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偉
顱骨鉆孔在硬膜外血腫治療中的臨床效果觀察
朱春偉
目的 探討顱骨鉆孔與傳統開顱術在硬膜外血腫治療中的效果。方法 選擇我院2008年11月至2011年11月硬膜外血腫患者100例,上述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均在術前經頭顱CT檢查,確定血腫量和血腫所處部位。觀察組實施鉆孔及尿激酶引流治療。對照組采用開顱手術。記錄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記錄兩組手術時間、拔除引流管時間、住院時間。記錄住院期間發生感染情況;記錄術后頭痛和再出血情況。結果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感染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頭痛和再出血發生率分別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顱骨鉆孔和傳統開顱手術治療硬膜外血腫均能獲得較好臨床治療效果,但顱骨鉆孔引流術手術時間短、創傷小、術后恢復快,值得借鑒。
顱骨鉆孔;開顱術;硬膜外血腫
目前治療硬膜外血腫的主要措施為開顱清除及鉆孔聯合尿激酶引流微創治療。臨床研究表明,尿激酶有助于防治硬膜外血腫硬膜外纖維化及腦膜粘連。為了進一步探討開顱和鉆孔術的臨床效果。本文選擇我院硬膜外血腫患者,分別采用顱骨鉆孔和傳統開顱術治療,觀察其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擇我院2008年11月至2011年11月硬膜外血腫患者100例,上述患者符合以下條件:均經保守治療后意識障礙逐步加重;小腦幕上血腫大于40 ml或者幕下大于10 ml;患者出現局灶性腦損傷癥狀和體征;顱內壓增高表現;腦疝形成。同時排除開放性腦損傷患者、凝血障礙患者、對尿激酶有過敏表現患者、不同意實施手術治療患者。上述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評分均大于8分。上述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齡平均為(42.3±4.9)歲;其中亞急性血腫患者12例,急性血腫患者38例。對照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齡平均為(41.7±5.2)歲;其中亞急性血腫患者14例,急性血腫患者36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在術前經頭顱CT檢查,確定血腫量和血腫所處部位。觀察組實施鉆孔及尿激酶引流治療:在CT定位下,選取血腫最厚層面中心點為標記點,采用利多卡因局部浸潤麻醉。麻醉滿意后根據標記點,采用電鉆鉆顱、顱內血腫穿刺針穿刺成功后接管引流,陳舊性血腫流出后,采用注射器從側管抽吸。首次抽吸量為血腫量的三分之一。如果血腫沒有完全液化,可連接血腫粉碎針進行血腫碎吸沖洗,并給以2萬單位尿激酶對血腫液化,保留3個小時左右,開放側管閉式引流。術后要嚴密觀察患者病情改變情況,主要神志及瞳孔改變情況,根據患者情況復查頭顱CT。血腫液化沖洗,2次/d,持續2~4 d可拔出微創針。對照組采用開顱手術:全身麻醉成功后,實施開顱手術。懸吊硬腦膜,對血腫進行清除。清除滿意后,放回顱骨,放置引流管。合并有腦疝患者可實施開顱去骨瓣減壓術。
記錄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記錄兩組手術時間、拔除引流管時間、住院時間。記錄住院期間發生感染情況;記錄術后頭痛和再出血情況。
兩組所得數據中,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均采用SPSS 14.0進行統計學分析,P<0.05,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發生感染1例,對照組發生術后感染2例,兩組術后感染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發生術后頭痛2例、再出血2例,對照組發生術后頭痛4例、再出血3例,觀察組術后頭痛和再出血發生率分別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在傳統觀點中,開顱術能夠清除血腫徹底等優點。但對于開顱術來說,也存在較多缺點,如術前準備時間較長容易耽擱腦疝的搶救時間,創傷較大,術后并發癥較多,患者術后恢復慢等[1-3]。鉆顱術聯合尿激酶引流屬于較為新型的治療措施,從某種程度上可以彌補開顱術不足。
[1]張英波,龍振海.外傷性后顱窩硬腦膜外血腫的診斷與治療.廣西醫學,2007,29(4):578-579.
[2]李江,周慶九,林琳,等.早期或超早期小骨窗開顱顯微鏡下治療高血壓腦出血.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09,26(7):848-849.
[3]商曉鷹,李妹亭,李麗,等.開顱手術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26例.中華創傷雜志,2008,24(1):39-42.
[4]周章明,王輝,曹剛,等.兒童外傷性后顱窩硬腦膜外血腫的診治.中華創傷科雜志,2009,25(7):591-592.
[5]林偉民,張佩英,鄭少欽.鉆孔置管引流聯合尿激酶治療非急性硬膜外血腫47例.實用醫學雜志,2008,24(11):1977-1979.
[6]郜憲禮,王保華,裴永恩,等.急性外傷性硬膜外缸腫484例臨床療效分析.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7,23(6):458-459.
[7]梁玉敏,宋熙文,江基堯.遲發性外傷性硬腦膜外血腫的診治進展.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04,3(6):464-466.
473058 河南省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說明鉆顱術聯合尿激酶引流術在治療硬膜外血腫時具有手術時間短、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點[3-6]。開顱術和鉆顱術在術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并發癥發生,本文統計學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再出血、頭痛等發生率與對照組差異無顯著性,但對照組發生例數較觀察組多。需要臨床工作者在以后工作中可擴大樣本量,進一步觀察此兩種術式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顱骨鉆孔聯合尿激酶引流術雖具有一定優勢,但在手術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首先是掌握手術時機,多選擇傷后2~5 d,此時出血已經停止,大部分血腫開始液化,利于引流;其次,通過CT檢查顯示,中線結構移位小于10 mm,幕下血腫大于10 ml,幕上血腫大于20 ml,可實施顱骨鉆孔術;再者,部分急性血腫患者,病情已經穩定,沒有腦疝癥狀和體征時,可在嚴密觀察病情不加重情況下可在亞急性期實施手術[7]。所以,只要掌握好適應證和手術時機,采用顱骨鉆孔聯合尿激酶引流術治療硬膜外血腫療效顯著,同時還具有創傷小、手術時間短、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點,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