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平原 楊軍
生半夏作為28種毒性中藥之一,具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的功效,用于濕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暈、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外治癰腫痰核[1]。半夏辛、溫,有毒,使用不當會引起不良反應,甚至危及生命,故內服一般使用炮制品,臨床上多用的三種炮制品為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外用適量涂抹患處。
2010年版《中國藥典》(一部),對半夏臨床使用劑量進行了規定,其安全劑量范圍為3~9 g[1],但在臨床使用過程中卻存在超劑量使用的現象,鑒于半夏有效成分的毒性影響,其安全有效使用就顯得相當重要了。針對上述情況,筆者對醫院含半夏門診處方進行抽查,從而對半夏飲片在醫院的使用情況有所了解。
隨機抽查本院自2011年2月1日來連續一個月的門診處方,選取其中的含中藥半夏飲片的處方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從而得出半夏使用情況的相關信息。
本院所選一個月門診處方共2018張,其中含半夏處方104張,其中生半夏使用1次,清半夏使用63次,姜半夏使用31次,法半夏使用9次。使用的總藥物數量1987次。
2.1 處方中半夏劑量使用及分布情況 在104張含半夏的處方中,使用劑量在3 g以下的有1張,使用藥物為生半夏,而且處方注明是單包,至于如何使用不清楚。在藥典規定的3~9 g范圍內共使用87張,清半夏使用51張、姜半夏28張、法半夏8張,超劑量使用共14張,其中9~30 g使用12張,均為清半夏,35 g使用一張,為姜半夏,40 g使用一張為法半夏。處方合理使用合格率為84.62%,每張處方平均使用半夏劑量為7.37 g,整體符合藥典規定劑量。
2.2 單處方所開劑數情況 在隨機所選的104張含半夏的門診處方中,使用劑數小于等于7的有59張,占所查處方的56.73%;使用劑數在8~15之間的有41劑,占所查處方的39.42%;使用劑數大于15劑的有4張,最大使用劑數為30劑,平均每張處方使用劑數為9.49劑。
2.3 半夏處方使用藥物數 在隨機所選的104張含半夏的門診處方中,使用藥物數量最少的為1種,僅有一張,使用藥物數量小于10的3張,具體使用藥物數量情況見表1。
平均使用藥物15.68種。
2.4 常與半夏合用藥物情況 在隨機所選的處方中使用藥物種類共352種,其中常與半夏聯合使用的藥物有茯苓、陳皮、生姜、貝母、天麻、黃連、厚樸等,在處方中具體使用次數見表2。

表1

表2
3.1 半夏使用情況分析 在所選的含半夏處方中,半夏的四種應付形式都有所出現,其中最主要的是清半夏,清半夏是由8%白礬經過復制的方式炮制而成,主要燥濕化痰,用于濕痰咳嗽,胃脘痞滿等,姜半夏主要由白礬和生姜炮制,主要溫中化痰,降逆止嘔,用于痰飲嘔吐,胃脘痞滿;法半夏主要由甘草和石灰液復制而成,主要燥濕化痰,用于風痰眩暈,痰厥頭痛等。在2010年版藥典中三種炮制品均沒有了生半夏的毒性,在使用過程中相對安全,但就《處方管理辦法》而言,藥典的規定量為3~9 g,超過9 g使用即為大劑量使用,無論其炮制品毒性是否存在,嚴格來說已經不是合格的處方,同時雖然藥典言明無毒,但也可能由于其各地的炮制差異或其他某些原因,導致其毒性在炮制過程中不能盡除而有所殘留,所以在規定劑量內使用還是有必要的。
3.2 半夏處方使用天數情況 隨機所選的含半夏處方使用天數不大于7 d的有59張,約占含半夏處方總量的56.73%。含半夏處方平均使用劑數為9.49劑。《處方管理辦法》中規定處方一般使用應不大于7 d,從半夏的使用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超過7 d使用的處方存在一定的比例,有的甚至使用30劑,即30 d的用量,如此長的時間的使用,且不說疾病可能從一個證轉移到了另一個證,更可能會引起藥物的富集作用,特別是對原本就含有毒副效應的中藥來說,其效應的富集,很可能會引起不良反應,因此,在半夏的使用過程中,長時間使用還是有一定的不利條件的。
