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瀛
自八十年代初以來,陳明創作上演大小劇作四十多部,先后搬上舞臺的有《雞毛蒜皮》、《是是非非》、《十品村官》、《煙村三月》、《半車老師》、《丹鳳湖畔》等一批農村題材的戲曲作品,其中《雞毛蒜皮》獲'95全國戲曲現代戲交流演出優秀劇目獎、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十品村官》參加中國戲曲現代戲優秀保留劇目展演,獲中國戲曲現代戲突出貢獻獎,入選文化部向全國基層劇團推薦的優秀劇目,并獲第16屆中國曹禺戲劇獎·劇本獎。近日又傳來喜訊:陳明的兩臺大戲《半車老師》、《丹鳳湖畔》(分別由鹽城市淮劇團、江蘇省揚劇團上演)作為十八大獻禮劇目,即將晉京演出。無論獲獎層次,還是藝術水準;無論演出場次,還是社會影響;毫無疑問,陳明是一位成功的劇作家。當然,他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僅以陳明“三農”題材戲曲創作的審美追求為題,加以簡要論述,請教大家。
戲曲文學的本質就是審美。現實是戲曲文學眺望的立點,現實的關注和把握理應是戲曲文學自身的題義。寫什么與怎么寫同樣重要,作為編劇的陳明非常清楚,并做出了明智的審美定位。農村題材在他現代戲創作中始終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農業、農村、農民一直是他創作的重要題材。陳明長期生活在農村基層,結交了許多農民朋友,使他對腳下的土地有一種天然的親昵,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枝一葉,都會攪動他的思緒,牽動他的情感,這種“關注現實、關愛農民”的草根意識早就溶化在血液中,落實在筆墨里,展現在舞臺上。在他的《雞毛蒜皮》、《十品村官》、《半車老師》等農村題材的戲曲作品中,為我們生動地刻劃了農民的生存軌跡,描摹了農村的風土人情,記錄了農村的社會變遷,考察了農村的鄉風民俗,追問了農村的歷史未來,從而豐富了戲曲文學自身的價值,拓展了戲曲文學生存的空間。陳明以自己的創作經歷闡釋了文學與生活的關系,總結了自己把農村生活作為創作方向與主流的原因:對農村生活的熟悉和對農村投注的感情使得農村的變化能點燃他的創作激情。這要求劇作家永葆社會良知,做土地的“代言人”,關注農業的發展狀態、農村的精神需求和農民的喜怒哀樂。
劇作家的創作勞動,就是要著力于創造出真正的“這一個”和“熟悉的陌生人”。一部戲曲文學作品,只有有了真正的“這一個”和“熟悉的陌生人”之后,才能獲致戲曲文學的典型美。淮劇《雞毛蒜皮》講述了一個老百姓的恩恩怨怨、剪不斷理還亂的動人故事,村民組長尤三為了將自己管轄的村民小組早日建成文明村組,解決孔二先生與三寡婦這兩個“釘子戶”因雞毛蒜皮小事發生爭端,使他們早日成為“五星文明戶”,煞費苦心,從中巧妙周旋,終使兩家了結宿怨,握手言和,令人信服地塑造了一位黨在農村最基層的干部村民組長尤三這樣令人可親可敬的典型人物。而陳明的另一部戲曲作品《十品村官》,同樣反映農村生活,同樣描寫村民組長,卻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作品濃墨重彩地刻劃了立足本地、帶領婦女養狐致富的農村青年田來順這一藝術形象,主人公始終面臨著徐干娘的權威不可動、李彩珠的競爭不可讓、劉六媽的利益不可碰、小月的愛情不可丟的種種困難境地,經過一連串矛盾糾葛和情感撞擊,一個鮮活傳神、妙趣橫生的田來順脫穎而出。從陳明筆下《雞毛蒜皮》中的尤三、《十品村官》中的田來順、《半車老師》中的田半車等人物身上突破單向度的性格塑造,人物多元個性在情景中得以極致化彰顯,體現了劇作家的藝術審美追求。
創作風格標識著各個劇作家的特點,每一個劇作家都有他自己的獨特的風格。而創作風格的形成則是劇作家主體主觀性的不斷求索和創造的結果,是主觀性的集中表現,是主觀性的最高要求,是主觀性創造的極致。喜劇風格在陳明的每一部農村題材戲曲作品中,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雞毛蒜皮》全劇通過審簍還雞、騎墻斷案、轉贈神功帶、黎明修碼頭等情節設置,洋溢著強烈的喜劇氣氛。《十品村官》以獨特的視角、抒情喜劇的手法,繪就了一幅充滿濃濃鄉情、友情與愛情的蘇北農村的風俗畫卷。從陳明筆下一系列農村題材戲曲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劇作家善于運用喜劇手法來刻劃人物,使全劇情趣橫生,妙語如珠,令人捧腹,雅俗共賞,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營造著強烈的喜劇氛圍,體現著劇作家的創作風格。歸納起來有三點:一是善于從人物性格的對比中,碰撞喜劇火花;二是善于從人物個性的語言中,提煉喜劇因素;三是善于從人物奇異的動作中,強化喜劇效果。他每一部劇作情節的構思、性格的刻劃、情感的碰撞、細節的運用、誤會的產生、氛圍的營造,都充分顯示出劇作家厚積薄發的編劇功力和藝術才華。由此可見,風格是衡量一個人的真正標準,風格永遠是劇作家個性的真實再現。
任何動人的作品,都是一定的深刻思想的體現。《雞毛蒜皮》主人公尤三化解村民矛盾,使一對“老冤家”握手言和,共同建設文明村,就是這部故事情節簡單樸實的現代淮劇,卻令相當多的觀眾得出了各種各樣的感受,它使我們能夠聯想到自己、單位、國家和民族,聯想到我們多少年的教訓,人民愿望和黨中央提出的安定團結的目標。從中讓人強烈地感受到,這部作品洋溢著一種時代的精神、一種在現實中流轉起伏的情緒、一種被時代所崇尚的基本氣質與總體氣概。《十品村官》中的田來順在陳明的創作中應該說是一個最具有思想和生活深度的富有新意的形象,主要體現在劇作家在寫處于農村改革大潮中的人物時,擺脫了那種執著于人物參與改革、在具體的改革過程中呈現人物某種精神品質的寫法,而是把著眼點放在農村改革的大潮如何以巨大的熱力激發了普通人心靈上潛在的生命活力,在歷史和現實的發展中挖掘人的精神變動、心態發展的軌跡,通過養狐事件反映人們對其不同的認識、態度和行為,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種種矛盾,來折射生活,映現歷史;通過人的心態糾葛和變化表現人的生命追求和人為改變其生存命運而不懈追求的生活理想,這就極大地開拓了劇作家觀察人物、表現生活的視野和思路,使作品具有一種超越于生活表層之上的哲學意識,其思想和生活容量更趨豐富,更具有審美的眼光和歷史的厚重感。
現在,中國社會正處于一個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必須站在一個全新的背景下去思考農村與農民問題,農村不再是過去的農村,農民也不再是過去的農民,如何在戲曲作品中給出劇作家的思考,為社會提供精神支持,這是我們必須回答的。劇作家陳明就是用水鄉兒女的赤子真情,就是用他三十多年的奉獻與堅守,就是用他一部部嘔心瀝血的精神勞動,向社會發出呼吁:希望大家都來關注我們的精神家園——農村,我們的兄弟姐妹——農民,我們的生命根基——農業。同時,我們也衷心地期待陳明新的作品!新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