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德陽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在中國五千多年文明的發展歷程中,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民族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中創新型人才的需求,落實在美術教育上,也即是創造力人才的培養。顧名思義,就是美術教育要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深化美術教育的改革,適應文化藝術多元化的發展,全面提高國民的文化藝術素質,推動中華文化藝術走向世界,培養出更多有創造力的人才。所以說,文化的繁榮與發展,人才培養是成功的前提與保障。
美術教育作為文化體系中的分支部分,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當今世界經濟文化全球化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全人類被包容在信息社會的框架之中,各種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在這樣的時代大潮中,中國的美術教育如何培養出“適應時代需求、國際性、創新型人才”的迫切性日益突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美術教育雖然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在東西方文化的沖突中,清晰地看出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中國美術教育改革與培養目標的定位將進入新一輪的思考階段。
二次大戰后,東西方文化激烈碰撞,我們有必要在比較中,深化自己,擴充自己,提高自己,取長補短。并須注目導致這種現狀背后的思想并進行深刻地反省。
民族文化特征影響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民族文化特征猶如一股無形的力量,會超時代地左右著教育體制與人的個性形成。傳統文化中的“克己復禮”“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等訓誡,無處不體現出中國人引以為自豪的“仁”的精神。當然傳統文化的存在自有其閃光的一面,但其中的“服從”“效仿”“傳承”之類的價值體系,同時也潛在地抑制著人的創新能力的發生與發展,使人墨守成規并缺乏自我靈魂拯救的精神,食而不化就會墮入無思想無自我的狀態。如今的中國美術教育界無處不深受這種思維方式的影響,而西方的教育恰恰相反。自古希臘開始,人們已廣泛地采用蘇格拉底式的教學方法,即老師給學生提出問題,并通過交談與辯論,給學生自省反思的空間,答案在不同方向的探索中得出,讓學生在不斷地自我否定中成長,培養了其自主獨立的創新與探索精神。特定的文化特征與教育方法,潛移默化中對于人的習慣形成會提出特定的新要求和新改變,創新型人才是文化特征發展的體現,所以文化特征深深地影響著有創新型的人才。
家庭環境影響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試舉一例:在一個公園的假山旁,出現了兩對夫婦帶著孩子玩耍。一對是東方人,一對是西方人。當各自的孩子爬上了假山發出驚恐的呼聲后,卻出現了戲劇性的不同場面。東方夫婦是一邊大喊“乖乖,小心小心,快下來!”一邊迅速地沖過去將孩子抱了下來。然而西方夫婦卻在若無其事地鼓勵道:“寶貝,慢慢地向上爬,最高峰才是你的目標啊!”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如實地反映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一個是直接給出結果“快下來”,抑制了孩子的探險與創新精神;一個是引導鼓勵孩子獨立探尋并實現目標。
觀察表明,盡管大多數父母以為他們在幫助孩子,卻給予了錯誤的指導。在經濟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里,大多數父母首先想弄清楚他們的孩子一旦長大能否自謀生活,他們對外在的成功與獲得聲望要比對內在成長與具備創造能力更為關心。在實用性和創造能力之間,許多父母選擇了實用性,而不是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教會孩子在不斷地探索與創新中享受生活。這樣的指導不僅剝奪了孩子創造力潛質發生的機會,還大大地阻礙了創新個性人才的培養。
畸形的文化特征與教育體制讓人們追求的是獲得成就,而不是把追求過程本身當做一種成就。那么健全完善的教育體制將怎樣建立?創新型人才又將如何培養?在難以動搖的教育體制與靈魂的自我拯救中提出這些問題,并不要求人們要受到外來文化的制約,而是希望一方面立足于自己的文化,同時又接受其它文化的異體受精,既受到它們的啟發又重新思考自我。文化特征與教育體制是相互影響形成的,只有客觀、清晰地反思存在的優缺點才不至于墨守成規或盲目自大,才有益于文化的創新發展與飛躍。盡管東西方文化存在著差異,但是仍然有可以相互補充完善的可能性。在比較中自省,理應是我們美術教育實行自救的良好途徑。
