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娟娟
(安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護理學部,安徽 合肥 230061)
護理專業課教學中融入人文關懷教育的效果評價
賈娟娟
(安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護理學部,安徽 合肥 230061)
目的:探討護理專業課教學中融入人文關懷教育的效果。方法:隨機整群抽樣從二年級抽取8個班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對照組在護理專業課教學中按常規教學,末對人文關懷做系統的教育;試驗組在護理專業課教學中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考核進行改革,融入人文關懷教育。試驗結束后應用護生人文關懷能力量表和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評價實施效果。結果:干預后試驗組護生人文關懷能力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試驗組護生對護理專業課教學中融入人文關懷的教學模式給予較高的評價。結論:在護理專業課教學中融入人文關懷教育,有助于提高護生人文關懷意識,增強護生人文關懷能力。
人文關懷;專業課程;護理教育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越來越認同醫學是一門科學與人文高度結合的綜合性學科,其本質特點是人文關懷。護理人文關懷是一種以人為本、關心人、尊重人的護理理念,是護士將獲得的知識內化后,自覺的給予患者的情感付出[1]。護理教育的目的,不僅是要培養出具有精湛專業技術的人,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出具備人文關懷能力的人[2]。由于受傳統生物醫學模式的影響,護理人文關懷教育和實踐遠未到位,護理行業普遍存在著“重技能,輕人文關懷”的現狀,為此加強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的培養是當今護理臨床工作和護理教育工作中面臨的重要課題。本課題組為改變目前教育中將護理與人文割裂開的局面,在護理專業課教學中融入人文關懷教育,將護理的本質是關懷這一理念滲透到每一門護理專業課程的教學中,以期幫助護生提高人文關懷能力。現報道如下。
1.1對象
采取隨機整群抽樣的方式,在某校專科護理二年級16個班中抽取8個班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個班。試驗組(即在專業課教學中融入人文關懷教育)共264人,其中男生9人,占3.4%,女生255 人,占96.6%;平均19.3 歲。對照組(即在專業課教學中未對人文關懷做系統的教育的學生)共260名,其中男生12人,占4.6%,女生248人,占95.4%;平均19.5歲。兩組護生在年齡、性別、入學成績等方面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教學內容 組織護理專業課教師以人文關懷理念為指導,在原治療、護理、預防等理論知識內容基礎上編寫結合患者情感、心理反應、人性關愛、職業道德、健康教育等相關人文關懷內容的護理專業課案例,具體展現如何在護理工作中應用人文關懷,并匯編成冊,形成校內自編講義向實驗組護生發放,供教師授課及學生學習使用。
1.2.2 教學方法 理論課教學方法上除了采取傳統的講授法外,教師結合人文關懷的案例,實施啟發式教學。例如我們設計了一個未婚女大學生因到公共游泳池游泳患上滴蟲性陰道炎的案例,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護士應該做哪些解釋打消患者顧慮,使其接受婦科檢查?” “針對患者對疾病預后的擔心,護士應如何做好溝通?” “如何指導患者在宿舍中注意個人衛生,防止傳染給她人?”。教師引導學生有針對性的剖析,鼓勵學生爭辯、討論,讓學生在課堂的教學環境中受到人文關懷潛移默化的影響。實驗課教學方法上教師通過案例創設操作項目情境,由同學扮演病人進行模擬情境練習,鼓勵護生針對不同情況的病人進行個體化的關懷性的護理操作。從而培養學生在平時的專業技能訓練中注重進入職業角色,引導護生在實驗教學過程中觀察模仿、認識感悟、體驗和實施關懷行為,并逐漸形成一種習慣。
1.2.3 考核方法 理論課根據不同教學內容以討論發言等形式評價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工作的能力,并按一定的百分比記入總分。實驗課考核中將人文關懷融入考核標準,賦予分值,量化評價,同時教師創設多個模擬案例,由學生扮演不同年齡、性別、病情、心理狀態的病人,從而客觀地評價了學生在護理技能操作中是否具備人文關懷理念及能力。
