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嵐
越劇在上世紀初剛剛成為舞臺表演藝術時,不管是在唱腔還是表演等方面,它都是十分簡陋和程式化的。而今排演現代戲成為越劇發揚優良傳統改革的一個新方向。南京越劇團創作的現代越劇《丁香》是根據雨花臺革命烈士白丁香的故事創作,生動藝術地展現出丁香對黨的事業及美好愛情的忠貞和追求。在創作上不斷地進取,通過傳承、發展和創新來表現愛的主題,細致入微地描寫丁香對家庭、丈夫和孩子真摯的愛,對信仰的堅守與執著的大愛。整個劇作既有濃郁的越調,又有動人的表演;集人性美與藝術美高度融合,為觀眾勾勒出一幅又一幅美妙與夢幻之畫卷。
現代越劇《丁香》顯現五彩紛呈之色,可謂是一部“新經典”:
不同于傳統越劇的“景在演員身上”,越劇《丁香》舞臺設計大膽:以灰磚墻為主體,臺左側一株丁香樹引人注目,預示著灰色年代的丁香樹濃香襲人和依然故我的品質。
劇情中丁香從小被蘇州基督教監理會牧師白美麗小姐收養,求學時認識了南京小伙阿樂,二人一起融入革命洪流之中。教堂的鐘樓、教會的學校、圣母像和白色鋼琴,無不反映設計者的良苦用心,以及劇情中展現的深刻內含,對宗教的尊重和共產主義的信仰,大愛的主題更不言而喻、展露無遺。
傳統越劇聲腔中,主要經過了吟哦調、四工調、尺調、弦下調以及眾多流派的發展,如果還停留在這上面去體現劇中人物,不免讓觀眾乏味。我們在注重表演者的音樂聲腔同時,又加入了越歌,融合西方交響樂和中國的民樂,凸現其特有魅力,這些都成為現代越劇《丁香》的一大亮點——時而鏗鏘激昂,時而委婉動人;唱段也令人耳目一新,并顯得豐富多彩、錯落有致;其音樂使觀眾身臨其境,沉醉其中。
現代越劇《丁香》以其詩性、浪漫和唯美為其審美追求,張揚了對愛情與親情的崇高信仰、堅定抉擇與純潔追索。
丁香是雨花臺烈士,是詩意的化身,她內心深處散發著浪漫之真愛,她坦然面對審訊,大義凜然地走向刑場,她面對生活充滿向往、充滿渴望?,她展示出共產黨人堅強人生中所噴發的濃烈真情,她內心融注著極強的堅毅和剛強;高貴清雅的品格與浪漫堅貞的丁香花的氣質如此契合,昂揚向上,不懼嚴寒、不畏風霜!
劇作的成功,不是簡單地“回歸”,而是在傳統古樸的根基上,以現代的藝術理念、在主旨立意、人物性格、舞臺風貌上加以重新梳理與調適,既保持了原初的古樸美,兼具現代的時尚美。
只有這樣才能吸引當代人的眼球,特別是在面對多元文化選擇的今天,越劇的觀眾如同其他戲曲一般,也呈現出觀眾的平均年齡越來越大的趨勢,培養年輕觀眾乃當務之急,尤其是大學生觀眾。讓大學生對傳統藝術的多一份賞析欽慕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因為大學生是未來高收入、高素質群體的主體。為此我牽頭組織了現代越劇《丁香》走進南京醫科大學,受到大學生熱捧;就因為它不僅展現了越劇——我國這一優秀文化瑰寶的藝術魅力,還在年輕一代面前展現出優秀共產黨人在革命年代的不懈斗爭以及不怕犧牲的頑強精神。在濃厚的藝術氛圍之中體會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在樹立信念、敢于擔當的同時提高了藝術修養。
這次活動的成功,說明越劇在青年朋友中還是相當有潛力的;我們的問題在于:如何把民族藝術與青年人喜聞樂見的形式融會貫通,以使得當代年輕人也能接受并喜歡越劇,讓大學生在學習之余來關注傳統藝術,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吸取瑰麗的民族文化的養分。如果在觀賞越劇的同時,借著吹起的越劇之風組織一些與大學生互動、輔導、傳授片斷等多種活動,吸引更多的學生加入到弘揚國粹的行動中來就更好了。
如今隨著改革開放的沖擊,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我們南京越劇團已經改制,藝術作品既要帶來社會效應,也要帶來經濟效應,經過強大的資源整合,現代越劇《丁香》創作班底的構成充分體現了資源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舞美是江蘇演藝集團的,伴奏是江蘇交響樂團。南京越劇團也沒有男演員,兩個男角也是外借的,外借演員擴大了知名度,有助于開拓市場,增加了收益;而演員也得到了寶貴的排戲學習機會;觀眾有了新戲可看,是多贏的好事。全劇結束時,觀眾的掌聲充滿著肯定、鼓勵、期許和溫暖。
在現代物質生活豐富多彩的今天,人們對精神需求越來越渴望,戲曲藝術的發展,最根本的是要靠戲曲人本身,越劇有自己的獨特魅力,越劇中柔美幽雅,韻味深長的詞句,纏綿悱惻,娓美動人的曲樂,都令人百聽不厭。
演老劇本可以最大限度地節省各項成本與開支,但是沒有改革創新就象蒙上雙眼推磨的驢一樣,幾十年啃老本只能流失戲迷,而不是增加戲迷。戲曲人只有把經典的精神、技法、方式和神韻繼承下來,再融入現代意識,才能創作出純粹、精致的作品。
越劇作為我國第二大劇種,早在2006年就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越劇作為有影響力的劇種,不能僅僅局限于地方,應該尋求更大的舞臺。以江、浙、滬為主的長江三角洲是越劇這枝“江南奇葩”生根開花的“熱土”。越劇要在這塊“熱土”上蓬勃生長,我們越劇人,就必須義無反顧,在所不辭,必須盡心盡力,奮斗不息!
越劇從上個世紀20年代到本世紀,始終在創新;從劇目的創作,唱腔的豐富,流派的發展,舞臺的呈現,都鮮明地體現了這一點。吸收與創新是相聯系的,吸收是為了積累,也是為了創新。劇本創作上不斷地挖掘現實材料,結合時代新義。當她煥發出新的藝術生命時,其本身也就強大起來了。
越劇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走出國門,讓世界了解越劇,才能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