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文波
(中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清河采油廠,山東 東營 262714)
八面河油田薄層稠油油藏熱采實踐與認識
屈文波
(中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清河采油廠,山東 東營 262714)
介紹了八面河油田薄層稠油油藏熱采實踐。通過不斷的技術攻關,現場探索試驗,完善配套工藝,逐步發展形成了適合八面河油田薄層稠油油藏的熱采工藝技術。該技術以優化注汽參數和選井選層為核心,以熱采防砂、油層保護等為關鍵,突破了稠油油藏熱采開發的篩選極限,提高了開發效果,對提高其他稠油油藏采收率具有借鑒意義。
八面河油田;薄層稠油油藏;熱采工藝
面138區地處壽光市清水泊農場,構造位置處于東營凹陷南斜坡中南段,與八面河鼻狀構造相鄰,探明含油面積17.1km2,探明地質儲量1461.6×104t。總體構造格局是一個受中生界基底控制的、繼承性發育的單向斜坡,下第三系地層由北向南超覆,向東南上傾方向地層不斷遭受剝蝕,與局部小斷層組合形成構造-地層圈閉。該區分沙四段和沙三上亞段2套層系開發:沙四段主要發育濱淺湖沉積,主要的沉積微相為灘脊、灘側緣、濱淺湖泥3種沉積微相;沙三上亞段主要發育為三角洲前緣沉積,主要的沉積微相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壩、水下分流河道間及河道間泥等,多條河道向西北延伸,平面上砂體互相疊置,北部邊水活躍。地層物性參數見表1。

表1 面138區油藏地質參數
面138區2004年首先投入開發沙四段,由于該區的儲層條件屬于國內外蒸汽吞吐開采標準的下限,方案設計立足于早期注水開發,平均單井日產油僅1.5t,采油速度0.2%。面138區沙三上亞段2005年投入開發,北部地層能量充足,方案設計采用熱采開發;南部油層有效厚度相對比較大(平均有效厚度8.2m),方案設計采用熱采開發。平均單井日產油僅2.1t,采油速度0.3%。
鑒于以上情況,2006年在沙四段開展6口井的單井蒸汽吞吐試驗,增油效果明顯。2007年逐步放寬選井條件,擴大熱采范圍,整體開發效果明顯得到改善。2008年該區全面投入熱采開發。截止2011年12月,面138區共熱采60口、80井次,累注蒸汽122537t,有效期內累計產油85749t,累計增油68755t。熱采平均有效期183d,平均單井次增油859t,綜合油汽比0.7。
薄層熱采過程中采取了優選熱采井、優化注汽參數、復合吞吐工藝、熱采防砂工藝、油層保護等措施,并針對不同地質特點采取不同的措施[1]。面138區沙四段油層薄(平均有效厚度4.3m,最低1.5m),熱采時熱損失大,必須提高注汽強度,優化注汽參數設計。針對沙四段東部特稠油(平均原油粘度10000mPa·s),采用注汽壓力高超臨界的注汽鍋爐。針對面138區沙三上亞段北部邊水活躍的特點,熱采以小汽量熱力引效為主,南部針對地質特點,立足于熱采開發。針對熱采出砂問題,采用了循環充填防砂工藝,使熱采有效期延長。針對回采水率低,采用尿素泡沫復合吞吐工藝,提高熱采開發效果。通過以上一系列措施,逐步完善熱采選井條件。
3.1優選熱采井

圖1 面138區沙三上亞段有效厚度與增油量關系圖
影響熱采效果的地質因素包括原油粘度、油層有效厚度、油層凈總比、含油飽和度、油層滲透率和油層非均質性等[2]。通過相關性研究表明,影響面138區沙三上亞段熱采效果的主要地質因素是油層有效厚度,厚度越大熱采效果越好(見圖1);影響138區沙四段熱采效果的主要地質因素是含油飽和度和泥質含量,含油飽和度大于50%且泥質含量小于20%,能獲得較好的熱采效果(見圖2、圖3)。

圖2 面138區沙四段含油飽和度與單井周期增油量關系圖 圖3 面138區沙四段泥質含量與單井周期增油量關系圖
3.2優化注汽參數
面138區沙四段屬特薄油藏,平均有效厚度4.3m,早期熱采注汽參數設計沿用面120區油藏注汽參數,效果不理想,平均油汽比0.32。根據威爾曼公式,油層厚度越薄,熱損失越大。因此面138區沙四段屬特薄油藏需在原來設計基礎(注汽強度330t/m)上加大注汽強度。
通過幾年的摸索,針對沙四段特薄油層,加大了注汽強度,逐步形成較合理的注汽參數設計(注汽強度定在450~500t/m),取得了比較好的熱采效果。同時針對沙四段東部特稠油油藏注汽壓力高(平均注汽壓力19MPa)的實際,配套使用超臨界鍋爐大排量、高壓力、高溫度,提高注汽質量,改善熱采效果,平均油汽比0.51。面138區沙三上亞段北部油層物性好、邊水活躍的井,為了防止熱采后邊水過快突進,影響熱采效果,進行了熱力引效,優化為小汽量注汽。注汽量控制在1600t左右,取得了比較好的熱采效果(見表2)。