文藝復興發生在13世紀末,距今近7個世紀之久。西歐的中世紀是個特別“黑暗的時代”。在教會的統治下,嚴格的等級制度中,人們的權利和自由倍受禁錮。覺醒的人們需要人權與思想上的自由和新的精神支柱。陳腐的歐洲需要一場提倡新自由新思想的運動。資本主義的出現為這場思想運動的興起提供了經濟基礎與良好期契機。人們更加相信個人的價值和力量,更加充滿創新進取、冒險探索的精神,多才多藝、高雅博學之士倍加受到人們的普遍尊重。這為文藝復興的發生提供了深厚的物質基礎和適宜的社會環境。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學藝術的成就很高,人們可以自由地發表各種學術思想,這和黑暗的中世紀產生了鮮明的對比。于是,許多西歐的學者要求恢復學習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的文化和藝術。這種要求好似春風,慢慢地吹遍了整個西歐,文藝復興運動由此興起。
特殊的社會環境影響下,文藝復興產生了一批在藝術上卓有成就的大師。如:米開朗基羅,他的雕刻藝術作品《大衛》、《摩西》、《被綁的奴隸》令世人驚嘆,同時在繪畫和建筑方面也獲得了偉大成就,還善于詩歌的創作。列奧納多?達芬奇,不但是個世界聞名的畫家,留給世人《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等藝術精品,還是一位精通藝術、科學、文學且無與倫比的人。萊翁?巴蒂斯塔?阿爾伯蒂,他的成就在建筑方面,包括里米尼的圣弗朗西斯教堂、圣瑪利亞?若維拉教堂和佛羅倫薩的魯切拉依宮殿這些杰作在內。阿爾伯蒂還寫了十卷本的關于建筑的論文,是一位技藝嫻熟的音樂家、畫家、詩人、哲學家和拉丁學者。文藝復興時期諸如此類多才多藝的大師舉不勝舉。
縱觀“文藝復興”現象,可以確定的說,成為大師,并非只取決于個體潛在的生物學因素,特定的成長環境更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人如果在一個狹窄、封閉、有限的劣質環境中,花費再多的精力與時間,永遠也不能掌握進行異體受精和概念轉換所必須的各種不同學科的知識。所以,創造力的產生不是靠某個單一性的特性,而是要靠各種特性的特殊組合。因此,健全的教育體制形成優質的教育環境,對于創造者來說是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常言道:優良的種子,還需肥沃的土壤才能長成參天大樹。提供優質的教育環境為潛在的創造力提供良好機會,對于任何一個社會來說都是生死攸關的事情。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教育體制,才不會耽誤坑害一代又一代富有創造力的人才。由“文藝復興”現象的啟示,現行的美術教育體制改觀將勢在必行。
客觀、清晰地審視目前美術教育存在的問題,是文化藝術自省自強與繁榮發展的必要前提。不能博采外來文化之長,則談不上文化藝術的繁榮;不能去除其糟粕以創新,也無從談及文化藝術的發展。以我之見,美術教育突出的問題可大致概括為以下幾點:
(1)高校美術專業設置泛濫的問題。許多高校表面上是以培養人才為目的,骨子里卻是以逐利為主導。為了賺取更多的生源,盲目擴張新專業,一哄而上。無計劃巧立名目,無校舍搞租用,無師資搞外聘,不具備條件也要“創造條件”。教育規模產業化的無序擴張,造成了社會各行業對美術人才需求的失衡,學無所用,人才資源浪費的怪現象,嚴重違背了人才市場的需求規律,破壞了自然平衡的法則。
(2)藝考文化的低門檻導致創新型人才流失的問題。文化的低門檻其實質是在變相地毀滅創新型人才,成為了文化差生急速升學的便捷之門。美術高考文化的低要求,導致一大批無藝術興趣、無藝術潛質、無藝術目標的文化差生擁擠到這“升學便捷”的快車上。在“外在成功”與“實用性”的驅使下,最終以蒙蔽自我價值,自滅個性潛質,盲目地選擇了這班“死亡快車”。這種惡性循環的招生體制,葬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浪費著教育資源,污染著美術教育環境,影響著有藝術創造力人才的成長與培養。低門檻的人才選擇標準,我想不僅不利于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也更不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變相地毀滅了有創造力的人才。因為這些學生雖然缺乏藝術方面的特質,但他們或許還有著其他創造力的潛質。由于文化低門檻的誘惑,使這些有其它創造潛質的學生茫然且無所適從地登上了“死亡快車”,最終被缺陷的美術教育體制給扼殺致死。
