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劍春
隨著微生物抗生素耐藥現象越來越普遍,特別是近年新德里金屬-β-內酰胺酶1(NDM-1)的發現,顯示微生物抗生素耐藥正逐步威脅人類的生存安全[1],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己為全球共識。膽道系統感染治療是基層醫院普通外科較為常見的工作,因其膽道系統生理及解剖學的特性,同時大部分抗生素主要經腎臟排泄,對其感染進行治療時,是否經膽汁排泄是抗生素選擇條件,為促進基層醫院治療膽道感染抗生素合理使用水平提高,特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并進行歸納,
依據膽道系統生理和解剖學特性,查閱部分相關資料進行歸納總結。
2.1 膽道感染的特性 膽道感染源自腸道:病原菌經Oddi括約肌或膽腸吻合口等逆行導致感染。腸源性革蘭氏陰性桿菌(主要為大腸埃希菌、腸桿菌等)導致膽道系統感染發生率為60~80%;厭氧菌單獨不引起感染,病情越復雜,其參與混合感染率越高[2]。
2.2 膽道系統感染治療抗生素的選擇條件 抗生素大部分主要經由腎臟排泄,經肝膽排泄較少,鑒于膽道系統生理及解剖學特性,因此,對于膽道系統感染治療,膽汁中所含藥物濃度是否超過最低抑菌濃度(MIC)是選擇抗生素的條件,也是抗生素用于膽道系統感染治療是否合理的關鍵所在。以抗生素在膽汁和血清中藥物濃度為比較,了解并掌握臨床部分常用抗生素膽汁中與血清中藥物濃度的差異[3],結果見表1。
2.3 可用于膽道系統抗感染的抗生素 以膽汁中抗生素濃度超過最低抑菌濃度(MIC)作為條件,查閱臨床部分常用抗生素相關文獻資料[4],歸納總結可用于膽道系統抗感染的部分抗生素,結果見表2。

表1 部分抗生素膽汁和血清中藥物濃度高低的對比結果

表2 可用于膽道系統抗感染的部分抗生素
2.4 膽道系統感染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以膽汁中抗生素濃度超過最低抑菌濃度(MIC)作為條件,劃定抗生素選擇范圍后,根據其感染類型、病原菌、病原菌耐藥特性等條件,對劃定抗生素再進行篩選后,再結合患者生理和病理特性,如:年齡、懷孕與否、肝腎功能情況及病程、嚴重程度等,對目標抗生素又進行篩選,最終以藥物毒副作用小,費用較低等條件,確定膽道系統抗生素抗感染治療的治療方案。
2.5 膽道系統抗感染治療方案注意要點 目前臨床上微生物耐β-內酰胺類抗生素的現象較為普遍,篩選該類抗生素時,可考慮選用含β-內酰胺酶抑制劑的復方制劑,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芐西林-舒巴坦、頭孢哌酮-他唑巴坦等;氟喹諾酮類抗生素,如:莫西沙星、加替沙星等具有抗厭氧菌活性,可作為單一藥物治療膽道系統感染;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如:紅霉素經肝臟細胞色素P450酶代謝,同時其又是CYP3A4酶抑制劑,使用紅霉素時除要考慮患者肝功能條件外,還應注意是否會造成聯合用藥條件下產生代謝性藥物相互作用的可能。
隨著微生物抗生素耐藥形勢越來越嚴峻,抗生素合理使用的情況成為了醫院科室考核條件之一,在復雜的臨床條件下,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促進臨床醫生職業責任感和職業素質的提升。在軟硬件條件較為落后、就診患者越來越少的基層醫院,提高診療服務水平,降低醫療費用等是吸引患者來診的最便捷方式。合理使用抗生素不僅降低微生物耐藥發生率,而且可減輕患者痛苦、縮短治療時間、降低患者醫療費用等等,因此,對于普通外科膽道感染治療,應重視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1]嚴蓮珍,魯燕俠,劉華.采取有效措施應對超級細菌感染.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4):2948.
[2]王愛霞.抗菌藥物臨床合理應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04.
[3]王紅,齊文杰,張淑文.臨床藥物治療學.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2007:63-1.
[4]陳新謙,金有豫,湯光.新編藥物學.第1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