3.3 處方中使用藥物量情況 處方中合并用藥數目主要出現在15種左右,并且統計所有處方的合并用藥情況,其平均使用數目為15.68種。從本處方統計結果可知,單劑藥物用量高者可達1000 g,每張處方使用藥物高者可達29種,如此多的藥物,如此大的藥量,不但給人們煎煮服用帶了不便,同時也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從另一個方面來講,用量大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有些中藥飲片質量下降,有效成分降低,在常規劑量使用時,可能起不到很好的療效。
3.4 常用配伍藥對分析 在所調查的半夏處方中,配伍使用最多的為茯苓,達到64次,超過含附子處方總量一半,其次為陳皮,甚至連合用起十八反作用的附子都出現了9次。半夏辛溫,功擅燥濕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結。脾喜燥而惡濕,濕去則脾運,痰涎無以為生;茯苓味甘淡,長于補脾,利水濕,且補而不膩,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可祛邪。兩藥相伍,一為溫燥化濕,一為淡滲利濕;一為降逆止嘔治其標,一為健脾和中治其本,共奏健脾利水、燥濕化痰、利水寧心之功。臨床用于治療脾虛濕停、胃氣不降之脘痞腹脹、呃逆嘔吐、大便溏瀉或咳嗽痰多等癥。《傷寒大白》中的半夏茯苓湯以二藥治頭汗,中焦閉塞,則周身不能敷布,但頭有汗。《云岐子脈訣》中的半夏湯以二藥治嘔逆,寒在上焦,脈緩者。半夏辛溫燥烈,功擅燥濕化痰,降逆止嘔。陳皮辛苦而溫,長于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兩藥合用,半夏得陳皮之助,則氣順而痰自消,化痰濕之力尤勝;陳皮得半夏之輔,則痰除而氣自下,理氣和胃之功更著。兩者相使相助,共奏燥濕化痰、健脾和胃、理氣止嘔之功。臨床常用于痰濕上犯之胸膈脹滿、咳嗽痰多;脾胃失和、濕濁內困而致脘腹脹滿、惡心嘔吐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橘皮半夏湯即以二藥治痰飲、食積、寒痰停積,惡心嘔吐、目眩昏悶及瘴瘧。半夏附子為十八反藥對,其相反的記載,最早見于清·張璐《本經逢源》,然而半夏附子早在《金匱要略》中便有配伍使用記載,隨之的《千金方》、《證治準繩》、《張氏醫通》等均有同用附子半夏的記載。姜春華、朱良春、顏德馨諸先生都曾鄭重地撰文駁斥過半夏反附子之說[2]。郭長貴老中醫則認為[3],反藥同用取相反相成之功,它們彼此相忌,如將之畏帥,能各立其功,故臨床療效捷快,確能愈頑疾,起沉疴。而且有研究表明[4]:在一般臨床用量范圍內,半夏配伍川烏、草烏或附子均不會出現毒性增強或療效降低。
通過上述結果我們可以從側面看出,中藥飲片在使用過程中存在著單味藥材劑量使用大,天數使用長,單處方重量大,以及規定的禁忌用藥現象,這就要求醫院管理者找出這些現象出現的原因,加強中藥飲片使用管理,合理用藥。同時加強醫生與藥師的業務素質,只有將院方、醫師和藥師三者有機聯合起來,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為患者提供滿意的服務。
[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110.
[2]張存悌.附子為百藥之長(下)-附子用法述略.遼寧中醫雜志,2004,31(11):1049-1050.
[3]劉天驥,米云朋.反藥配伍運用二則.四川中醫,1995,(9):26.
[4]奧井由佳.半夏對大鼠迷走神經胃支傳出活動的激活作用.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1995,17(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