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家澤
(昆明消防指揮學校,云南 昆明 650208)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規定:“公安消防部隊依照國家規定承擔重大災害事故和其它搶救人員生命為主的應急救援工作。”2006年5月,國務院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消防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公安消防隊在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下,除完成火災撲救任務外,要積極參加以搶救人員生命為主的危險化學品泄漏、道路交通事故、地震及其次生災害、建筑坍塌、重大安全生產事故、空難、爆炸及恐怖事件和群眾遇險事件的救援工作,并參與配合處置水旱災害、氣象災害、地質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自然災害,礦山、水上事故,重大環境污染、核與輻射事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從法定職責來看,消防部隊是承擔“以搶救人員生命為主”的救援任務來開展工作的,從大量的實踐來看,消防部隊處置的災害事故類型很多,范圍很廣,包括了大部分的自然災害、生產生活事故。突發的災害事故在我國每年都發生數十萬起,應急救援已經成為了消防部隊的工作常態。應急救援產生于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實踐領先于理論,但必須依靠理論的推動才能更好地發展,實踐也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應急救援學(學科編碼6208040)作為三級學科,它是主要研究針對突發的、具有破壞力的緊急事件采取預備、預防、響應和恢復的活動,以達到減少人員和財產損失,迅速恢復平衡狀態的綜合性學科。本文從應急救援理論、應急救援技術、應急救援管理3個層面對應急救援研究的內容進行劃分,對應急救援研究提供框架式的參考。

圖1 應急救援研究的總體框架結構圖
應急救援活動是基于對災害事故的發生發展過程及所產生負面影響的科學分析,有效集成社會各方面啟動,運用技術手段和管理方法,進行的應對、控制、處理過程。這些事件的來源于工業事故、自然災害、公共活動、交通運輸和日常生活等。
應急救援活動是一個追求有效實施的綜合體系,它是以應急救援理論體系、應急救援技術體系、應急救援管理體系為基礎,以救援資源優化布局與動態調度、救援方案制度合理有效、救援措施準確迅速來保障完成挽救生命、減緩事態擴大、控制事態發展、恢復總體平衡狀態的救援任務。系統中理論體系提供機理指導,技術體系提供方法手段,管理體系實現系統控制。(圖1)
應急救援理論體系由救援規劃原理,救援管理原理和救援實施原理三部分組成。救援規劃原理由災害事故時變機理和救援資源非均衡機理構成;救援管理理論由系統有序性機理、系統反饋性機理、系統聯動性機理、系統分級性機理構成;救援綜合實施原理由災害事故的蔓延機理、轉化機理、衍生機理、耦合機理、閥值機理以及應急救援系統響應機理為理論基礎建立(圖2)。

圖2 應急救援理論體系結構圖
系統合理規劃的目的就是尋求一種相對的平衡,使救援資源與災害事故救援需求相匹配。(圖3)
2.1.1時變機理

圖3 應急救援系統規劃理論集群圖
救援系統規劃的災害事故時變機理由災害事故的客觀性、發展性、損害性和不確定性構成。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等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不管人們做出多大的努力也不能完全人為杜絕,這就是客觀性;災害事故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也不斷地在發展,如汽車交通事故就只有100多年的歷史,這是發展性;災害事故或多或少都會帶來社會、政治、經濟、心理等方面的損害,如交通事故,不僅會帶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還會帶來人的心理和精神傷害等,這是損害性;災害事故的發生,我們可以預測其發生的風險,但是在空間、時間、損失程度等多個方面上,無法精確預測。如森林火災為例,我們可以確定火險等級,但是在具體時間、地點上,會不會發生火災是不確定的,這是不確定性。
2.1.2非均衡機理
救援非均衡機理由救援信息缺失性、救援資源非均衡性和災害事故分布的離散性構成。災害事故在時間、空間上是突然發生的,我們在災害事故的初期,對災害事故的信息(如災害事故強度、影響范圍、人員物資損失等信息)是嚴重缺乏的,要隨著救援行動的不斷深入,災害事故的全貌才會逐漸清晰,我們對災害事故的了解才會逐漸全面,這是信息缺失性;我們的社會是一個非均衡大系統,災害事故發生的風險也有很強的離散性,因此災害事故源在空間分布上呈現一種的非均衡性,而救援資源由于系統初始狀態限制也呈現一定的非均衡性,其表征為災害事故發生后救援信息的遲滯性和救援資源的長途運輸性。
系統管理的目的就是追求系統的有效控制,使應急救援行動與災害事故救援需求相匹配。(圖4)
2.2.1系統有序性機理

