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彥梅 平 昭 韓 萍
(北京小湯山醫院,北京,102211)
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病的第一危險因素[1],研究顯示收縮壓每下降2mmHg,腦卒中危險下降7% ,冠心病危險下降3%[2]。本研究對2010至2011年我院健康體檢公務員人群進行調查,分析探討了公務員人群原發性高血壓病的患病狀況及主要危險因素及其與中醫體質的相關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隨機抽取2010至2011年度在我院體檢中心參加健康體檢的公務員人群共3700人,其中男性2550人,女性1150人;年齡最大94歲,最小19歲,平均年齡(50.38±15.17)歲。其中篩選出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共1029例。
1.2 研究方法 健康體檢項目包括性別、年齡、身高、體重、腰圍、收縮壓(SBP)、舒張壓(DBP)。對1029例符合原發性高血壓診斷標準的人員隨機抽取174例以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為標準的我院中醫體質評估系統為工具,依照標準判定體質類型,平和質為正常體質,其他8種體質為偏頗體質。
1.3 診斷標準 1)高血壓病診斷標準 血壓測定和診斷標準參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年修訂版)[3]。高血壓:抗高血壓藥物治療和/或收縮壓(SBP)≥140 mmHg和/或舒張壓(DBP)≥90 mmHg。2)中醫體質判定標準 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4]。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EpiData3.02軟件雙錄入數據,應用SAS 9.2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和非參數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
2.1 公務員人群原發性高血壓發病情況 3700體檢人群中共檢出高血壓病患者1029人,患病率為27.81%。年齡最大90歲,最小25歲,平均(61.60±13.54)歲。男女比例為3.32∶1。其中男性791人,患病率為31.02%;女性238人,患病率為20.69%。年齡分布以70歲年齡組所占比例最大,占總例數的67.30%;其次為50~69歲年齡組,占36.87%。見表1。
表1 高血壓不同年齡與性別患病率情況
表1結果顯示,公務員人群原發性高血壓患病率有隨年齡增加而增高的趨勢,在30~49歲組開始明顯增高,到50~69歲組達高峰。各年齡組比較,男性患病率平均高于女性,除30歲以下及70歲以上年齡組外差別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原發性高血壓9種體質類型分布
2.2 公務員人群原發性高血壓9種體質類型分布情況 對174例高血壓病患者進行中醫體質評估判定,結果顯示偏頗體質的痰濕體質與陰虛體質、陽虛體質的原發性高血壓發病率較高,以痰濕體質比例最高(21.84%),明顯高于其他體質。見表2。
2.3 不同性別、年齡段原發性高血壓中醫體質分布情況 9種體質類型分布中男性以痰濕質最為多見,共32例(18.39%),女性以陽虛質最為多見共15例(8.62%),其次為痰濕質及陰虛質6(3.45%)。見表3。9種體質類型分布中偏頗體質以≥70歲年齡組最多,共87例(50%),隨年齡增大偏頗體質逐漸增多。見表4。
2.4 原發性高血壓痰濕質與非痰濕質相關因素比較研究 統計結果顯示原發性高血壓人群痰濕質BMI,收縮壓、舒張壓、LDL、TG、尿酸、空腹血糖均高于非痰濕質組,其中BMI、HDL-C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提示痰濕質組BMI明顯高于非痰濕質組,而痰濕質組HDL明顯低于非痰濕質組。見表5。
表3 不同性別原發性高血壓9種體質類型分布
表4 不同年齡段原發性高血壓9種體質類型分布
表5 原發性高血壓痰濕質與非痰濕質相關因素比較研究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在3700例北京市公務員群體體檢人群中,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1029人,患病率為27.81%。其中男性高血壓患病率明顯高于女性,這與男性壓力較大、吸煙、飲酒過量、中心性肥胖發生率較高有關[5]。結果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在30歲以上人群中高血壓發病率處于快速增高的階段,對30歲以上的公務員人群應該加強高血壓等相關心腦血管危險因素防治工作,及早診斷、早期干預,以防止原發性高血壓并發癥出現。
中醫體質學認為,中醫體質與疾病具有相關性,體質狀態決定發病與否以及發病的傾向性[6]。本研究結果顯示:痰濕體質、陰虛體質、陽虛體質是公務員人群原發性高血壓常見偏頗體質類型。男性以痰濕質最為多見,女性以陽虛質最為多見,并隨年齡增大偏頗體質有逐漸增多趨勢。原發性高血壓病歸屬于中醫的“眩暈”“頭痛”范疇。其病因病機,多認為主要是陰陽失調和痰瘀互結[7]。《丹溪心法》中提出“無痰不作眩”,認為脾虛痰濕是導致本病的主要原因;也有學者認為與體質稟賦偏盛,如瘦人陰虛多火,肥人氣虛多痰有關[8]。也有研究表明痰濕質、陰虛質和氣虛質是最容易發生原發性高血壓的體質類型[9]。這些與本研究結果基本相同。宋代朱肱《類證活人書·卷第二》曰“男子陽多而陰少”“女子陰盛而陽微”;明代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直指病機賦》曰:“男子陽多乎陰,可補陰以配陽。”本研究性別分層顯示,女性原發性高血壓主要以陽虛質為主,而男性以痰濕質、陰虛質為主,符合中醫學對男女體質差異的認識。因此,臨床對原發性高血壓防治的辨體調治應考慮不同體質類型人群的差異性,還應考慮不同性別的差異性,尤其應更加重視痰濕質、陰虛質、陽虛質的調治。
本次調查顯示痰濕質與非痰濕質相關因素比較研究結果顯示痰濕質組BMI、HDL與非痰濕質組具有顯著性差異,提示BMI與HDL為原發性高血壓痰濕體質主要危險因素,而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壓病及其他心腦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之一[10],對肥胖及超重患者實施早期干預,改善痰濕體質、控制血脂異常是預防原發性高血壓發生的主要方法,并應提高對高BMI、血脂異常、痰濕體質、30歲以上群體對血壓監測的重視,及早進行健康干預以防止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
本研究通過探討公務員人群原發性高血壓中醫體質特征,提示在原發生高血壓防治過程中加入中醫體質評估的內容,通過辨體識病,積極干預高血壓發生的危險因素,及時調整偏頗體質,對有效預防原發性高血壓及其引發的心腦血管疾病有積極的意義。
[1]中華心血管雜志編輯委員會.多重心血管病危險因素綜合防治建議[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6,12(34):1061 -1071.
[2]范書英,柯元南.新版中國高血壓指南要點介紹與高血壓的聯合治療[J].全科醫學,2007,6(10):4,412 -443.
[3]《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年修訂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4]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體質分類及判定[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
[5]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數據匯總分析協作組.我國成人體重指數和腰圍對相關疾病危險因素異常的預測價值:適宜體重指數和腰圍切點的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2,23(1):5 -10.
[6]王琦.中醫體質學2008[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86-293.
[7]鄧旭光.高血壓病中西醫結合臨床診治的思路和方法[J].中醫雜志,2000,41(2):113 -115.
[8]黃力,史載祥.高血壓病的病因病機和辨證論治[J].中國臨床醫生,1999,27(12):10 -11.
[9]朱燕波,王琦,鄧棋衛,等.中醫體質類型與高血壓的相關性研究[J].中西醫結合學報,2010,8(1):40 -45.
[10]陳春明,孔靈芝.中國成人超重與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