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爾遜江·坎吉
顱腦外傷的致殘率及死亡率較高,多數預后不良,傳統上一般采用常規骨瓣開顱術治療,雖然有一定療效,但創傷較大,并發癥較多,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及學習,近年來,國內外基本上推廣應用標準的外傷大骨瓣減壓術治療,能有效降低重型的顱腦損傷的致殘率及病死率,但需要嚴格把握手術指征,了解其臨床特點,以降低后遺癥及并發癥[1]。本文通過觀察分析顱腦外傷的臨床特點,總結其臨床診治意義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45例顱腦外傷的患者,男32例,女13例,年齡在18~70歲,平均年齡在(52.3±0.9)歲,其中受傷原因為墜落傷有17例,車禍傷有13例,暴力傷10例,硬物打擊傷5例,對其臨床病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1.2 診斷方法 入院時均給予進行格拉斯哥昏迷(GCS)評分,其中有19例3~5分,26例6~8分,單側瞳孔散大有21例,雙側瞳孔散大有10例,經頭顱CT檢查顯示合并有硬膜外血腫或者硬膜下血腫有18例,單側出現額顳葉的腦挫裂傷合并有腦內血腫35例,雙側出現額顳葉多發腦挫裂傷合并有血腫10例,伴原發性的腦干損傷有5例。發生中線結構移位在5~16 mm。
1.3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皆給予神經營養藥物、糾酸、降顱壓、止血、抗炎、對癥支持治療、積極治療并發癥及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常規治療,對符合手術指征的患者行手術治療。
1.4 預后判斷標準 參考重型顱腦損傷的患者近期3個月的預后情況,并根據格拉斯哥昏迷(GCS)評分進行預后評價,共分為5個等級,良好:經治療后成年患者基本能恢復日常生活、工作,青年兒童患者能正常上學;中度殘疾:經治療后生活能夠基本自理;重度殘疾:經治療后生活仍需要有人照顧;植物生存;死亡[2]。
1.5 統計學方法 本組臨床特點的數據經卡方軟件V1.61版本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45例患者不同臨床特點中的各因素間比較存在一定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經綜合對癥治療后,良好27例(60.0%),中度殘疾 7例(15.6%),重度殘疾 2例(4.4%),植物生存 2例(4.4%),死亡 7例(15.6%)。見表1。

表1 45例患者不同臨床特點中的各因素間比較[(例,%),(n=45)]
本文統計發現,45例患者不同臨床特點中的各因素間比較存在一定差異,其中包括受傷類型、并發癥情況、復合傷情況、臨床癥狀等部分,從以上的臨床表現及臨床特點統計中可以總結出:①在所有的致傷原因中以墜落傷和車禍傷最常見,在受傷類型中以硬腦膜下血腫最常見,占22.2%。②顱腦外傷的早期臨床癥狀并不顯著,以生命體征異常最為常見,占100%,其次是昏迷,單癱、偏癱、椎體束征陽性雖然也會不同程度地出現,但可明顯或不明顯,因此,容易引起誤診或漏診[3]。③GCS評分6~8分有26例,占57.8%,可見顱腦外傷患者的病情急、重,進展快,不及時診療會引起各種嚴重并發癥甚至腦損傷,留下后遺癥。④合并并發癥較多,并發癥中以肺部感染最常見,占28.9%,其次還能伴高血壓、消化道出血、糖尿病、腎功衰竭、脊柱壓縮性骨折等,通常也會合并多種復合傷,在復合傷中以骨盆骨折最為常見,占22.2%,其次為四肢骨折(包括鎖骨骨折)、肋骨骨折、血氣胸。
發生顱腦外傷時,必須及早考慮上述臨床特點并通過CT、X線片、實驗室檢查等手段,結合體格檢查,對癥進行治療,本文給予常規治療,對符合手術指征的患者行手術治療,良好率占60%,可見顱腦外傷的治愈關鍵是早期診斷,并對癥治療。
綜上所述,對顱腦外傷患者的臨床特點進行綜合性分析,并結合各項輔助檢查進行臨床診斷,對癥給予治療,能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病死率,改善預后,具有重要的臨床診治意義。
[1]歐陽義軍.老年人重型顱腦損傷的臨床特點及預后分析.實用臨床醫學,2006,7(7):53-55.
[2]江基堯,朱誠,羅其中.顱腦創傷臨床救治指南.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3:4.
[3]王金標,劉家傳,張永明,等.標準大骨瓣減壓術治療重型顱腦損傷150例.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11):1359-1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