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東 高默杰 王瑞珉 白人驍 (武警指揮學院門診部,天津 0050)
類風濕關節炎 (RA)患者在晚期多伴有髖、膝等關節嚴重畸形,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作為公認的效果肯定的治療方法之一,據統計數據報告顯示15年間成功率已超過90%〔1〕。對于藥物保守治療無效的老年RA患者,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本文就行全膝關節置換術對老年RA治療的臨床療效進行觀察。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因RA入住我科治療的老年患者46例 (52膝),其中男25例 (28膝),女21例 (24膝),年齡56~78〔平均 (65.7±9.8)〕歲?;伟ㄏ韧夥?、屈曲攣縮畸形。應用的假體均為美國強生醫療器材有限公司提供的全髁型、骨水泥固定型膝關節假體。
1.2 治療方法 術前給予患者進行全面檢查,控制伴發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等),術前常規拍攝站立位下肢全長片,靜脈滴注抗生素預防感染。手術均在止血帶止血的情況下進行,采用膝正中切口,經髕骨內側入路切開關節囊。徹底清除增生的骨贅、髕下脂肪墊和炎性病變的滑膜、半月板以及前后交叉韌帶等結構。松解攣縮的內、外側軟組織及后側關節囊,平衡軟組織。外翻畸形的手術難度較內翻畸形大,應注意在軟組織平衡時對外側副韌帶和后外側關節囊的松解。依次行股骨、脛骨截骨,安裝假體,對膝關節進行徹底沖洗后,并放置引流。術后常規應用抗生素防治感染,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預防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同時觀察傷口引流量,適時拔除引流術后72 h進行相關關節功能鍛煉:包括關節活動度鍛煉、增強肌力鍛煉以及行走鍛煉等。術后對患者進行相應的康復指導,并進行定期檢查以及隨訪,記錄隨訪結果。
1.3 評分方法 術前、術后按HSS評分系統進行評分,85分以上為優,70~84分為良,60~69分為一般,低于60分為差。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數據以s表示,正態分布計量資料組間比較用t檢驗。
46例患者均獲隨訪4個月~3年,根據HSS評分系統進行評分,術前平均46.38分,最后隨訪時平均分為85.43分。其中優28例,良13例,5例患者為一般,無分級差的患者。
46例患者HSS評分在術后明顯高于術前,各項指標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肌力及穩定性均顯著增加,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并且術后及隨訪期間患者無感染、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的發生。見表1。
表1 患者術前及術后HSS評分比較(s)

表1 患者術前及術后HSS評分比較(s)
項目 滿分 術前得分 術后得分 t值 P值22 7.48±0.36 18.5±0.76 8.9 <0.01活動度 18 6.45±0.42 16.3±0.46 12.3 <0.01疼痛 30 8.38±0.54 28.5±0.59 13.4 <0.01肌力 10 5.42±0.39 8.9±0.36 5.9 <0.01穩定性 10 5.79±0.38 8.8±0.65 7.8 <0.01屈膝畸形關節功能10 6.42±0.72 9.5±0.36 12.6 <0.01
RA是一種臨床常見疾病,膝關節受累者可發生嚴重的骨質破壞,關節畸形或攣縮、穩定性減退;進而出現疼痛、站立困難和運動障礙等臨床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來說,部分RA患者采用保守治療無效或者效果欠佳,特別對于老年人來說,由于此類疾病嚴重影響生活質量,不僅對患者本人帶來不便,同時也嚴重影響了其家屬的日常工作與生活。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是目前公認的治療終末期膝關節炎最有效、最成功的手術之一〔2,3〕,能夠顯著緩解關節疼痛,同時提高膝關節的穩定性和活動度,進而減輕其臨床表現,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但是此類手術也有一定的手術適應證及禁忌證,關節存在感染、膝關節周圍肌肉癱瘓無力、有神經障礙性關節疾病、膝關節處于非功能位畸形等時,為手術的禁忌證〔4,5〕。
我國的行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具有以下特點〔6,7〕:(1)大部分患者由于經濟能力欠佳,早期常不進行相應的診療,多在晚期由于疼痛影響到生活質量時去醫院就診,多伴有多關節受累;(2)國產假體在我國大多數醫院中占據很大的比重;(3)醫生和患者對術后康復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同時多數醫院沒有專門的康復場所、器具以及相應的專業康復人員,患者術后多沒有相應系統的康復計劃及接受專業的相應指導等。
本實驗根據患者的癥狀表現明確診斷,并且通過嚴格的檢查明確選取手術適應證后,給予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術后進行門診隨訪并給予相應的康復指導,根據隨訪結果通過HSS評分系統進行評分,發現患者的各項指標,包括關節功能、活動度、疼痛、肌力、穩定性、屈膝畸形等,均得到很好的緩解,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提高,本實驗結果與既往研究結果相符。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的嚴重并發癥包括感染及深靜脈血栓的形成。RA患者由于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和激素使感染率是骨性關節炎患者的2~3倍。因此本實驗中患者常規給予術前、術中用藥,術后繼續應用抗生素,患者無1例感染發生。下肢靜脈血栓及肺栓塞的發生多與下述原因有關:(1)下肢應用止血帶;(2)術后局部腫脹;(3)長時間屈膝位操作、肢體活動減少;上述原因多導致下肢靜脈血流淤滯和血液處于高凝狀態〔8〕。本組老年患者給予低分子肝素進行常規抗凝治療,減少了深靜脈血栓及肺栓塞的發生,從而提高了手術治愈率。
綜上所述,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是老年RA的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能夠很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但要注意明確手術適應證,同時注意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1 Insall JN,Dorr LD,Scott RD,et al.Rationale of the Knee Society clinical rating system〔J〕.Clin Orthop Relat Res,1989;(248):13-4.
2 Mason JB.The new demands by patients in the modern era of total joint arthroplasty:a point of view〔J〕.Clin Orthop Relat Res,2008;466(1):146-52.
3 Hamai S,Miura H,Higaki H,et al.Evaluation of impingement of the anterior tibial post during gait in a posteriorly-stabilised total knee replacement〔J〕.J Bone Joint Surg(Am),2008;90(9):1180-5.
4 王英振,王湘達,呂成昱,等.人工全膝關節置換178例回顧分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8;12(48):9508-10.
5 杜慶鈞.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觀察〔J〕.亞太傳統醫藥,2008;4(12):45-6.
6 呂厚山,袁燕林,寇伯龍,等.54例嚴重風濕病患者的雙膝人工關節同時置換術〔J〕. 中華外科雜志,1995;33(10):594-5.
7 Meding JB,Keating EM,Ritter MA,et al.Total knee arthroplasty after high tibial osteotomy.A comparison study in patients who had bilateral total knee replacement〔J〕.J Bone Joint Surg Am,2000;82(9):1252-9.
8 呂厚山,徐 斌.人工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J〕.中華骨科雜志,1999;19(3):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