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霞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青白江青江南路87號,610300)
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Unstable Angina,UA)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繼發病理改變,伴有不同程度的表面血栓形成或冠狀動脈痙攣,致心肌血流量明顯下降甚或壞死[1]。UA是介于慢性穩定型心絞痛與急性心肌梗死之間的一種病理狀態,屬臨床發病率較高的一種心腦血管常見病,可逆轉為穩定型心絞痛,也可迅速發展為急性心肌梗死,甚或猝死[2]。目前臨床上多采用硝酸硝類藥物、鈣離子拮抗劑、β受體阻斷劑等治療,但本病易反復發作,且副作用較多。筆者自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應用丹紅注射液聯合腦心通膠囊治療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114例,取得較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來我院就診的114例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均符合按WHO標準經心電圖診斷標準及臨床確診的診斷標準[2]。患者均具有典型心絞痛發作癥狀,常規心電圖或24h動態心電圖提示心肌缺血,或經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進一步確診。排除標準:1)急性心肌梗死者;2)合并心肌梗死或其他嚴重心臟外器質性疾病者;3)肝臟、腎臟或造血系統功能嚴重障礙者;4)已知對丹紅注射液或腦心通膠囊過敏者;5)患癲癇、抑郁癥等精神性疾病者或不能合作者。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57例,對照組57例。治療組中男性31例,女性26例;年齡44~73歲,平均年齡57.50歲;自發性心絞痛24例、勞力性心絞痛25例、混合性心絞痛8例。對照組中男性29例,女性28例;年齡46~71歲,平均年齡55.85歲;自發性心絞痛25例、勞力性心絞痛21例、混合性心絞痛11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療方法 2組均組常規應用硝酸酯類藥物、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鈣離子拮抗劑、β受體阻滯劑等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丹紅注射液40mL(方法:將丹紅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40滴/min,靜脈滴注,1次/d)和步長腦心通膠囊(方法:1.6g,口服,3次/d)。7~10d為1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記錄用藥期間2組患者心絞痛發作頻率、持續時間及心電圖ST段下移的改善程度;2組患者治療前后心電圖變化情況;監測血小板、肝腎功、心肌酶譜、出凝血時間等生化指標,并記錄藥物過敏反應及其他不良反應。
1.4 療效標準 心絞痛療效評定標準。顯效: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80%以上。有效:心絞痛發作次數及硝酸甘油需耗量減少50% ~80%。無效:心絞痛發作次數及硝酸甘油需耗量減少不到50%[3-6]。
心電圖療效評定標準。顯效:靜息心電圖恢復正常,運動實驗心電圖由陽性轉為陰性。有效:靜息心電圖ST段恢復或T波倒置淺達50%以上,或T波由倒置轉為直立。無效:心電圖無改善[3-6]。
總有效率=(有效+顯效)/總例數×100%。
1.5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處理試驗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
2.1 2組治療前后心絞痛改善情況比較 見表1,表明2組患者的療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心絞痛改善情況比較
2.2 2組治療前后心電圖改善情況比較 見表2,表明2組患者治療前后療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心電圖改善情況比較
2.3 2組治療前后心電圖ST段改善程度及心絞痛發作情況比較 見表3。治療組治療后ST段降低程度明顯減小,與對照組及治療前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心絞痛發作頻率及持續時間比較,治療組與對照組及治療前比較,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心電圖ST段改善程度及心絞痛發作情況比較
2.4 安全指標及不良反應 治療前后2組患者血小板、肝腎功、心肌酶譜、出凝血時間生化指標監測,未見明顯差異(P>0.05)。2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及療程結束后均無特異性不良反應及過敏反應。
UA是指除穩定型勞累性心絞痛以外的所有心絞痛[7],其具有獨特的病理生理機制及臨床預后特點。總結其發病機制,主要包括以下4點[8]:1)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大多數患者均有嚴重的缺血性阻塞性心臟病,隨著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可引起冠狀動脈進行性狹窄;2)血小板聚集:冠狀動脈內膜損傷,導致血小板聚集,而產生收縮血管物質的血栓素A2,從而持續收縮冠狀動脈;3)血栓形成:由于血小板聚集、纖維蛋白原和纖維蛋白碎片的主要成分D-二聚物的增加,導致冠狀動脈腔內小血栓形成,進一步引發冠狀動脈狹窄;4)冠狀動脈痙攣:大量臨床文獻報道及尸解研究均證實,冠狀動脈痙攣是引起UA的關鍵。
