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望江亭》是京劇張(君秋)派代表劇之一,根據關漢卿的雜劇《望江亭中秋切鲙旦》改編。該劇說的是:宋,學士夫人譚記兒少年寡居,因官宦子弟楊衙內無理糾纏而遠避于“清安觀”。適逢觀主白道姑之侄白士中新任譚州太守,途經清安觀。白道姑聞聽士中喪妻,有意撮合譚記兒與白士中。二人一見鐘情,互表愛慕,遂結絲羅一同赴任。楊衙內心有不甘,誆來詔書、尚方寶劍趕往譚州,欲殺人奪妻。譚記兒聞訊,沉著機智,喬裝漁婦,易名張二嫂,乘夜駕舟至望江亭畔,與楊衙內巧為周旋,用計將之灌醉后,盜走詔書、寶劍。次日,楊衙內趕到州衙,反被白士中以假冒欽差罪名逮捕。公堂上譚記兒面斥楊衙內,并入京代夫申辯。
我在塑造譚記兒這個角色時,首先給人物做了一個立體的定位:年齡在25歲左右,楚楚動人、美麗大方,有如“天仙畫人”一般;她知書達禮、愛憎分明,聰慧賢淑、體貼善良,又機智大膽、沉著冷靜。譚記兒雖處在女性地位卑微的封建社會卻有著幾分男兒氣概,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敢于追求自我意識的實現,要決定、安排自己的命運,有著為了保衛已經獲得的幸福而努力奮斗的勇氣和精神。在熟讀劇本并了解了人物背景之后,一個溫婉而又堅強的女性形象在我面前樹立起來。
第一場,譚記兒雖是貌美少婦,但寡居三年,為避楊衙內的騷擾隱居道觀,欲出家修行,因此早已是心如止水。她的亮相既要給觀眾青春美麗的感覺,更要表現出苦悶憂郁、萬念俱灰的心態。為體現人物孀居的身份,我在稍一亮相后,眼睛和動作立刻要變得穩重憂郁,雙眉緊鎖,區別于情竇初開的少女,避免給人輕浮的感覺。在與道姑訴說心事時,對道姑尊敬有加,有如一家人;提起楊衙內立刻心生憎恨、厭煩;當白士中莽撞出現,又驚又喜;白士中連賠不是,謙和禮貌頓使譚怒意全消,竟也意惹情牽起來。這一連串的表演,要體現出對白道姑的感激與尊敬、對楊衙內的厭煩和憎惡,對白士中的尷尬、羞怯、躕躊、彷徨……最后借用一首藏頭詩表明心意,而獲得了愛情,兩人終結連理。
這場戲主要是通過唱腔來刻畫人物,表達感情。而張派的特點就是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唱腔。唱腔運用高低、字距疏密和節奏、速度、音量的對比使旋律起伏較大,變化多端又自然流暢,聲音色彩也相當豐富、絢麗。而在《望江亭》中張君秋先生對唱腔作了精密的處理,匠心獨運地精雕細刻出很多動人的新腔。中心唱段[南梆子]中,很好地體現出譚記兒的驚、喜、羞,猶豫、動情、決定的心理過程,而這段音域跨度較大,具有相當高的難度,需要堅實的唱功才能完成。張君秋先生說過:演唱時要音斷意不斷,聲斷情不斷。我反復聆聽張先生的原唱,并根據自己對人物的理解與自己的嗓音條件,適當地加以處理。
這一場戲情節并不復雜,但矛盾突出,充滿誤會,有著強烈的喜劇效果,每每演出觀眾都會產生強烈的喜劇反應。但還是要注意把握一個度,即如何準確地表達出人物內心,不能一味地追求喜劇效果。
如果說譚記兒剛出場以唱功見長,那么在[望江亭]一場則重于表演。要呈現給觀眾的是一個聰慧睿智與沉著冷靜的譚記兒。面對楊衙內時淺笑把盞,背對楊衙內時卻是強壓怒火。這場的表演尤其要是把握住譚記兒的“笑”,那是笑中有怒,怒中帶笑,不同于一般的強顏歡笑。
《公堂》一場,譚記兒以一個勝利者出現,演唱了一段設計精妙絕倫的[二六]唱腔。在表演風格中,我把握住譚記兒的本性——典雅莊重而高傲圣潔;面對陰謀敗露而身陷囹圄的楊衙內,雙眉冷對,怒火燃燒;在演唱中我特別用心演唱,注意強調音色高低強弱的強烈對比,來釋放與宣泄譚記兒積壓在心頭多年的怒火。這是全劇的最后一個唱段,又是對故事的一個總結,一定要全力以赴,如果草草結束,勢必會留下憾缺。
通過塑造《望江亭》中的譚記兒讓我充分體會到:并不是只有高難度的唱腔或是武打身段動作,才可以獲得觀眾的掌聲和肯定。要演好《望江亭》這出戲,必須要深刻鉆研人物,了解人物的背景及思想動態,并需要具備良好的表演功底。演員光有外在形式的美是遠遠不夠的。演員“美”的外形下要有一個“情”字做依托。即使唱腔中一個令人叫好高潮都需要情字的依托,由情生戲,才能打動觀眾。
我們是青年一代的戲曲接班人,既要繼承老一輩藝術大師們的精髓,也要結合當今觀眾的審美要求、再現原創藝術家風采的同時再次刻畫人物,以求人物合理化。這讓我深刻意識到,要想做一個新一代的優秀戲曲接班人,首先要提高自身文化和藝術修養。文化和藝術兩者相輔相成,有了深厚的文化內涵才可以高境界的認知藝術,創造藝術。才可以繼承發揚傳統戲曲,讓“京劇——與時代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