現代應急救援活動不是自發行為,而是有組織有紀律的主觀行為,是應急救援管理層的救援理念、決心意志在應急救援實施層的具體體現。客觀上要求系統對資源的管理控制,對救援信息的處理呈現一定的有序性和制度性。系統有序性機理分析為各類體制機制及規章制度的建立健全提供理論基礎。
2.2.2系統反饋性機理
應急救援管理系統和應急救援實施系統存在著反饋回至性,表征為以應急救援實施效果來修正應急救援管理。應急救援體系就是基于動態回饋性不斷調整修正系統結構和運作模式,使之更加高效快速地處置災害事故 。系統反饋性機理從管理體制回饋性、救援資源回饋性、救援效果回饋性3個層面對系統響應災害事故的反饋性機理進行分析研究,保障反饋信息的合理有效。
2.2.3系統聯動性機理
應急救援體系是一個綜合性系統,涉及各級政府和部門,影響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如何構建整體聯動體系,形成高效統一的調度指揮,確保各子系統間協調運行是協同聯動理論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協同聯動理論從救援人員行為協同、救援裝備物資協同、救援信息協同共享3個方面分析研究,保障系統對災害事故響應合理有序。
2.2.4系統分級性機理

圖5 應急救援綜合實施理論集群圖
災害事故種類、烈度、影響程度不同,處理的模式、方法也不同。應急救援分級機理研究對災害事故的模糊辨識、影響預估、分級救援模式等關鍵性問題,還要對災害事故的劃分原則、劃分方式、劃分依據進行界定,為災害事故的分級響應提供理論依據。
應急救援實施的目標就使災害事故造成的損失最小化。(圖5)
2.3.1災害事故蔓延機理
很多災害事故如果不及時有效處理,往往會蔓延擴大。如火災事故,救援不及時造成小火成大災的事故數不勝數。研究災害事故蔓延機理,在劃分事故類型的基礎上,確定產生機理、發展條件、波及范圍等,從能量抑制、風險分散、響應時滯等層面對危險控制進行分析。
2.3.2災害事故轉化機理
一種災害事故的影響成為了另一種災害事故的誘因和條件,這就是災害事故的轉化。如大暴雨造成的煤礦淹井事故,就是自然災害轉化成生產安全事故。一個事件轉化成另一個事件,其中一定存在著聯系。研究災害事故的轉化機理,是從事故源和事故影響樹的分析中,尋求切斷事故轉化鏈的應對措施。相對于突發的災害事故,轉化發生的事故一般都可以劃分到漸發事故的范圍,災害事故轉化機理研究對預防和抑制轉化為更大的事故有重大意義。
2.3.3災害事故衍生機理
在處置災害事故中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可能會因為方法和手段的因素產生新的損失,這是災害事故的衍生。如撲救火災事故中,用水撲救會產生水漬損失,很多時候是不可避免的。研究災害事故衍生機理,是從事故處置的角度上,分析預測應對措施產生的后果,尋求最優的解決方案。
2.3.4災害事故耦合機理
不同的事件在同一時間空間內發生,共同作用產生更大的災害事故,這是災害事故的耦合。如火災現場中的“火借風勢,風助火威”,這是一種相輔相承的耦合關系。研究災害事故的耦合機理,可以通過“解耦”的方法,使事故影響迅速縮小。
2.3.5應急救援閥值機理
任何災害事故都存在一定的可恢復點、可挽救點。如救援遇險人員必須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實施,錯過了時間,遇險人員就會死亡。救援閥值機理就是對災害事故發生后,遇險人員、受損設備物資的可恢復、可挽救閥值進行系統分析和研究,為系統規劃與救援實施提供理論依據。
2.3.6災害事故應急響應干涉機理
救援系統建立的合理性取決于救援系統對災害事故的響應速度和響應質量,快速響應和正確響應是系統的目標。快速響應機理從個體救助、綜合救助、救助時差3個層面進行研究。其中個體救助從生物反饋機理研究救助有效性;綜合救助從系統的“報警—辨識—響應—評價”救助鏈的角度分析應急救援系統對災害事故的影響;響應時滯機理是在以上二個層面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救援閥值研究,從時間的角度上對響應時滯進行研究。
應急救援系統總體框架結構、應急救援管理、應急救援具體實施這3個層次存在缺陷,都將影響系統對災害事故的控制和處理。可將應急救援技術體系劃分為救援系統規劃技術集群、救援管理技術集群、救援行動技術集群。
3.1.1救援資源優化布局技術
救援資源包括救援專業人員,救援裝備,救援物資等等。救援資源在空間上合理分布是救援行動快速有效的基礎。救援資源優化布局技術是以交通網絡規劃理論為基礎,結合災害事故危險源分布,運用系統工程多目標決策分析理論,建立救援資源合理分布體系,為救援資源優化布局提供技術手段。
3.1.2事故危險源預測技術
各類災害事故的發生是受自然環境和社會生產生活影響,呈現出一種不均勻分布而具有一定的集聚性,如道路交通事故有高發路段,化工生產儲存基地的化學危險品事故比一般城鎮要多等等。事故危險源預測技術,就是通過數理分類統計的方法,結合災害事故預測原理對災害事故發生的地點、類型、等級進行辨識和預測,為系統規劃和救援資源優化布局提供依據。
3.1.3模擬仿真和評估技術
救援系統規劃與設計方案是否合理需要實際運行來檢驗,一旦方案和設計存在缺陷將會造成重大損失。模擬仿真和評估技術是利用計算機模擬仿真手段為系統規劃設計方案的測評提供技術手段。
3.2.1救援行動協同技術
協同運行是應急救援行動中準確高效的必要保障,各救援部門協同不好會產生不必要的浪費,甚至會產生嚴重的內耗,直接影響應急救援行動開展。救援行動協同技術是從行為管理學的角度開展研究,為系統聯運體制機制建立健全,各部門職、責、權、利劃分,救援資源的協同管理使用等提供理論依據和分析方法。
3.2.2基于GIS/GPS管理技術
救援行動中對救援資源的了解掌握是合理調度的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和衛星定位系統(GIS/GPS)技術使決策者在空間、時間上能動態、直觀、全面地掌握救援資源,從而使救援決策更加準確有效。
3.2.3計算機輔助決策技術
由于救援活動的多目標性,救援決策指揮具有相當的復雜性。計算機輔助決策系統通過對各類災害事故信息、救援資源信息、決策模型仿真等綜合分析,用系統數學計算方法尋求最優解決路徑,形成備選方案供決策參考。
3.3.1災害事故勘察技術
災害事故勘察技術是多種技術的綜合集成,包括災害事故類型辨識、災害事故影響分析技術、事故危險源偵檢和探尋等技術。災害事故勘察技術的建立可為決策指揮提供依據,為災害事故分析提供技術手段。
3.3.2災害事故分類和等級模糊辨識技術
各種類災害事故的發生發展具有不同的特性,同類災害事故損害程度也不同。依據災害事故的特性和烈度分析研究其專業性機理,用模糊辨識技術對災害事故分類分級,為快速響應提供依據。
3.3.3災害事故控制技術
災害事故的發生發展是動態波及的,災害事故控制技術體系從災害事故波及鏈理論為指導,研究災害事故演化路徑,用切斷或抑制波及鏈的手段來避免災害事故擴大化。
3.3.4災害事故綜合救援技術
該技術體系是救援技術與方法的綜合體。包括了人員救援技術群,救援裝備技術群,救援環境技術群等方面。災害事故綜合救援技術主要為現場救援行動提供技術手段和方式方法。

