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揚 張海東 劉春祥
地佐辛是一種新型阿片類鎮痛藥物,主要具有κ-受體激動作用和μ受體的拮抗作用。在鎮痛作用方面,其作用與嗎啡相似甚至更強[1,2],而且高劑量的地佐辛似乎有更長的麻醉效果[3],在動物實驗中,地佐辛比嗎啡和可待因作用更強,而且無明顯的心血管、呼吸系統副作用,且更重要的是無明顯的藥物依賴性[4]。單劑量用藥時,在緩解術后疼痛作用上,其作用優于哌替啶[5],而在緩解癌癥疼痛時,在作用持續時間、藥物毒性作用,地佐辛要優于嗎啡及安慰劑。
本研究選用外傷性硬膜外血腫開顱血腫清除骨瓣還納術患者,于術后48 h內滴注地佐辛和安慰劑,評價其鎮痛效果及毒副作用。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月至2011年5月我科單純外傷性硬膜外血腫患者,排除其他復合傷,行開顱血腫清除骨瓣還納術患者40例,年齡17~50歲(34.1±9.6歲),男30例,女10例。所有患者均無吸毒史及既往麻醉鎮痛藥物使用史,排除基礎性疾病。給藥前4 h內,禁用鎮痛劑、精神類藥物及類固醇等可能影響療效的藥物。
1.2 應用方法 患者急診入院,明確診斷后2 h內行開顱血腫清除術。術后患者神智清醒,自主呼吸恢復。安返監護室后,按性別和年齡近似原則,分層抽樣分為地佐辛組和安慰劑組,每組20例。地佐辛組即刻靜脈滴注地佐辛5 mg/50 ml生理鹽水(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批號:11040721),每6小時一次,持續至術后48 h;安慰劑組僅接受相等量生理鹽水,藥物滴注時采用雙盲的方式。
1.3 觀察指標 觀察術后 0、1、4、8、12、24、36、48 h 各時間點兩組患者生命體征、疼痛、鎮靜及不良反應情況。②生命體征術后連續監測患者血壓、心率、心電圖、血氧飽和度等生理指征;②疼痛評分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glogue Scale,VAS)標準:0為無痛,10為最劇烈疼痛,其中1~3為輕度疼痛,4~6為中度疼痛,7~10為重度疼痛;③舒適度評分 采用(Bruggrmann Comfort Scale,BCS)標準:0級為持續疼痛,1級為安靜時無痛,深呼吸或咳嗽時疼痛加重,2級為平臥安靜時無痛,深呼吸或咳嗽及轉動體位時輕微疼痛,3級為深呼吸時也無痛,4級為咳嗽時也無痛;④鎮靜評分采用Ramsay評分法:1分為煩躁不安,2分為安靜合作,3分為嗜睡、聽從指令,4分為睡眠狀態能被喚醒,5分為呼喚反應遲鈍,6分為深睡、呼喚不醒;⑤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頭暈、嗜睡、皮膚瘙癢、呼吸抑制、肌肉強直及木僵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M±SD)表示,采用的統計方法包括方差分析、t檢驗、χ2檢驗及確切概率法等,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 兩組患者均為15男5女,地佐辛組平均年齡為(33.8±10.3)歲,安慰劑組(34.4±9.2)歲,在性別構成(P=1.00)及年齡分布(P=0.85)等基本資料方面無顯著性差異。
2.2 術后各時間點患者的疼痛評分 兩組患者在轉入監護室時(0 h)疼痛評分相似,無顯著性差異(P=0.50),自術后1 h起,即靜脈滴注1 h后,地佐辛組患者的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安慰劑組,該差異給藥的48 h內均有顯著性(P=0.00),見表1。
2.3 術后各時間點患者舒適度評分 與疼痛評分表現相似,在轉入監護室時(0 h),兩組患者的舒適度無顯著性差異(P=0.80),而1 h后至48 h,地佐辛組的舒適度明顯優于安慰劑組(P=0.00~0.003),見表2。
2.4 術后各時間點患者的鎮靜作用評分 兩組患者術后48 h內集中表現為:嗜睡、聽從指令,睡眠狀態能被喚醒,呼喚反應遲鈍等,即Ramsay評分法的3~5分間,在術后各時間點,兩組患者的鎮靜作用無顯著性差異,見表3。
2.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 兩組患者在術后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無顯著性差異(P=0.31),而兩組的表現略有不同,即地佐辛組出現1例惡心嘔吐,2例嗜睡,而安慰劑組3例出現頭痛頭暈,1例嗜睡,見表4。

表1 術后各時間點患者疼痛VAS評分(M±SD)

表2 術后各時間點患者舒適度BCS評分(M±SD)

表3 術后各時間點患者鎮靜作用Ramsay評分(M±SD)

