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芳
胃腸功能外科術后障礙近年來發生率較高,住院時間延長,患者的術后康復直接受到影響,帶來了巨大的負擔給患者,醫療費用也增多。配合西醫常規處理配合多潘立酮方法是本研究主要探討,胃腸道功能障礙情況經腹部外科術后的改善。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選取,120例自2010年1月至12月,胃腸功能腹部手術后障礙患者。隨機分為60例對照組,和60例治療組。其中60例對照組,4例脾、肝外傷性破裂手術,34例胃手術后(12例胃大部分切除術、10例穿孔修補術、1例胃竇癌、5例全胃切除術,胃潰瘍6例),7例結直腸手術(4例結腸手術、3例直腸手術),15例膽道手術后(5例膽總管切開引流術、10例膽囊切除術);其中年齡22~70歲,平均48.3歲;女27例,男33例。治療組,10例結直腸手術(6例直腸手術、4例結腸手術),13例膽道手術后(4例膽總管切開引流術、9例膽囊切除術),37例為胃手術后(2例急性粘連性腸梗阻、12例胃大部分切除術、1例急性胃穿孔,9例胃潰瘍,13例全胃切除術);其中年齡20~68歲,平均44.9歲,女18例,男42例。在手術方式、性別及年齡等方面兩組統計學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為臨床對照。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在2片/次,3次/d服用西藥多潘立酮(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091027)的基礎上同時采用對照組的西醫常規治療。對照組:讓患者早期盡可能緩慢下床活動,按西醫常規治療,腸內支持營養、預防感染、維持水酸堿和電解質平衡、胃腸持續減壓、禁飲及禁食等。
1.3 統計學方法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SPSS 11.0,治療結果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表示,以P<0.01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為表明常規臨床處理多潘立酮加方法效果優于對照組,在統計學上(P<0.01)。恢復情況兩組術后比較,74.8 h為對照組,40.7 h為實驗組(P<0.01)。肛門排便時間,84.5 h為對照組,45.7 h為實驗組(P<0.01),恢復正常腸鳴時間,74.9 h為對照組,35.4 h為實驗組(P<0.01)。

表1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例)
由于手術中開放腹腔,加之牽拉、手術損傷、麻醉等刺激,腹部手術后,散發熱量,胃腸功能不同程度的紊亂常導致,帶來一定的康復困擾給患者[1],主要表現為排便功能術后障礙,腸蠕動消失,患者需要一定時間從抑制胃腸道運動到完全恢復。腹部手對術后恢復及手術結果過于擔憂[2]。術前患者高度緊張、精神焦慮,神經――精神因素為主要因素,術后出現胃腸功能障礙。例如白細胞介素、前列腺素等炎癥遞質由感染及創傷導致的大量釋放,也會引起減弱胃腸蠕動。其次交感神經系統于手術本身激活,抑制了胃腸道的作用,使分泌的消化液減少,同時也減慢蠕動,加之水電解質紊亂等被腹腔原發疾病所引起。病情逐漸隨著時間的變化加重,并發癥亦增加。腸梗阻、腸麻痹、嘔吐惡心、腸粘連甚至腸脹氣都易出現,腸道穿孔甚至切口裂開等嚴重并發癥可因腹脹劇烈引起。住院時間延長,患者痛苦,機體康復慢,恢復差。在臨床術后早期肛門排便排氣甚為重要。
胃腸功能障礙西醫治療術后一般常規應用維持水酸堿和電解質平衡、胃腸持續減壓、禁飲及禁食等。用胃腸動力藥物有時也有良好效果[3]。臨床癥狀可有所緩解,但腹腔感染、腹腔粘連等并發癥容易發生,恢復胃腸功能緩慢。本文加用多潘立酮在常規處理的基礎上,效果顯著。
“快速康復”是近年來外科學界提出概念,危重癥患者胃腸功能障礙一旦出現,則提示預后不良或病情加重[5]。而且發現,胃腸功能障礙是多種器官損傷和嚴重疾病的共同生理病理過程[4],是多器官功能障礙及炎癥反應綜合征發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手術成功的關鍵環節,認為是患者腹部術后的盡快康復,因此胃腸功能障礙術后的快速康復受越來越多的學者重視。
[1]吳文鳳,蹇利,何應梅,等.闌尾術后早期鍛煉對胃腸蠕動功能恢復的觀察.中華臨床護理,2006,3(36):6-7.
[2]金惠銘.病理生理學.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32.
[3]許困銘,鄒多酶.消化道動力的藥物治療.實用外科雜志,1999,19(6):333.
[4]張漢雷,白楊.危重病人胃腸功能障礙與衰竭定量診斷評分方案.第一軍醫大學學報,2002,22(9):859.
[5]Mpntejo JC.Enteral nutrition-ralated gastrotestinal eom·plication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 multicenter study.Crit Care Med,1999,27(8):1447-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