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希伯
我團通過對當下社會環境、聽眾審美趣味以及演出市場的深入考察,分析蘇州評彈表演、傳承等維系生存發展的道路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從多方面考慮怎樣來適應和培育新時期的評彈演出市場,提出一些改革振興評彈藝術的初步構想。希望和各位同仁共勉。
創新是評彈藝術發展的根本要求。
我在這里說的創新不是單純的藝術上的創新。我說的創新是全方位的探索和嘗試。包括藝術內涵、演出形式、全新的市場培育。有人說評彈的聽眾已老齡化,演出市場越來越萎縮,這些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但我們相信市場是寬廣的,素材也是挖掘不盡的。這就要求我們評彈人集思廣益,勇于開拓創新。更好地來適應和滿足社會的各種需求。講到具體的創新和適應市場的措施我分幾個方面來闡述。
傳統藝術是評彈社團的立團之本,是藝術創新的豐富土壤。離開了這個土壤是種不出鮮艷之花的。所以我團一向重視學習繼承優秀的評彈書目。在長期的繼承實踐中要懂得并熟練掌握蘇州評彈藝術的基本規律和表演手段,認識其藝術魅力特點所在。我團定期安排演員與藝術學習和集中訓練。人才是繼承評彈藝術和開拓市場最重要的載體。我團認識到培養評彈人才的重要性,一直以來不遺余力挖掘人才、培養人才,為創新和開拓市場打下結實的基礎。
每個地方都有它特有的本土資源文化,作為評彈藝術工作者我們也要深入生活,充分挖掘身邊的文化資源。拓展演出市場。例如,我們和顧山紅豆文化村聯合開創了嶄新局面。創作了有關紅豆歷史故事和反映現代紅豆村人新面貌的評彈。既鍛煉了演員的創作能力,又開拓了演出市場。為了更好地鞏固和發展村團結合的新模式,我團和紅豆村結對成立了紅豆評彈藝術團。保證了常年進村的演出活動。同時村委和我團簽訂長期合約每年贊助人民幣20萬元作為文企聯姻的活動經費。
我們在保留和繼承傳統評彈專業書場常規演出模式的同時圍繞政府惠民工程開創文化歡樂行送評彈下鄉演出,由政府買單。我團創作了法制法規、和諧同處等一批短小精悍、寓教于樂的的精品節目送進各個鄉村角落,使廣大群眾在欣賞節目同時又得到啟發和教育,至今五年來深受百姓歡迎。我們還和當地教育部門合作,進學校演出普及民族文化知識教育,從娃娃抓起,讓他們對蘇州評彈這門古老而又不失時代氣息的藝術曲種從真正意義上理解和認識,從而產生興趣使蘇州評彈聽眾后繼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