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夢軒
2011年,對于我來說是不同尋常的一年。因為作為南京市歌舞團96屆舞蹈學員班的我已經畢業十年整!這些年舞臺經驗的積累對于舞蹈演員的藝術生命來說可以是一個終結的里程碑也可以是另一個開始!更為榮幸的是我們團被南通歌舞劇院邀請合作的大型風情音畫舞蹈詩《江海記憶》的演出,使我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這是給自己的一個禮物和肯定,所以它值得紀念值得珍藏值得回味……
《江海記憶》的演出是為2011中國南通港口經濟洽談會的開幕式,不得不提總導演是來自北京舞蹈學院的民間舞系的高度老師,主演由國家一級舞蹈演員王亞彬、青年舞蹈家周格特力加等加盟,早就期待著和這些舞蹈界的大腕們合作,這次終于如愿以償。通過和她們一起練功、排戲、揣摩劇中人物特色、不斷修改打磨,不難看出她們對于舞臺、舞美、劇情各方面的高品質的追求。該劇分為三幕戲加序和尾聲,整個劇情緊湊,表現語匯簡短明了,主要描述江海筑城、多元文化、非遺文化、迷人氣質的精神之旅。每一幕里都有很多講述到當地的人文風情和時代特色的故事,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南通獨有的人文情懷!
我覺得這臺舞劇之所以這么成功,雖然離不開我們演員的全心付出,但更離不開的是導演組所有編導的用情用心!他們到當地采風了解文化歷史,甚至在當地生活,這些都為本劇吸收了很多亮點。編導把所有可以展現的都搬到了舞臺上。譬如南通的一大特色“藍印花布“在第二幕《傳承》中就被利用為舞美景片兼道具。從天而降的一片片花布簾子和舞蹈演員的動作結合在一起,還有織布機旁媽媽在教女兒如何織布的溫馨場景,配上暗藍調的燈光,仿佛就能在美輪美奐的舞臺上看到那時的姑娘們忙碌織布快樂生活的景象,看到傳承到現在的民間藝術的發揚廣大!在二幕中還有段《踏波》是將“踩文蛤”這一海邊城市的特色關鍵詞和舞蹈融合在一起的。編導還利用了高科技將舞臺變成水舞臺,我們就用雙腳舞起水花令臺下的觀眾連連叫好。熱鬧的氣氛表現了從小在海邊成長的人們用勤勞的雙手和雙腳創造出幸福的生活,傳遞著愛的語言。最后在三幕《出嫁》中出現了又一大特色“海安花鼓”。這種民族舞蹈在南通一帶很普及,民間藝人和街坊大媽都會跳,也紛紛創造出不同風格的步伐和手位。都說藝術來源于生活,只要平時善于觀察,用心體會,其實精品都是這樣成型的。
通過這部舞劇和舞蹈家們整體從排練到合成彩排再到最后的演出,讓我從中體會到不同的異地文化和舞蹈演員用情跳舞的深刻感受以及對舞臺劇的進一步認知。舞蹈是一種文化交流的方式,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手段之一,是讓人們陶冶情操的方法之一,可以把一切從陌生的變成熟悉的,遙遠的變成相近的,就所謂用心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