1.2.4 評價標準 在兩組護生進臨床實習后,選用黃弋冰所編制的“護生人文關懷能力量表”[3]向兩組護生分別發放。該量表包括8個維度,量表滿分為180分,分值越高說明其人文關懷能力越好。量表Cronbachcs A系數為0.904, 分半信度為0.925,重測信度為0.824。實驗組發放問卷264份,回收有效問卷264份,有效回收率100%。對照組發放問卷260份,回收有效問卷260份,有效回收率100%。此外,為了解學生對新的教學模式的評價情況,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對實驗組護生進行調查,發放問卷264份,回收有效問卷264份,有效回收率100%。
1.3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16.0 統計軟件建立數據庫。兩組護生干預后人文關懷能力的比較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的比較
結果顯示干預后試驗組學生人文關懷能力總分及灌輸信念和希望、健康教育、形成人道及利他價值觀、協助滿足基本需要、促進情感交流、幫助解決困難等6個維度得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干預后兩組護生人文關懷能力問卷得分比較
2.2護生對護理專業課教學中融入人文關懷教學模式的評價
試驗組264名護生對新的教學模式的評價情況見表2。
護理關懷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教育的引導和經驗的積累才能逐步形成[2]。許多學者指出教育學生學習關懷行為和培養學生關懷能力是護理教師的道德使命和職責[4]。
3.1在護理專業課中融入人文關懷教育是護理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
由于我國護理人文教育起步晚,加之現階段我國護理教育本質是一種職業教育,因此護理教育的重心放在了專業知識學習和專業技術訓練等方面,導致了我國護理人文教育發展緩慢[5]。在我國醫學院校中,人文課程的開設是有限的,學生在校期間接觸最多的是專業課,只有把人文關懷貫穿于專業課中,才能更有效地促進護理和人文關懷的融通。因此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的培養不僅僅依賴人文課程的教學,更要充分體現和發掘護理專業課教學內容中的關懷內涵,將“以愛為先,以人為本”這一理念滲透到專業課程傳授中。通過教師言行、教學內容呈現形式和方法,使之可描述、可呈現、可感知、可體驗;同時,創建具有人文關懷特征的課堂教學環境,激發學生人文關懷的美好情感,引導學生體驗人文關懷、感悟人文關懷[6]。因此人文關懷能力培養與護理專業課程相結合的實踐模式,即是對護生人文知識的補充和延伸;也是將以前學過的人文關懷的內容在護理專業課程中進行實踐和運用,既可以加強學生對人文關懷的認識與理解,同時也解決了目前護理人文課程課時不足的問題。

表2 試驗組護生對護理專業課教學中融入人文關懷教學模式的評價 人(%)
3.2在護理專業課中融入人文關懷可以激發護生學習的積極性
為了讓人文關懷理念內化為學生的價值體系,然后外化為關懷行為,我們在教學內容、方法及考核方式上進行改革和創新,以激發護生內在的關愛、同情等情感,培養對他人關懷需求的敏感性和同理心。例如在理論授課中加入人文關懷案例討論,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思、自問、自答“諸如病人需要我做什么? 我會做什么? 我該如何去做?怎樣才能做得更好? 為什么會更好?”從細微之處滲透人文關懷,激發護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護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調查結果表明,54.2%的護生認為護理專業課教學中融入人文關懷對加深人文關懷內涵的理解很有幫助,超過90%的護生表示可以激發學習護理專業課的積極性。在護理專業課的實驗教學與考核中,通過情境式教學法創設臨床情境,讓護生相互扮演護士、病人的角色進行模擬情境練習,指導學生在完成護理操作的同時,針對不同的“病人”自己揣摩、組織出更體貼、更適用的關懷性用語,充分運用溝通技巧如傾聽、安慰、鼓勵等,適當地使用身體語言,將抽象的人文關懷落實到具體的護理環節中,使護生真正掌握如何在護理工作中運用人文關懷知識和技能,為將來的臨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研究結果表明,試驗組60.2%的護生認為這種教學方法對鍛煉交流溝通能力有很大的幫助,近90%的護生認為可增強個體化關懷護理能力。
3.3在護理專業課中融入人文關懷教育可提高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
