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美娟
戲曲表演的技巧是在具備了藝術的素養和熟練的基本功的基礎上對藝術的一種感悟能力。戲曲表演中的技巧和其它的藝術技巧都是一樣的,都是要依靠表演者的悟性和感覺來進行演繹,就如同在油畫當中對其色彩的對比感覺;在弦樂的演奏過程當中指法的位置和對弓法力度的感覺;在一個雕塑中對夸張進行取舍的感覺等。這種火花在每一次的藝術實踐過程中不斷地進行迸發,最后使之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在藝術中,技巧的生命力則是不斷地創新,沒有創新的“技巧”久而久之就不是技巧,就會演變為單純的“熟練工”。在藝術的世界里,最忌諱的就是總吃別人咀嚼過的食物,必須要有創新的意識,才能發揮出自我的感覺意識,特別是隨著時代在不斷的發展,要使古老的戲曲煥發新春,就必須在藝術的技巧方面下功夫再出新奇,只有這樣,才能使戲曲表演最終變得更加完美。
中國的戲曲以其獨特的表演形式、舞臺的藝術技巧,在世界戲劇的大家庭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精煉的程式化的表演更加精彩絕倫。由于中國的戲曲具有獨特的表演形式,極其規范的道具、服裝、化妝和寫意的舞美設計,這也決定了戲曲演員具有極其規范的程式化表演和擁有獨特的表演技法。戲曲中對程式化動作是比較嚴格的,他甚至規范到了舞臺表演上的一舉一動和每一個微小的細節。另外,戲曲中的“曲”也是特別的重要,表演者不僅要掌握和了解各種板式中聲腔的演唱,更要利用好戲曲中的音樂來加強表演者對藝術的感染力。所以,戲曲表演遠比歌舞劇、話劇、舞劇等表演形式在表演上更加復雜,在技巧方面難度也相對較大。在“技”的方面就是演員在藝術表演過程中的技能和技法,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基本功”。主要包括:身段、發聲、臺步等,這些都是戲曲表演的基本功,也是戲曲演員進行藝術表演的最基本技能。演員通過艱苦的學習和長期的實踐之后才能準確并熟練的掌握。
中國的戲曲表演藝術,主要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戲劇表演形式,它主要是通過以程式化的歌舞表演來演繹一個故事、一段情景,至今為止,已經過了千百年來的錘煉,從而創造了更加豐富的藝術表演的手段。而這些精美的、大量的藝術表演手段,集中體現在戲曲表演中演員是否掌握好了戲曲的基本功——“四功、五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中國戲曲中人物的形象塑造方面,在一般的情況下必須要先有“功”,而后才能有人物。也就是說,如果一個戲曲演員想要在戲中塑造一個良好的形象,那么首先就必須要學習好五法即手、眼、身、法、步以及戲曲的舞蹈、戲曲的發音、戲曲鑼鼓經、戲曲的節奏等,為以后的人物塑造做好技術上的準備,為了以后在舞臺上能夠嫻熟地運用歌舞化的行動來展現矛盾和沖突從而打下良好基礎,這一課,是所有的戲曲演員都不可或缺的。中國的戲曲演員站在舞臺上只是演戲,而不是進行真實的生活,所以在演技方面既要有嫻熟的程式化基本表演的技能,還要把情感凝聚在程式化技術的表現上,同時還要體現出人物在戲中的復雜感情,而不是只單純的停留在情感體驗的表面上。戲曲的表演也不同于電影表演、話劇表演,而是要求演員必須神形兼備,這就要通過高度的提煉,把一切心理上的活動都從外形來表現出來,而且還要生動準確的把故事通過唱念做打的程式進行表現,既要合乎具體的情景和邏輯,又要合乎任務和身份性格,要表現得人人都能看懂,使觀眾獲取一種美的享受,這也是戲曲表演當中的一大特色。
由于戲曲藝術的表現程式是將不同類型的角色感情,利用外在的程式來做框架,其心理和形體都是有機聯系的,是交織展現、并行、互相引發的,所以就產生了戲曲外在的程式動作能反作用于內部的體驗。演員在舞臺創造的某個時間里,可以通過借一套程式動作來作為鋪成的軌道,從而進入到所演的角色內心中去,來盡量表現出它曾經體驗到的角色與情感。在中國戲曲藝術塑造的角色過程中,出現的這種現象和方法,都是將以前所擁有的那些成功的內心體驗拿來重復地進行使用。這是一種特有的外在動作程式化的戲曲表演形式,即,在戲曲藝術的創造過程中,內心的體驗會激活外在的形體活動,而形體動作當然也是可以勾起其內心的活動,這就叫出自內心的也是進入內心的。這種由內到外,再由外向內的對流過程,就是在形體表現的過程中,人物外在的程式動作所引起的內心適應的過程。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中國戲曲表演藝術的特點,就是以體驗作為最根本依據,表現則作為目的,以程式化的方式來演繹歌舞故事的藝術形式。他是綜合性的藝術、他容納了美術、歌舞、文學、音樂以及武術為一體,從而造就了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通過唱、念、做、打等藝術的手段,把歌舞、語言、美術、音樂以及各類技藝都緊密的聯合在了一起,形成了各種戲曲表演和藝術元素的手段,使這種形式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一個完整的特殊的表演藝術。從而使我國的民族精神文化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發揚,使戲曲在多向性的現代審美中做出自己獨有的美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