表4 兩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控制急診手術后疼痛的理想藥物除了要有明確的鎮痛效果,不良反應也是衡量的重要指標。特別是在神經外科,用藥后的不良反應容易與外傷及手術造成的損傷相混淆,特別是術后患者或多或少會出現嗜睡癥狀,因此鎮痛藥物盡量不要再產生鎮靜的作用。長久以來應用于術后鎮痛的藥物以阿片受體激動劑嗎啡類為代表,該類藥物參與機體鎮痛調節的機理是激動μ受體,鎮痛效果確切,但相關副作用相對較多,如呼吸抑制作用、成癮性和依賴性,特別是前者對于神經外科術后患者,有一定風險和顧慮。芬太尼是人工合成的鎮痛劑,完全激動μ受體,鎮痛作用強,是嗎啡的100倍,容易出現惡心、嘔吐、尿潴留、瘙癢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應用[6]。不拮抗μ受體的藥物-布托啡諾,鎮靜作用強,不適合神經外科術后的應用。
地佐辛是人工合成的混合型阿片受體的激動劑拮抗劑,對κ受體產生激動作用,對μ受體拮抗作用,而不產生典型的μ受體依賴性。κ受體主要分布于大腦、腦干和脊髓中,這一特征使地佐辛具有獨到的作用,其完全激動κ受體產生鎮痛、鎮靜和輕度的脊髓抑制作用,特別是鎮痛作用強,是哌替啶的5~9倍,與嗎啡相當,是理想的術后鎮痛藥物。地佐辛肌內注射后30 min起效,靜脈滴注后15 min起效,半衰期2.2~2.8 h,完全經肝臟代謝,用藥8 h后,80%以上代謝產物經尿液排出。其優點不僅是鎮痛作用與嗎啡、哌替啶、芬太尼相似,而且不良反應少,呼吸抑制輕,無成癮性和依賴性,所以地佐辛應用于神經外科術后鎮痛從理論上講有更大優越性。本組研究發現在術后48 h內,地佐辛產生明顯的鎮痛效果,患者舒適度明顯提高。自觀察點術后1 h開始,應用地佐辛組患者的鎮痛效果明顯好于安慰劑,且隨每6小時靜脈滴注一次,較之安慰劑滴注患者,應用地佐辛后的疼痛反應及舒適度均獲得滿意的效果。而本研究也發現,應用地佐辛后的病例,其鎮靜作用并不十分明顯,安慰劑組患者和地佐辛組患者的鎮靜作用在術后48 h內無顯著性差異。因此對于神經外科患者,特別是外傷術后患者,有更大的優越性。
由于地佐辛有μ受體拮抗作用,其抑制呼吸作用明顯低于單純μ受體激動劑的嗎啡,同樣其惡心、嘔吐、尿潴留和皮膚瘙癢等不良反應發生率也較低。這一點在癌癥鎮痛及其他外傷術后鎮痛研究中得以證實[7,8]。在本組研究中,地佐辛的副作用表現為惡心嘔吐及輕微嗜睡,雖然兩組從不良反應發生率角度看無顯著性差異,但安慰劑組因無鎮痛藥物應用,手術部位又位于頭部,3例患者訴頭痛頭暈,從這一點上看無法確切判定安慰劑與地佐辛組的確切差異。
因此,地佐辛在硬膜外血腫術后鎮痛效果肯定,不良反應輕微,值得推廣應用。
[1]Staquet M.A double-blind study of dezocine in cancer pain.J Clin Pharmaco,1979,19:392-4.
[2]Gal TJ,DiFazio CA.Ventilatory and analgesic effects of dezocine in humans.Anesthesiology,1984,61:716-722.
[3]Pandit UA,Kothary SP,Pandit SK.Intravenous dezocine for postoperative pain:a 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comparison with morphine.J Clin Pharmacol,1986,26:275-280.
[4]Malis JL,Rosenthale MD,Gluckman MI.Animal pharmacology of Wy-16,255(dezocine),a new analgesic agent.J Pharmacol Exp Ther,1985,194:488-498.
[5]Camu F,Gepts E.Analgesic properties of dezocine for relief of postoperative pain.Acta Anaesthesiol Belg,1979,30:183.
[6]江明性.藥理學.第三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134-140.
[7]Stampbaugh JE,McAdams J.Comparison of intramuscular dezocine with butorphanol and placebo in chronic cancer pain:A method to evaluate analgesia after both single and repeated doses.Clin Pharmacol Ther,1987,42:210-219.
[8]Cohen RI,Edwards WT,Kezer EA,et al.Serial intravenous doses of dezocine,morphine,and nalbuphine in the management of postoperative pain for outpatients. Anesth Analg,1993,77:53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