圖6 應急救援綜合實施體系圖
3.3.5現場組織技術
救援現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如何統一調度,保障有序運行是實現救援行動有效性的關鍵。該技術體系以管理學原理和指揮學原理為指導,運用數字化通信調度技術把災害事故涉及人員或組織納入統一指揮。調度與現場組織技術主要為統一指揮提供技術支持。
主要包括救援資源管理和救援實施管理2個方面,救援資源管理是救援活動的基礎,救援實施管理的核心是救援方案的制定與救援行動的控制。
4.1.1救援資源管理
包括人員培訓、人員管理、物資管理、災害事故資料管理、相關組織部門管理、預案管理等等。
4.1.2救援實施管理
主要依據救援資源管理提供的軟硬件平臺,對災害事故做出反應,迅速產生應對方案下達執行層實施。
執行層負責在事故發生后按照管理層的命令、指令,開展現場救援活動。它按照災害事故偵察辨識、災害事故救援處置、災害事故現場恢復這一鏈式模型運作。(圖6)
應急救援研究體系的構建,有助于系統性、前瞻性、協調性研究應急救援所涉及的問題,便于進一步開展應急救援研究工作,從而更科學地把握應急救援工作中的重大問題。本文從理論體系、技術體系、管理實施體系三個方面對應急救援進行系統劃分,意在構建研究的框架,為進一步拓展應急救援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提供參考。
[1]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Z]2008年10月28日修訂.
[2]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消防工作的意見國發〔2006〕15號.
[3]張殿業,金健,郭孜孜.鐵路行車事故救援理論與技術體系探討 [J]鐵道學報,2006,28(5):11-15.
[4]陳安,陳寧,倪慧薈等.現代應急管理理論與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9.
[5]李樹.消防應急救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