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雪梅 肖 然 于天狐 楊艷麗 袁書民
(1河北承德雙灤區(qū)衛(wèi)生監(jiān)督所,雙灤區(qū)雙塔山鎮(zhèn)濱河大街212號,067101;2河北承德市醫(yī)學情報站;3河北平泉縣中醫(yī)院;4河北隆化縣醫(yī)院)
文獻報道大約20%的急性盆腔炎發(fā)作后遺留慢性盆腔痛,盆腔積液,且容易反復發(fā)作,導致長期的失眠,腰痛,月經(jīng)不調等。它可以導致輸卵管變窄和不全阻塞,導致宮外孕,同時,炎癥還可以向上蔓延,導致腎周膿腫等疾病。單用抗生素治療效果差,目前,多傾向于中西藥結合治療。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我院門診收治慢性盆腔炎患者112例,其中60例采用中醫(yī)穴位溫灸法治療,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1)病史:患者多伴有急性盆腔炎病史。2)癥狀:a.以下腹部墜脹疼痛或腰骶部疼痛為主要癥狀,常于勞累、房事、月經(jīng)前后加重。b.白帶異常,常為黃色或者黃綠色膿性分泌物,多伴有臭味。c.患者常伴有月經(jīng)不調,以月經(jīng)量多和月經(jīng)不調多見。d.全身癥狀多不明顯,可有低熱、乏力等表現(xiàn)。病程長者可有記憶力下降、失眠多夢、精神不振等神經(jīng)衰弱癥狀。3)體征:婦科檢查可見子宮粘連固定,活動受限;輸卵管炎癥時可在子宮一側或兩側摸到條索狀物,有壓痛;輸卵管出現(xiàn)積水或囊腫時,盆腔一側或者兩側可觸及囊性腫物,活動受限。盆腔結締組織炎時可在子宮一側或者兩側觸及片狀增厚、壓痛或宮骶韌帶增粗,質硬、壓痛。上述體征必須具備子宮癥狀和附件區(qū)壓痛。4)超聲檢查:超聲檢查可見附件的增厚和炎性包塊改變,盆腔積液等。
中醫(yī)診斷標準:選取慢性盆腔炎之寒濕凝滯型為本次實驗入選證型,臨床上以下腹、腰骶部冷痛脹滿、帶下量多,色白質稀為主癥,或伴有形寒肢冷、月經(jīng)量多,經(jīng)期推遲,常見紫黑色血塊。舌淡暗,苔白厚或者滑膩,脈沉弦或弦緊。
1.2 一般資料 全部112例門診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60例,年齡27~45歲,病程3個月至6年,對照組52例,年齡30~47歲,病程6個月至7年。2組年齡、病程病情等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林可霉素(河南新鄉(xiāng)華星制藥,H41020513),每次0.6g肌注,日1次。糜蛋白酶(蘇州新寶制藥,H32025840)5mg隔日1次肌注。14天為1個療程。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自擬中藥溫經(jīng)理血湯穴位溫灸法治療。方劑:火焰蘭、蘇木、茜草、白花蛇舌草、半邊蓮、丁香、小茴香、肉桂、香附、青皮、白芍、延胡索、太子參、白術各25g。自制藥艾卷:將上藥混合后研成細粉,取艾葉絨250g并用力揉搓成團,將兩者混勻,用易燃紙卷成長15cm直徑2cm藥艾卷備用。操作:1)將藥艾卷1根剪成若干合適的幾段,放入艾灸盒中,點燃艾卷,將艾灸盒底面向下隔5層紗布放置在下腹部子宮穴上進行穴位溫灸,每次25min,灸至皮膚潮紅,皮膚溫度40℃左右為度。2)三陰交、足三里兩穴位分別用點燃的艾卷對準,距穴位1寸左右溫灸至皮膚呈潮紅,皮膚溫度40℃左右為度,日1次,14次1個療程。2組患者皆14天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統(tǒng)計結果。
1.4 療效標準 痊愈:患者的臨床癥狀與檢查體征消失,超聲檢查無異常。顯效:癥狀與體征顯著改善超聲檢查包塊縮小49.9%以上。有效:癥狀與體征改善,但不很明顯,超聲檢查包塊縮小,但不很明顯。無效:治療后癥狀與體征無明顯改善或較先前加重。
2組治療結果比較見表1。治療組:痊愈35例,顯效15例,有效5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2%;對照組:痊愈24例,顯效8例,有效9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79%。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經(jīng)χ2檢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表1 對照組和治療組治療結果比較表(單位:例)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內生殖器官的慢性反復發(fā)作性炎性病變,涉及輸卵管、卵巢、盆腔結締組織及盆腔腹膜炎癥。炎癥長期刺激,器官周圍廣泛粘連,炎性滲出包裹,病情頑固,抗生素難以進入病灶,恢復慢,反復使用易產生耐藥性及二重感染,不能達到滿意療效[1]主要由盆腔感染造成,發(fā)生在急性盆腔炎治療不徹底、分娩、人流、放環(huán)、不潔性生活之后,但有時并不能找出明顯病因。主要癥狀是下腹部疼痛,腰骶部疼痛、帶下異常。本身并無太多不適,但會引起不孕、宮外孕等嚴重并發(fā)癥。