(3)缺陷的教育體制影響創新型人才成長的問題。中國美術教育體制的缺失,由學校課程的設置可窺一斑。許多學校課程內容設置單一,缺乏科學性,只注重學科的縱向深入,缺乏各類學科的橫向聯系與科學的結合。比如:素描學科的教學,初高中段只是作為學習美術的基礎造型訓練,大學階段還是劃分歸造型基礎,大多數也只是初高中段的深入提高,前后無本質的區別。而不是從基礎教學開始就把素描當做一門獨立的藝術,與其他學科聯系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表現理念及風格的多樣化,并貫穿在整個大學課程的設置中。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打好優質的基礎。傳統的美術教育體制產出了一大批“瘸腿”藝術家。普遍現狀是:模仿再現能力強,表現創新能力弱,精神內涵匱乏。如:學生跟那位老師學畫,出來的畫風就是該老師的模樣。即使是成為了所謂的大畫家,作品中沒有找不出別人的影子。所以這也許是導致中國藝術界大家多,大師少的原因之一。等等這些現象的發生雖有其個體潛在的生物學因素,但個體的思維方法和藝術觀念的形成,究其實質還是深受著社會文化特征和不合理教育體制的影響。如招生考題的設置、審卷標準的確定、課程的設置、培養目標的確立等等,其中諸多的不合理與不科學,無不在錯誤地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模式、審美標準、藝術觀念。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人才是關鍵,尤其是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因此,在美術教育體制的改革中,創新性教育的戰略定位尤顯重要和迫切。就像駕車換擋一樣,汽車再好,如果沒有動作上的保證,恐怕也寸步不動。
經濟的騰飛,數碼信息科技的發展打破了地域的局限,縮短了文化的差異,使世界變成了個“地球村”。中國傳統文化得到更加普遍的認同和欣賞,美術發展的國際化、多元化成為了美術教育的焦點問題。如何理智看待自身悠久的傳統文化血脈,在地域文化的矛盾中兼收并蓄走出中國美術的現代之路?過去美術教育的發展,技能培養為主,創新性培養被忽視,縱向過深橫向缺乏的現狀亟待改觀。這種自閉性的教育是對美術教育發展的扼殺。放眼世界美術教育的發展,現代美術教育的的最大變化就是從技術傳授為中心內容轉變為對學生美術創新性思維的引導與培養。創新是美術教育得以延續和發展的動力和靈魂。中國現代美術教育體制的構建,必須從美術教育目標的定位、師資隊伍的建設、學科的確立、課程的設置、信息傳導方法的探索等一些環節上重新構建。必須放眼世界,接軌國際,吸納其他各民族文化藝術之長,較好地利用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機遇,建立起具有科學性、系統性、開放性、前瞻性以及適應時代需求,面向未來,經得起歷史尺度考量的美術教育體系。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提供出優質的社會環境,讓當代美術教育在多元化的碰撞中噴發出新的活力。
“創造過程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過程,沒有來自外部世界的信號輸入就不會發生魔術般的綜合,適宜的氣候和環境能極大地促進創造。”也就是說,一個“好的”、“健康健全的”社會文化環境能夠促進創造力的發生。因此,美術教育體制改革中,必須要堅持“人文為本”的思想,深入研究創造力的成因,結合民族文化特征,借鑒外來文化的優秀成果,建立合理、完善、科學的教育體制,還要從課程的設置、教師素質與信息傳導的方法等,全方位入手,大膽地改革創新,建立一個完善的“教育生態”結構,為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營造良好的環境與平臺。如:大學學制的設置,是否可以借鑒國外的方法,縮短學生在校學習的年限,實行結業與畢業證的換發制度,學生修滿年限未達畢業要求的,可讓學生選擇在校重修或離校補考的方法。創造出自由、自主、寬松的彈性學習空間,讓成年期的學生獨立自主不再是一種奢望。如:課程設置,可以和其它的學科橫向的聯系結合,兼容哲學、文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實踐性課程,廣泛吸收其他學科的精髓,摒棄傳統 “技法式”的純粹教育,突破傳統美術的語言形式和表現范圍,為學生創造力的噴發積淀豐厚的能量。再如:教師素質提高方面,教師素質與信息傳導的方法,二者是相互依存的關系。教師的素質決定信息傳導方法的優劣,方法的優劣又體現教師素質的高低。當代教師除了要具有東西方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多元的知識結構外,還要有國際性的視野,兼收并蓄的理念,獨特、創新的教學技能。只有具備這樣的能量才能在知識的傳授與引導中游刃有余。人不但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動物,還是“喜新厭舊”的動物。此特質在人的精神層面上尤顯突出,尤其體現在對知識的求新方面。老師的傳導方法要能順應時代的需求,適應學生求新欲望的變化,“技能”傳授的舊模式必須革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有適應了學生的不斷變化的需求,在教學中才能與其共融一體,才會激情互動,才會“寓教于樂”,才會有新思想、新思維、新人才的產出。
總而言之,“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給予我們美術教育改革一個良好的契機。只有思考才會有變革,只有行動才會有收獲,只有創新才會在時代的潮流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