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林春
糖化血紅蛋白(hemoglobin A1 c,HbA1c)是葡萄糖與蛋白質發生非酶催化反應的產物,是反應糖代謝的一個重要指標。有研究顯示,與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要增加2倍[l]。綜合干預糖尿病患者的多重危險因素,對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有最要意義。美國全國健康和營養調差(NHANES)中提出 HbA1c可能在動脈粥樣硬化(AS)形成中起一定作用[2]。本研究測定了713例冠心病患者的血清HbA1c水平,并探討了其與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的關系。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心內科院2007年8月至2011年9月冠心病住院患者713例,分為兩組,Ⅰ組:單純冠心病組,無糖耐量異常(IGT)及2型糖尿病(T2 dM);Ⅱ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組。排除標準:心功能Ⅳ級;急、慢性肝腎疾病及感染性疾病;惡性腫瘤及血液系統疾病;既往曾診斷為糖尿病和(或)正在使用降糖藥物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根據造影結果分為單支,雙支,三支血管病變,雙支及以上的病變即為多支病變。彌漫病變定義為:①病變長度>20 mm;②1支多處病變;③血管全程或大部分纖細僵硬或明顯迂曲纖細;狹窄程度定義為:50% ~74%為輕度狹窄,75% ~90%為中度狹窄,90%以上為重度狹窄。同時測定HbA1c、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總膽崮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體重指數(BMI)。
1.3 統計學方法 組間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其顯著性檢驗用配對t檢驗,采用SPSS 13.0軟件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情況比較,結果顯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組與單純冠心病組相比,其FPG、HbAlc水平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其 BMI,TG,TC,HDL-c,LDL-c水平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冠狀動脈造影結果比較單支、雙支、三支、及彌漫病變發生率在兩組間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輕度、中度、重度狹窄變發生率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表2 兩組病變支數比較

表3 兩組狹窄程度比較
討論研究發現,HbA1c除與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相關外,與大血管病變如高血壓,、冠心病密切相關,本研究考慮到年齡、BMI及血脂等均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高度危險因素,因此本研究中把年齡、BMI、TG、TC、LDL-C和HDL-C等因素也納入研究范圍,由此能真實反應不同HbA1c水平對冠脈病變程度的影響。結果顯示,冠心病伴糖尿病組冠脈病變程度均顯著高于單純冠心病組,說明HbA1c可作為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應受到充分重視。近來研究表明,HbA1c肯能與冠心病的發生發展及其冠脈病變程度密切相關[3],HbA1c可能在AS形成中起一定作用,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①HbA1c可使紅細胞黏度升高,流動性變小,變形能力明硅降低。②HbA1c還可造成氧合血紅蛋白的離解速度減慢。③HbA1c水平升高所反映的持續高血糖狀態損傷內皮,一方面增加內皮素的釋放。減少No、前列環索的釋放,使血管舒縮能力受損,另一方面葡萄糖的直接毒性作用使內皮細胞復制減少,修復能力下降,最終導致內皮細胞損傷,促進了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4]。因此,在臨床中,通過對高危人群進行積極的干預和治療,降低其血漿HbA1c水平,對延緩和防止心血管疾病及其相應并發癥的發生發展,降低死亡率,有重要臨床意義。
[1]Arauz-Pacheco C,Parrott MA,Raskin P,et al.Hypertersion management in adults with diabetes.Diabetes Care,2004,27:S65-s67.
[2]Ginde AA,Cagliero E,Nathan DM,et al.Value of risk stratifi cation to increase the predictive validity of HbA1c in screening for undiagnosed diabetes in the US population.J Gen Intern Med,2008,23:1346-1353.
[3]Selvin E,Marinopoulos S,Berkenblit G,et al.Meta-analysis:Glycoylated hemoglobi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diabetes mellitus.Am Intern Med,2004,141(2):141.
[4]楊躍進.冠心病與糖尿病.醫師進修雜志(內科版),2004,7: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