中醫(yī)認為該病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胞脈空虛,寒、濕、熱之邪入侵胞脈、沖任,阻滯氣血而致。正如《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諸候》中所云:“陰陽過度則傷胞絡,風邪夾熱乘虛而入胞中,損沖任之經(jīng)……致令胞絡之間穢液與血相兼,連帶而下。”若病邪纏綿日久不愈,正氣受損,邪實正虛,濕熱瘀滯遏伏不去,而致慢性盆腔炎的發(fā)生。因此提出本病的外因為寒濕濁熱毒內蘊胞宮,氣滯血瘀。內因多為情志郁結或思慮日久,肝脾不調,肝失疏泄,脾失健運,濕熱內阻,熱傷血絡,以致濕熱與瘀血互結,瘀阻沖任為患。治療立足于溫經(jīng)理血,即清利濕熱、溫經(jīng)散寒、活血止痛的同時兼顧平肝、柔肝,臨床上常用內、外治法給藥途徑治療。藥方中火焰蘭、蘇木、茜草活血化瘀;白花蛇舌草、半邊蓮清熱利濕;丁香、小茴香、肉桂溫經(jīng)散寒;香附、青皮通絡理氣;白芍、延胡索解痙止痛;太子參、白術補虛扶正,兼顧先天脾胃和后天腎氣的培養(yǎng)。子宮穴在下腹部,具有調經(jīng)理氣的功能,是治療婦科病的要穴,也是外用熱敷,離子導入等常用的穴位。三陰交則是肝脾腎三條經(jīng)絡相互交匯的穴位,三條陰經(jīng)中氣血物質在本穴交會,本穴物質有脾經(jīng)提供的濕熱之氣,有肝經(jīng)提供的水濕風氣,有腎經(jīng)提供的寒冷之氣,具有調經(jīng),保養(yǎng)卵巢等等功能。足三里穴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jīng)活絡、扶正祛邪之功能。是調節(jié)改善機體免疫功能,預防多種疾病,強身健體的重要穴位。三穴配合充分體現(xiàn)了從肝脾腎論治,溫經(jīng)理血的大法。對三穴位的溫灸既可以充分發(fā)揮其局部穿透力的作用,也可以使盆腔小管持續(xù)擴張,改善盆腔內臟器的血液循環(huán),增加血細胞對組織的供給,網(wǎng)狀內皮系統(tǒng)活性增加,吞噬細胞的吞噬能力增強,血管通透性改善,有利于炎性產物、細菌毒素的排泄和水腫的消散。由于藥物加熱至40℃左右,適當溫度起到理療作用,可加速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使增生纖維組織軟化,有利于炎癥病灶消散吸收[2-3]。該法有如下特點:1)定位更準確:有精確的穴位定位及定向治療。2)安全更高效:在不損害人體病變組織的情況下,調動機體免疫系統(tǒng),避免交叉感染,安全無損傷、無痛苦、無耐藥性。3)療效更確切:全面有效地殺滅致病菌;使機體自身免疫功能自然恢復,解決了久治不愈、易反復的難題。4)創(chuàng)新療法:中西醫(yī)結合,消除炎癥的同時,運用針對性極強的純中藥方劑,將“灸、敷、服”有機結合在一起,從而達到在消除炎癥的目的。可見,溫經(jīng)理血穴位溫灸法結合西藥,經(jīng)濟、方便,安全、有效,值得推廣。
[1]叢惠芳,郭金鳳.中藥保留灌腸配合微波及離子透入治療慢性盆腔炎80例療效觀察[J].河北中醫(yī),2008,30(3):256-257.
[2]李乃卿.術兼中西,學貫陰陽[J].中國中西結合雜志,2003,23(6):449-450.
[3]任國春,李秀蘭,王淑艷,等.中藥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152例[J].中華實用中西醫(yī)雜志,2004,17(4):137.
[4]甄洪亮,王瑛,劉賢菊.溫針灸治療寒濕凝滯型慢性盆腔炎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08,28,(8):736 -738.
[5]盛驥峰,吳恩新,徐佑娟.以溫針灸為主綜合治療慢性盆腔炎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yī),2009,27,(9):117 -118.
[6]于妹娟,夏親華.慢性盆腔炎的中醫(yī)外治法臨床應用進展[J].中醫(yī)藥導報,2012,18,(2):97 -98.
[7]楊皓昭,黃家桓.中醫(yī)內外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70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yī),2011,43,(8):74 -75.
[8]姜靜霞.中西藥聯(lián)合治療慢性盆腔炎臨床分析[J].醫(yī)藥論壇雜志,2011,32,(19):55 -57.
[9]馬玉雙.慢性盆腔炎的中醫(yī)外治法概況[J].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11,32,(12):65 -66.
[10]廖仲偉.中醫(yī)藥治療慢性盆腔炎121例臨床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1,3,(1):44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