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珂陽
皮條,中國特有的一種體育類雜技節目,它是從民間體育演變而成。清朝民間有一種近似吊環的運動。器材很簡單,只用三條長杠子搭成三角架子,皮條從中間垂下來。清代《增補都門紀略》中曾有詩寫道:“三條杠子叉來支,中系皮條分手持,鷂子翻身鴨浮水,軟中求硬力難施?!睖蚀_形象的描繪了這個節目。皮條運動同今日競技體操的吊環動作有相同之處,只不過缺少雙環。皮條運動的動作難度大,內容豐富?;緞幼饔小罢龖沂帧保ㄊ种危?、平軀空臥(前水平)、寒鴨浮水(背水平)等等。一套皮條動作,一般有推、扎、滾、滑、落等基本動作。除此還有各種空翻下法。皮條運動在要求靜、穩、軟中求硬,姿態優美,節奏有緩有急,表演性強。近代皮條運動又有新發展,把皮條運動同吊子結合,吊子是懸在空中的杠子。兩者結合更顯得動作驚險而動人。
皮條的傳統訓練,為上肢耐受力、單雙臂支撐力、驅體懸空的控制力和推、砸、翻滾、落等一系列基本功。然而在當今的舞臺上“皮條”的道具不再是掛在三條叉起的杠子上,而是掛懸在舞臺正中華麗傘型道具里面,演員抓住皮條在空中造型和表現各種瞬間掉落的動作。主要動作有“十子正反把纏上”、“原地跟斗”、“砸三環”、“砸九扣”、“三把壓”。后來增加了“貨郎鼓”、“踹前后平”、“蝎子雙環砸”、“十字滾上”、“纏腰滾上”和“大掄平”等多種技巧花樣,提高了功夫性和觀賞性。
皮條的發源地天津在80年代后改良了這個日漸式微的雜技項目,皮條由原來1掛改為3掛,使舞臺畫面更加壯觀,增加了立體感;動作在原有高難技巧上增加了“雙人滾上”、“四人雙掄平”和“雙頭人旋轉”等;舞臺背景出現變化多端的白色松緊帶的線條造型,給人一種現代韻律的美感;為皮條伴奏的雄壯渾厚的旋律能喚起觀眾對奔騰的黃河、長江所象征的中華民族搖籃的聯想;演出服裝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現代風韻;演員坦露的豐滿胸臂肌肉,展示出中華男兒的健壯體魄,使演員的力和美得到充分展現。
古代的“皮條”或更多的雜技節目表演的時候它只是被看作一個普通的雜技而已,如今,現在的觀眾已經不只是光想看雜技那只有非凡的動作了,而且現在的雜技往往被眾人稱為藝術了,既然稱為藝術,那么就不能只有動作,那就要結合舞蹈的表演,完美的包裝,以及把一種所謂的“感覺”融入到動作之間。
現在的“皮條”基本已經從多人集體表演轉變成了單人表演或雙人表演。單人的“皮條”表演時就已經把動作非常簡化了,但是表演動作的時候卻和舞蹈融地了一起,每一個動作看上去都非常的優美,非常的舒暢,卻又不缺乏“皮條”原有的剛柔之力,而單人表演的時候也讓這個節目徹底地轉變成了高空節目,演員表演動作的時候有原地上升的,也有轉圈上升的,各種動作都在高空中表演,有靜止的造型,也有動態的動作。而雙人表演的時候則是一男一女,男女之間互相配合默契,表演中有著柔情似水的感覺,然而同樣也帶有著剛柔之力,隨著演員的腳慢慢離開了地面,緩緩的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開始那優美的動作,配上融入節目的音樂,觀眾們的歡呼聲也隨之而起,因為一件新的藝術品已經展現在了他們的眼前。
具體來說,單人的表演更注重個人的技巧,力量和表現力。當整個舞臺只有一個人時,觀眾的目光肯定會聚焦在這一個人的身上。這時,演員的任何一點細微的失誤都會被注意到,因此,單人項目的皮條對演員來說是個考驗。不僅要把每個動作做到位,做完美,還要注意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銜接及整個表演的節奏。因此,演員必須要對每一個細節,包括角度,力度,形態等做到精益求精。然而,更為重要的是,要讓觀眾真正贊同這個節目,也就是說,要引起他們的共鳴,這就需要演員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和表現力。而對于雙人節目來說,相互的配合就顯得尤為重要。兩個演員不僅要在動作上和諧一致,在情感的流露和表現上也應該保持一致。也就是所謂的“同步”。只有這樣,表演出來的節目才不會流于形式,蒼白無力,有空技巧而缺乏感染力。因此,雙人皮條的演員應培養出一種默契。一種搭檔間的互信互助的默契,這樣才能更好地表演雙人的皮條。
總的來說,皮條這種古老的雜技藝術已經完成了它華麗的蛻變,其嶄新的表演形式讓觀眾們有對雜技重新的認識,雜技節目再也不是以前那樣缺乏色彩的雜技了,它將以藝術的形式來和大家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