控制分層,精軋重點控制性能,兩方面都要選擇合適的合適的軋制工藝,才能把探傷和性能都保住。
綜上所述,在軋鋼工序要想提高探傷合格率,重點要做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3.1 連鑄坯下線后一定要按要求進行緩冷;
3.2 連鑄工序要實行低過熱度澆注;
3.3 軋制道次越少越好,每道次壓下量要越來越大;
3.4 每道軋制道次的壓下量要大于15%,特別是最后兩個軋制道次更重要;
3.5 對初軋和精軋的壓下量要合理分配。對于軋制需要展寬的坯子,不能用較薄的坯子來軋,用合適厚度的鑄坯來軋制合適厚度的板材,即滿足探傷,又滿足性能。
[1]李鳳格.板坯連鑄新工藝、新技術與質量控制實用手冊,北京冶金出版社,2005.
[2]蔡開科,程士富.連續鑄鋼原理與工藝[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