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季 朱海燕 孔凡軍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其發病機理包括胰島素抵抗(IR)和胰島β細胞功能衰竭,不僅表現為高血糖,脂代謝異常也是其常見表現。有研究證實血清中高濃度的NEFA水平為致使IR發生的重要原因,其在T2DM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有重要意義[1],高濃度Lp(a)在糖尿病微血管病變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對50例T2DM患者血清NEFA及Lp(a)水平進行回顧性分析并與健康人進行比較,探討其與T2DM的關系。
1.1 一般資料 根據2007年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診斷標準,選擇2011年12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50例T2DM患者,其中男38例,女12例,年齡35~76歲,平均(61.12±10.65)歲;同時選擇5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正常對照組,年齡38~75歲,平均(58.78±9.75)歲,排除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肝腎疾病及血液病等。
1.2 儀器、試劑與方法 NEFA測定采用酶法,試劑由積水醫療株式會社提供。TG測定采用比色法,試劑由德國羅氏診斷有限公司提供。Lp(a)測定采用免疫比濁法,試劑由上海北加生化試劑有限公司提供。儀器為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標本采集:被檢者空腹12 h后于次日晨采集靜脈血2 ml,分離血清待檢。
1.3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 13.0統計軟件。檢測數據均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樣本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T2DM患者和正常對照組血清NEFA、TG的檢測結果見表1。

表1 T2DM患者和正常對照組血清NEFA的檢測結果比較
NEFA是血清中未與甘油、膽固醇等酯化的脂肪酸,在血清中長鏈的脂肪酸與白蛋白結合而成可溶狀態,短鏈脂肪酸具有較大的水溶性,可以以解離的形式存在,或以陰離子的形式存在[2]。其來源主要由貯存于脂肪組織中的TG被分解釋放入血[3]。正常情況下血清中NEFA含量極少,僅占總脂肪酸的5%~10%,主要與血清蛋白結合轉運到全身組織利用。NEFA有很強的細胞毒性,可損害細胞膜、線粒體和溶酶體膜等,引起細胞內微器損害,而且能增強細胞因子毒性,在許多疾病的病理生理中起重要作用。高濃度的NEFA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影響胰島素的作用及葡萄糖代謝,與胰島素抵抗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系。NEFA通過抑制葡萄糖氧化、抑制糖原合成,促進糖異生,影響胰島素的分泌和信號轉導、影響細胞的凋亡等造成IR。目前已有充分證據表明:血清中酯類水平的升高(主要是NEFA和TG)是導致IR的重要原因[4]。本研究結果顯示,T2DM患者血清NEFA水平明顯升高,與正常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說明T2DM患者存在脂代謝紊亂。還有研究表明[5],在T2DM中,血脂各項指標差異不明顯,NEFA和葡萄糖的變化相一致,在反應機體脂代謝異常情況方面NEFA的變化要比甘油三酯和膽固醇的變化更敏感,因而可以把NEFA作為除葡萄糖之外另一個反映糖尿病的敏感指標,定期檢測 NEFA水平,了解血脂水平,對T2DM的治療有重要意義,可作為糖尿病病情控制良好與否的參考指標。
本文結果顯示糖尿病患者血清Lp(a)水平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Lp(a)是一種由肝臟合成的獨立的脂蛋白,與其他脂蛋白無相關性,腎臟是主要代謝場所,在血清中的濃度主要由遺傳決定,幾乎不受飲食、年齡、性別等因素影響,在個體中相對穩定,男女間無顯著差異[6]。Lp(a)的升高被認為是動脈粥樣硬化的一個相對獨立的危險因子,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有密切關系[7]。而微血管病變是糖尿病患者嚴重的并發癥,Lp(a)的升高會促進血栓形成,加重腎小球基底膜的損害,促進腎小球硬化,加重腎損害[8]甚至形成惡性循環,因此有效控制Lp(a)的水平對延緩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發展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2型糖尿病患者會有明顯的脂代謝異常,其在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發展中有重要作用,NEFA水平可作為糖尿病病情控制良好與否的參考指標,Lp(a)的水平可作為監測糖尿病并發癥的參考指標,定期檢測其水平對糖尿病的早期診斷和防治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和臨床應用價值。
[1]Han P,Zhang YY,Lu Y,et al.Effects of different free fatty acids on insulin resistance in rat s.Hepatobiliary Pancreat Dis Int,2008,7(1):91.
[2]伍樹芝.游離脂肪酸升高相關因素分析.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志,2006,4(10):68-69.
[3]束秋紅,張戈.游離脂肪酸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相關性的研究進展.醫學綜述,2009,15(20):3110-3112.
[4]McGarry JD.BantingLecture 2001:Dysregulation of fatty acid metabo-lism in the etiology of type 2 diabetes.Diabetes,2002,51(1):7-18.
[5]李義龍,王萌.血清游離脂肪酸水平調查及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應用.檢驗醫學,2008,23(4):364-366.
[6]曾愛源,蔣靜子,唐永剛,等.血清脂蛋白a、纖維蛋白原、脅二聚體水平與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相關分析.實用心腦血管病雜志,2007,17(5):349.
[7]胡月霞,朱沛.腎病綜合征患者脂蛋白(a)異常的臨床意義-附56 例分析. 交通醫學,2000,14:141.
[8]劉光明,黃小兵,陳世豪,等.2型糖尿病腎病患者血清脂蛋白(a)和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C的變化及相關性研究.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1,4(32):45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