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榮 陳錦生 吳振東 陳文韓 羅棟為
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近年來隨著社會老齡化進程加快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影響,動脈粥樣硬化所致的相關性疾病發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尤其是內聽動脈閉塞患者的數量明顯增加[1];由于該病常會引起患者突發眩暈、耳鳴、耳聾伴惡心嘔吐等,因此對患者生活及工作造成極大影響;并且一旦處理不及時或不得當往往導致臨床癥狀無法緩解、甚至出現不可逆性聽力損害,所以我們本次利用低分子肝素對內聽動脈閉塞予以干預治療,其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6年6月至2012年5月96例內聽動脈閉塞患者且所有患者均符合《突發性耳聾的診斷和治療指南》[2]診斷標準以及以下標準:①年齡40歲以上。②突發眩暈、耳鳴,聽力下降到最低水平,除第八顱神經外,無其他顱神經受損癥狀。③經純音測聽、聲阻抗檢查、腦干聽覺誘發電位、磁共振設備和128層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結果支持內聽動脈閉塞。④伴隨有血管病變的基礎疾病。⑤血壓<180/100 mm Hg。⑥無凝血功能障礙及近期活動性出血性疾病。同時對存在以下情況者予以排除:①耳石癥、病毒感染等其他疾病所致耳源性前庭周圍性眩暈及顱內病變。②心、肝及腎功能存在嚴重疾患。③因精神疾病或語言障礙或智能障礙影響交流溝通。④妊娠期和哺乳期婦女以及具有過敏體質者。同時將96例內聽動脈閉塞者分為兩組,即試驗組(48例)和對照組(48例),對兩組患者一般資料予以統計學處理分析后顯示兩組患者無明顯統計學差異,即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具體數據對比見表1所示。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以同樣的基礎治療,主要包括①吸氧。②5%GS100 ml+川芎嗪80 mg/ivgtt、qd。③vitB12:0.5 mg po、tid。④ vitB1:20 mg po、tid。⑤生理鹽水100 ml+前列地爾 10 ml/ivgtt、qd。而試驗組患者則在上述治療基礎上予以低分子肝素(速碧林)4100 u皮下注射 Q12 h,療程7~10 d;連續觀察兩個療程。
1.3 臨床治療效果評估標準 臨床療效標準參考《突發性耳聾診斷和治療指南》[2]①痊愈:癥狀消失,受損頻率聽閾恢復至正常,或達健耳水平,或達此次患病前水平。②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受損頻率平均聽力提高15 dB以上。③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減輕,受損頻率平均聽力改善不足15 dB。
生存質量評估參考WHO生存質量評定量簡表中文版,包括四個領域,即生理領域(7個方面)、心理領域(6個方面)和社會關系領域(3個方面)及環境領域(8個方面),總分26~130 分[3]。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所得數據均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 13.0進行處理分析,其中對于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且利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對于不符合正態分布的則利用U檢驗,計數資料采取卡方檢驗,P<0.05時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通過給予兩組患者相應治療后顯示,無論第一個療程結束、還是第二個療程結束時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低分子肝素在內聽動脈閉塞治療中效果顯著,具體數據見表2所示。
2.2 通過給予兩組患者相應治療后顯示,無論第一個療程結束、還是第二個療程結束時試驗組患者腦干聽覺誘發電位異常恢復情況均優于對照組,即P<0.05,具體數據見表3所示。
2.3 通過給予兩組患者相應治療后顯示,無論第一個療程結束、還是第二個療程結束時試驗組患者全血粘稠度平均值、血小板聚集率的改善情況明顯好于對照組,具體數據見表4所示。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

表2 兩組內聽動脈閉塞患者不同時間段臨床療效對比(n,%)

表3 兩組內聽動脈閉塞患者腦干聽覺誘發電位檢查結果對比(例,%)

表4 兩組內聽動脈患者實驗室指標檢測結果對比
臨床解剖顯示[4]內耳血供主要來自基底動脈下部或AICA發出的內聽動脈,內聽動脈在內耳道內分為耳蝸總動脈和前庭前動脈;內聽動脈一旦發生閉塞即會導致前庭迷路和耳蝸管損害而引發前庭周圍性眩暈和聽覺減退,其分支閉塞也可單獨出現前庭周圍性眩暈或聽覺減退;所以內聽動脈閉塞患者臨床表現為突發眩暈、耳鳴、耳聾伴惡心嘔吐,癥狀出現時患者無法自主活動。
對于絕大多數內聽動脈閉塞,我們認為其發生多是由于動脈粥樣硬化以及內聽動脈的特殊解剖位置(內聽動脈與主干血管以直角分支且主干粗大、分支細小,加上內聽動脈分支后到達耳蝸和前庭器官之前都要經過螺旋狀行走[5])極易造成內聽動脈內的血流速度減慢、微循環發生障礙致使血栓形成,而此種血栓成分更多的類似于靜脈血栓。
基于上述認識,我們選取低分子肝素對內聽動脈閉塞予以干預治療,以期促進閉塞的動脈再通、降低致殘率、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等。通過本次觀察與數據的統計分析后,顯示低分子肝素在內聽動脈閉塞中應用效果滿意且優于未加用低分子肝素的對照組(表2所示),同時表3及表4中腦干聽覺誘發電位和全血粘稠度平均值、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標所顯示的客觀數據的改善情況均說明低分子肝素能明顯改善患者聽力、促進血栓溶解等,因此也從側面印證了表2中數據的真實性及可靠性;另外再加上表5中患者生存質量評分的改善以及對不良事件的觀察,其結果均顯示低分子肝素治療內聽動脈閉塞效果顯著且安全可靠,因此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案。因為低分子肝素[6]作為一種新型的抗凝血酶Ⅲ依賴性抗血栓藥物,平均分子量在4~6 kD,其在體內半衰期是普通肝素的8倍、抗凝因子Xa活性的生物利用度則是普通肝素的3倍,所以低分子肝素可明顯抑制凝血因子Xa以及纖維蛋白原的活性,從而對改善血液粘稠度、降低纖維蛋白濃度等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低分子肝素通過與血管內膜的結合可有效促進內源性氨基多糖的釋放而具有抗血栓、抑制血栓擴展的功能,因此對促進血栓溶解、疏通閉塞血管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同時研究還顯示低分子肝素在抗血栓過程中對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影響較小,所以血管通透性增加等不良事件發生率較低,因此其安全系數較高。
總之,低分子肝素治療內聽動脈閉塞效果顯著,能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因此是一種可行的治療方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高社榮,孫紅剛.內聽動脈閉塞28例分析.山東醫藥,2010,50(18):110.
[2]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突發性耳聾的診斷和治療指南.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6,41(5):325.
[3]方積乾,萬崇華,郝元濤.與健康有關的生活質量的研究概況.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1,15(1):40-43.
[4]呂春雷.內聽道血管神經顯微解剖.中華耳科學雜志,2003,1(1):74-75.
[5]張可真,王言飛,鄭春玲,等.內聽動脈閉塞綜合征的臨床與發病機理.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6,20(6):435-436.
[6]馮燕紅,程斯,陳曉莉.低分子肝素治療進展型腦血栓的臨床分析.當代醫學,2011,17(6):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