調查結果顯示,試驗組護生人文關懷能力在總分及多個維度上的得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班。說明在經過1年的人文關懷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后,試驗組護生對人文關懷的實質得到深刻的認知,認識到人文護理的目標是為服務對象提供包括身體、心理、社會等方面的護理服務及健康教育,每一項護理措施的實施都是為病人提供支持、幫助,護理人員的一言一行都傳遞著對病人的關懷。因而在實習過程中較對照組更注重從精神和心理上給予患者支持和鼓勵,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更重視與患者的交流與溝通,通過關切的問候、親切的稱呼、和藹的微笑、耐心的傾聽等體現對病人的尊重;能夠換位思考,積極滿足患者的基本需要,做好基礎護理工作;能夠針對患者的病情、文化背景、理解能力給予個體化的健康教育;在操作的過程中注意保護病人的隱私,及時了解病人的感受。研究表明在護理專業課中融入人文關懷教育可以幫助護生樹立人文關懷服務意識,設身處地地體察患者的痛苦,理解、寬容患者,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幫患者之所需,懂得哪些護理行為具有關懷性,哪些不屬于關懷,哪些行為能有效提高病人滿意度等[7],并體現在護理行為舉止上,貫穿于臨床護理工作之中。
3.4目前存在的困難
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關鍵在于教師。專業課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的優勢,加強對護生開展人文關懷理念的教育,提高護生的人文關懷精神[8]。這就要求醫藥院校的教師特別是專業課教師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不斷地提高自己的人文關懷能力。高等醫學院校應重視教師人文素質的提高,建立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如請有關專家來授課,選派教師參加專題學習班、外出進修等方式,不斷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
人文關懷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加強護生人文關懷素質的培養,是實現高等護理教育與臨床護理實踐良性接軌的必然要求,是護生角色向護士角色的順利轉換的有效保證,有利于推動護理學科的發展[9]。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的培養不僅僅依賴人文課程的教學,更要將人文關懷融入到護理專業課的教學活動中,將護理人文關懷建設成一本立體的教科書,使學生在校期間得到全程、系統、全面的人文關懷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科學知識與人文素養的共同提高。
[1]王亞文,劉紅.人文關懷的思想在護理工作的應用[J].現代護理,2006,12 (27):2645-2646.
[2]孫鐘,陳紅.護理關懷能力培養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0,4(1):79-81.
[3]黃弋冰,許樂,姜小鷹.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現狀調查分析[J].護理研究,2008,22(3B):673-675.
[4]高學琴,何燕,趙振娟.教育環境對護理本科生人文關懷能力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0,25(14):14-16.
[5]趙艷,趙玲.我國護理教育人文教育發展的現狀與思考[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7,23(2):114-116.
[6]郭瑜潔,孟萌,姜安麗.護理人文關懷教育發展現狀的分析與思考[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0,27(9A):1317-1319.
[7]黃弋冰,許樂.芻議當代護理人才人文關懷能力的建構[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4):70-72.
[8]林靜.對護理教育中滲透人文關懷理念的探討[J].高教視窗,2010(9):187.
[9]蘇愛華,高英麗,薛雅卓,等.關懷照護訓練與培養護生人文關懷素質的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2):44-45.
[編輯] 一 凡
10.3969/j.issn.1673-1409(R).2012.10.031
2012-08-19
2010年度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優秀青年人才基金項目(2010SQRL208)。
賈娟娟(1981-),女,安徽合肥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護理學教學與研究工作。
G641;R47
A
1673-1409(2012)10-R06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