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金慧
高齡患者褥瘡的相關危險因素及護理對策
姚金慧
目的 探討高齡患者發生褥瘡的相關危險因素及有效的預防護理對策。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間我院住院的268例高齡患者,按照是否發生褥瘡分為:研究組(139例)和對照組(129例)。比較分析兩組的褥瘡發生率與常見危險因素間的相關性,并給予護理干預后觀察褥瘡發生率的改善情況。結果 相比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的糖尿病血糖水平、慢性腎衰血肌酐水平以及Glascow昏迷評分明顯較高(P<0.01)。護理干預后,兩組的褥瘡發生率則無明顯差異(P>0.01)。結論 合并有糖尿病、慢性腎衰或腦卒中的高齡患者已出現褥瘡,應積極給予護理干預。
褥瘡;高齡;危險因素;護理對策
目前隨著我國快速進入老年化社會,一系列的老年密切相關的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腎衰、中風及慢性心衰等發病率也在逐漸增加,由于這些疾病嚴重影響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齡患者的行動能力,因此長期住院臥床,因此褥瘡的發生率也隨之增加[1]。因此,對高齡患者進行褥瘡的預防及護理是護理領域中的重要環節。本研究即從探討高齡患者褥瘡的相關危險因素入手,給予有效的護理對策以減少褥瘡的發生率。
選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間我院長期住院的高齡患者共268例,其中男164例,女104例,平均年齡(75.3±4.3)歲。并發疾病:2型糖尿病82例,腦中風65例,慢性腎衰43例,Ⅲ度以上慢性心衰117例。合并2種以上疾病48例,合并3種及以上疾病19例。將高齡患者按是否有褥瘡形成,分成:研究組,共139例;對照組,共129例。兩組的性別、年齡、住院時間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選擇有2型糖尿病、腦中風、慢性腎衰、Ⅲ度以上慢性心衰等四種并發疾病為褥瘡的相關危險因素,記錄并比較兩組中每種疾病的發生率,并進行統計學檢驗。
2型糖尿病患者入院后定期監測血糖,根據血糖水平依照醫囑調整降糖藥物的劑量及種類,直至血糖水平達標,給予患者高蛋白、高熱量、低鹽低脂的飲食,食物需要清淡易消化,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暢。慢性腎衰患者要定期檢測血肌酐,計算肌酐清除率,加強營養,要給予優質蛋白、高熱量、低脂食物,如:雞蛋、牛奶、菜汁、米湯等。腦中風患者定期監測血壓,控制血壓達標,注意定期翻身,給予癱瘓肢體的功能鍛煉,按醫囑給予理療、推拿、按摩及針刺等康復措施,防止癱瘓肢體攣縮,協助肢體功能恢復。NYHAⅢ級以上慢性心衰患者,入院后定期評估心功能,限鹽飲食,控制體重增加,記錄24 h出入量。
應用SPSS 15.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取率的形式,兩組比較采取χ2檢驗方式進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相比于對照組,研究組的糖尿病、腦中風、慢性腎衰及慢性心衰發生率明顯較高,尤其以慢性腎衰的差異最大(P<0.05)糖尿病與褥瘡發生率相關性最強,(見表1)。

表1 兩組中各危險因素的發生率
采取上述護理對策后,研究組患者的危險因素控制理想,如:血糖及血壓控制達標、血肌酐及肌酐清除率控制在年齡和性別等標準化后的達標水平,結果顯示兩組的褥瘡發生率無差異,分別為1.44%(2/139)vs 1.55%(2/129)(P=0.086)。
對高齡患者進行褥瘡的預防及護理是老年護理領域中的重要環節。2型糖尿病患者因為局部組織修復能力低下,組織微循環障礙,因此極易出現褥瘡。本研究也顯示通過Logistic回歸分析,糖尿病與褥瘡發生率相關性最強。同時本研究也顯示腦卒中、慢性腎衰及慢性心衰與褥瘡的發生率也有明顯相關性,因此臨床要高度重視并發有糖尿病、腦中風、慢性腎衰及慢性心衰的長期臥床的高齡患者。
因此對于高齡患者為預防褥瘡發生,除給予常規基礎護理,如:保持皮膚干燥清潔、定時給予更換體位、避免皮膚與衣物的摩擦、加強營養支持等,更應注意保持血糖及血壓達標、控制血肌酐水平、維持正常的肌酐清除率等[2]。總之對于長期臥床的高齡患者褥瘡的危險因素、預防及護理需要進一步總結更好的護理辦法。
[1]慶玲,劉玉馥,謝剛敏等.壓瘡研究進展.護理研究,2007,21(5):1319-1321.
[2]吳穎,劉潔援.褥瘡護理的新進展.中國醫學創新,2010,8(2):125-126.
476200 河南省柘城縣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