表2 面138區沙三上亞段北部邊水活躍區油井熱力引效效果統計表
3.3復合吞吐工藝
目前八面河稠油熱采復合吞吐工藝主要有N2+蒸汽吞吐和尿素-泡沬復合吞吐。N2+蒸汽吞吐受設備、場地的限制,現場實施難度較大;尿素-泡沬復合工藝的注入工藝簡單,操作方便。所以優先考慮尿素-泡沬復合工藝,現場試驗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油汽比由0.19提高到0.42,回采水率由0.2提高到0.33。
3.4熱采防砂工藝
面138區稠油油藏埋藏淺,地層膠結差,易出砂,必須采取防砂措施才能正常生產。該區塊出砂以粉砂和細粉砂為主,為了提高防砂效果,主要選擇高壓充填防砂。但是部分油井熱采投產后,暴露出生產較短時間后即出砂的問題,主要原因如下:一是高壓充填工具無循環充填通道,導致防砂過程中環空充填不實。二是注汽壓力甚至高于防砂時地層充填壓力,大排量、高壓力注汽條件下,環空充填礫石被帶入油層深部,導致防砂失效。針對這一問題,研究并應用了可循環充填工藝[3]。
1)充填工具改為可循環充填工具 工具結構里面增加了一個轉換總成,充填時油套始終處于連通狀態。地層擠壓充填完后,打開套管閥門,降低排量對井筒環空進行充填,礫石逐漸沉積并壓實在井筒環空,攜砂液通過篩管-防砂充填工具的轉換總成進入油套環空,最后返出到地面。該工藝能確保環空充填的厚度與強度。
2)防砂管柱自帶沖管 沖管接在充填工具下面,沖管離絲堵距離2m左右。防砂施工完后可不動管柱進行反循環洗井,節約一次起下管柱的時間與費用。并且由于沖管尾端離絲堵只有2m距離,因此,可以確保留井防砂管柱沖洗干凈。
2008年在6口可循環充填防砂井上開展熱采試驗,熱采后生產未出現出砂現象,效果良好。
4.1繼續開展復合輔助吞吐工藝試驗
隨著熱采區塊降壓開采歷程的延長,部分區塊出現地層壓力下降快或含水率上升快的趨勢,則要求增效助劑具有提高降粘、回采水率和波及體積等復合功能。針對中高滲厚層、高含水儲層條件(包括水平井)可開展高溫N2泡沫輔助吞吐試驗[4],針對中低滲薄層、低含水稠油(包括水平井)可采用液態CO2吞吐試驗。
4.2稠油催化降粘技術
八面河油田部分稠油區塊原油粘度已超過30000mPa·s,屬超稠油,為提高熱采效果,可考慮使用催化降粘技術[5]。催化降粘與常規意義的降粘有很大區別,它不是簡單單一的熱吞吐降粘、或乳化降粘,而是一個綜合催化降解改質降粘、氧化降粘和堿乳化降粘的復合降粘措施。其使用的高效催化劑可在高溫(150~300℃)下將高凝高粘稠油裂解斷鏈生成較小分子的輕質油、反應生成一定碳數的羧酸鹽,通過重質油的輕質化以及生成的表面活性劑使油乳化成O/W乳化液,從而大幅度降低稠油粘度,提高稠油流動能力。
[1]楊華龍.八面河油田稠油熱采工藝現狀及下步建議[J].江漢石油職工大學學報,2009(6):23-25.
[2]程紫燕.勝利油田稠油熱采數值模擬研究進展 [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10(6):46-49.
[3]龍桂英.八面河油田稠油熱采井防砂技術 [J].內蒙古石油化工,2011(16):20-26.
[4]郝立軍.稠油熱采氮氣泡沫調驅技術實驗研究[J].石油地質與工程,2010(3):32-35.
[5]王桂勛.勝坨油田稠油催化降粘技術研究[J].精細石油化工進展,2010(3):29-31.
[編輯] 洪云飛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06.025
TE345
A
1673-1409(2012)06-N07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