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黎春
戲曲舞臺是演員心目中的一畝三分地,是我們揮灑汗水,獲得豐收的地方。舞臺上的角色不是對生活中類似人物的生搬硬套,塑造人物不僅需要形似,更要神似,這是我們耳邊經常聽到的一句話,但做起來卻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
戲劇作品能展現在舞臺上,是通過演員的“二度創造”來完成的。接手孫超這一角色,對我來說既是壓力、又是動力、更是歷練。此中,既有越劇的成功經驗在前,要想超越實屬不易;也有塑造反派小生,對自己是一種突破的期待。作為80后的我,就喜歡應戰高難度,挑戰自我。
熟讀劇本,了解劇情,準確地從文字上把握孫超這個人物的性格,成了我首要的選擇。因為塑造一個人物,首先必須要了解他所處的生存背景、他的家庭、謀生方式、成長過程等,并結合性格特征,推測出這個人物在種種不同的場合下,對人、對事,對物的反映。漸漸地孫超的人物形象在我腦海中逐步形成并明朗起來。
孫超任都尉、代太守年輕有為,又是一員武將。自小與母親失散,過著孤苦的生活。為脫離苦海,孫超孤自投軍,當上了當時由馬臻擔任太守的會稽郡的都尉。馬臻由于得罪了一些當地的權貴,而慘遭割頭的迫害。孫超聞此后,生怕牽連,在親信的讒言下,孫超勾結朝庭重臣而免受牽連,更代任太守之職,然而也由此步入了泥淖。可以說他是一個值得憐憫、值得同情但又遭人嫉恨、命運悲慘的反面人物。與清正廉潔的太守劉寵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戲中母子間、兄弟間,情與法、官與民的斗爭和情感糾結,讓孫超這個人物更加有血有肉。
表演上我就朝著這樣的情感線索去深挖人物內心,把握分寸,借鑒越劇表演路子的同時,還注重加強人物性格、心理活動等各個方面的探索,力求舉手投足、一唱一白都要為展現人物性格和內心活動服務,讓人物更真實更豐滿。
接戲后,我就一頭扎進了角色里面。吃飯、睡覺,想的都是這個人物。考慮怎樣吃透人物的心理,成為了我的主要工作。整天揣摩反面人物的感覺,對著同事、家人練習邪惡的眼神,大伙的評價是:你這是模擬周星馳吧,郁悶之余,我又覺得,其實能夠運用話劇的形體表演風格。比方一句“對上詐騙、對下欺壓”的念白,我用身體的正面,配合面部表情,表現此人的世故阿諛,隨即一個轉身,背對觀眾,經過背部的動作,表現他的陰險、丑陋。這樣的動作設計,讓我演得十分過癮。
除了在官場上表現得精明干練和劉寵斗智斗勇外,第五場“認母”可以說是孫超情感戲的高潮,是對自己情感的一個真實剖析,在親情的感召下,在確鑿的證據面前,我以大量道白傾訴自己的不幸身世,以大段唱腔懺悔自己所犯下的罪孽,將埋藏在心底三十年的哀怨和痛楚爆發性地體現出來,而一句“辭官不做,歸隱村野,彌補三十年骨肉離散的思念之痛”則恰如其分地表現了孫超三十年來的曲折人生和痛失自我的懊悔,也讓大家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
這出戲的曲風、唱腔都保存著傳統錫劇的形式,讓我唱得很過癮,而越是走近“孫超”,越是讓我覺得這個人物的“可愛”,讓我演得也是特別過癮。由于入戲太深,沉浸在角色里,每次演完戲后,我的內心都會有些壓抑,常常要過一段時間才能走出來。
孫超這個角色是我的一個新起點,站在這個起點上,我將從高從嚴要求自己,腳踏實地,苦練功底,塑造出更多、更好的舞臺藝術形象,爭做一名優秀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