丹紅注射液是丹參和紅花經現代工藝提取而成的中成藥復合制劑。其中丹參為主藥,味苦、性微寒,活血散瘀止痛;紅花為輔藥,味辛、性溫,活血化瘀、通經止痛。二藥相輔相成,調理瘀阻不通之氣機,“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從而達到活血化瘀、通脈止痛的臨床功效[9]。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丹參可擴張冠狀動脈,降低冠脈阻力、增加冠脈血流量,從而改善冠脈微循環、促進缺血及損壞的心肌功能的修復;還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降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紅花具有輕度興奮心臟、增加冠脈流量和心肌營養性血流量的作用,還能夠改善微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而二者的復合制劑丹紅注射液則具有改善心肌供血、抗凝、改善微循環、供血等作用,緩解心慌、心悸、胸悶、氣短等心絞痛癥狀,達到預防心肌梗死發生的目的[10]。
步長腦心通膠囊是遵循傳統中醫理論“心腦同治”的原則研制而成。全方由黃芪、丹參、當歸、川芎、紅花、赤芍、桂枝、桑枝、雞血藤、川牛膝、乳香(炙)、沒藥(炙)、地龍、全蝎、水蛭等十六味植物藥和動物藥組成,具有益氣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功效。傳統中醫理論認為,黃芪味甘微溫,君藥,補中益氣,元氣充盛,推動血脈流通,達到氣行則血行之功效;丹參味苦微寒,臣藥,有活血祛瘀止痛之效。當歸、川芎、紅花、赤芍共助君藥、臣藥活血化瘀通絡;桂枝、桑枝、雞血藤、川牛膝溫通經脈、逐瘀血通經絡:乳香(炙)、沒藥(炙)是中醫常用的對藥,為宣通臟腑、流通經絡之常用藥;地龍、全蝎、水蛭為動物藥,藥性善走,具通絡活血之功效。現代醫學認為腦心通膠囊可抑制神經細胞凋亡,保護神經細胞、血管內皮細胞和心肌細胞,促進冠狀動脈脈側支循環的建立[11]、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的危險因素(具有降低血脂、降低血液黏稠度、穩定血壓三重功效)[12]。大量臨床研究報告已證實,步長腦心通膠囊對氣虛血瘀、脈絡瘀阻所致的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具有可靠的臨床療效[13-14]。
本次臨床療效觀察表明:丹紅注射液聯合腦心通膠囊治療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能減少心絞痛發作次數和心絞痛發作時間,臨床效果較好,副作用較少,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1]喻群英.丹紅注射液聯合腦心通膠囊治療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52例療效觀察[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0,31(11):15 -16.
[2]楊偉憲,喬樹賓.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早期治療[J].國際心血管病雜志,2007,34(3):147 -149.
[3]1980年全國內科學術會議.關于冠狀動脈性心臟病命名及診斷標準[J].中華內科雜志,1981,20(4):253 -255.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政司.中國常見心腦血管疾病診治指南[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59-60.
[5]開蕓,趙友民,劉恒亮.步長腦心通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觀察[J].臨床薈萃,2008,23(14):1051 -1052.
[6]黃子厚.丹紅注射液治療冠心病不穩定性心絞痛療效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8,16(10):6 -7.
[7]葉任高,陳灝珠.內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81.
[8]李軼鵬,徐世群.氯吡格雷與拜阿斯匹靈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療效觀察[J].實用藥物與臨床,2007,10(5):281 -282.
[9]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376-378.
[10]趙步長.腦心同治——心腦血管疾病防治進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89-306.
[11]李曉強,王明志.腦心通膠囊治療心血瘀阻型胸痹心痛49例[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6,4(12):1043-1044.
[12]范麗芳,張蘭桐.中藥有效成分治療心絞痛的研究進展與開發前景[J].臨床薈萃,2006,21(13):975 -976.
[13]王冰.腦心通膠囊降低心腦疾病發病危險因素的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07,2(1):42 -43.
[14]金仁淑.步長腦心通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40例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0,5(28):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