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中蘭
胸腔積液是胸膜、肺以及其他類全身疾病的一種常見的臨床表現,無論什么原因造成胸腔內液體的吸收減少或者是分泌增多,都會引起胸腔積液[1]。我院從2010年2月到2012年4月共收治胸腔積液患者60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的患者給予胸腔引流手術,對照組的患者給予胸穿抽液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具體的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從2010年2月到2012年4月共收治胸腔積液患者60例,將其隨機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的患者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最小的是20歲,最大的是84歲,平均年齡是(47.5±1.3)歲;其中肺炎的患者4例,結核性胸膜炎的患者5例,糖尿病患者2例,心功能不全的患者3例,腎功能不全的患者3例,系統性紅斑狼瘡病的患者2例,肺梗死的患者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5例,胃癌患者1例,食管癌患者1例,支氣管肺癌患者2例。對照組的患者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最小的是21歲,最大的是83歲,平均年齡是(48.1±1.2)歲;其中其中肺炎的患者3例,結核性胸膜炎的患者4例,糖尿病患者1例,心功能不全的患者2例,腎功能不全的患者2例,系統性紅斑狼瘡病的患者1例,肺梗死的患者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4例,胃癌患者2例,食管癌患者2例,支氣管肺癌患者1例,乳腺癌患者2例,膀胱癌患者2例,慢性膿胸患者1例。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經過統計學處理,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的30例患者在中心靜脈導管下,給予胸腔積液引流手術,然后對患者進行胸片和B超檢查,當保證胸液已經完全消失之后,方可拔管,對于胸液的引流量與消失時間均要記錄好。對照組的30例患者給予常規的胸腔穿刺抽液手術。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1.3 療效評定標準 完全緩解:臨床癥狀緩解,并且維持時間超過4周,積液消失;部分緩解:臨床癥狀緩解,并且維持時間超過4周,積液的減少程度≥50%;穩定:臨床癥狀部分緩解,并且維持時間超過4周,積液的減少程度<50%,沒有增加的趨勢;無效:臨床癥狀與治療前相比,沒有變化,積液沒有減少,或者是增加[2]。
1.4 統計學方法 對于資料中的全部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1.0進行統計學分析,對于計量資料采用平均數±標準差(±s)來表示,采用t進行檢驗,對于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數來表示,采用χ2進行檢驗,以P<0.05為顯著性差異,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30例患者中,完全緩解的患者是12例,所占的比例是40%,緩解的患者是13例,所占的比例是43.3%,穩定的患者是4例,所占的比例是13.3%,無效的患者是1例,所占的比例是3.3%,總有效率是83.3%。對照組的30例患者中,完全緩解的患者是6例,所占的比例是20%,緩解的患者是7例,所占的比例是23.3%,穩定的患者是8例,所占的比例是26.7%,無效的患者是9例,所占的比例是30%,總有效率是46.7%。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要明顯優于對照組,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在正常的情況下,人體的胸腔內會有的少量的液體,在一般情況下是3~15 ml,這樣可以使得人們的壁層胸膜、胸腔臟,在呼吸時候,可以減少摩擦,這樣漿液可以保持一種動態的平衡狀態,多種致病因素均可以使得其吸收加快或者是減慢,進而形成了胸腔積液。最近幾年,臨床上,對于胸腔積液患者的治療方法有很多種,比如置管引流方法或者是胸穿方法等,由于常規的胸穿每次的抽液量不足1000 ml,因此,需要多次進行穿刺抽液,這樣會殘留一些胸液,造成胸腔內的纖維蛋白出現滲漏現象,進而會引發一些并發癥,比如胸膜肥厚粘連等。另外,多次進行穿刺,會使得各種臟器組織受到損傷,易出現氣胸、感染、出血等癥狀[3]。在本次的研究過程中,對照組患者胸水吸收的時間明顯多于觀察組,并且胸膜的厚度也會明顯厚于觀察組。
總的說來,造成胸腔積水的原因有很多種,需要進行影像學、臨床、免疫學、組織活檢、細胞學以及胸水生化等方法,來進行綜合性的分析與判斷。在諸多的治療方法中,需要在中心靜脈導管的引流下,進行胸腔積液手術,此種治療方法有效、安全,并且經濟,除此之外,胸腔積液的消失時間會比較短,后遺癥比較少,不良反應會較少,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1]陶秀梅,青淑云,劉莉.不同方法抽取胸腔積液治療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的效果比較 .臨床誤診誤治,2010,23(4):355-1356.
[2]徐麒,王惠,馬楠.中心靜脈導管胸腔閉式引流術在結核性胸腔積液治療中的應用價值 .臨床肺科雜志,2007,12(11):1206.
[3]陳繼紅,徐克煒,白銀麗.中心靜脈導管胸腔閉式引流術在結核性胸腔積液治療中的應用.寧夏醫學雜志,2009,31(3):2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