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為影視文化產業的新形態,“影視文化產業園區”應遵循產業化運作方式,以影視產業為主體,力促園區經濟功能的實現。盈利模式包括:注重差異化和特色化;確立產業與高科技相結合的發展戰略;追求集約化、規模化和國際化;全力延伸、完善和豐富產業鏈。同時,發展中還應實行特惠政策,以內容生產為核心,合理調整和搭建園區與旅游等其他產業的關系,這樣,才能最終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
[關鍵詞] 文化產業;影視文化產業園區;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盈利模式
自2001年國家將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納入“十五”規劃綱要中以來,文化產業逐步成為各地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和經濟結構調整的著力點,在促進地域經濟增長、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方面,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近年來,隨著影視基地和主題公園的競相興建,建設中的同質化現象日益嚴重,制作方對影視拍攝地的市場需求也趨于飽和。據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影視中心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影視基地能實現盈利的并不多,約有80%的基地處于虧損,15%處于溫飽,只有5%的影視基地可以實現盈利。①
那么,影視文化產業園區,如何在國家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春潮中,合理做好園區發展規劃,充分發揮集群效應,使其成為孵化和培育影視領域規模企業和重點企業的重鎮,已成為影視文化產業園區建設者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為此,已投入建設的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學習世界各國發展文化產業的先進經驗,在園區盈利模式方面進行了不懈探索。
一、“影視文化產業園區”釋義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認為,產業園區是在一大片的土地上聚集若干企業的區域。在中國,產業園區是指由政府或企業為實現產業發展目標而創立的特殊區位環境。因此,影視文化產業園區的主體是進行科技研發或商業經營行為的企業,而非建造景點(外景地只是影視產業體系中極小的一部分);企業的經營和產品產出均在影視產業體系之中,而非旅游服務。
因此,在進行中國影視文化產業園區研究時,有必要對何謂“影視文化產業園區”進行界定和厘清。
首先,就建立目的來講,產業園區不同于“影視基地”。
一般來講,“基地”一詞有兩個含義:武裝部隊賴以保障給養或由之發動軍事行動的地點或設施;作為發展某種事業基礎的地區。“影視基地”是“基地”后一種含義的類別化定義。“影視基地”“影視城”與“影視拍攝基地”通常為同義詞,指某一區域是與影視拍攝、影視文化旅游等相關的地區。在2006年召開的中國影視旅游產業高峰論壇上,由中國電影家協會、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共同評選出“2006中國十大影視基地(影視城)”,包括橫店影視城、上海影視樂園、中山影視城、長影世紀城等,成為普通百姓心中影視基地的杰出代表。此外,中影集團懷柔基地以及央視傳媒旗下的四大影視基地(威海、南海、涿州和無錫)也逐漸在旅游者心中占據一席之地。可以看出,“基地”“城”以及“樂園”等命名不一而足,但多承擔外景拍攝地和旅游景點的職責,尤其是橫店率先免場租的經營方式出臺以來,“外景拍攝地”幾乎成為招攬游客賺取門票的招牌和旗幟,借影視之名,行旅游之實。
有研究者指出,影視基地在整個影視業的產業鏈條中處于下游,扮演著生產要素而非獲利工具的角色。以央視傳媒無錫影視基地為例,“一個劇組,成本的70%支付勞務,其中演員占總成本的50%,設備、道具等總共才占30%,影視基地作配套服務的大部分在30%花費內,一般只能占總成本的10%左右”。一個影視基地占地幾千畝,但盈利只有一個劇組成本的10%,處于產業鏈低端位置。②
其次,從服務對象來看,產業園區不同于“主題公園”。
主題公園(theme park)是根據某個特定的主題,采用現代科技和多層次活動設置方式,集諸多娛樂活動、休閑要素和服務接待設施于一體的現代旅游目的地。1955年,華特·迪斯尼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興建了世界上第一個現代大型主題公園——迪斯尼樂園,風靡美國,并成為迄今為止主題公園經營管理以及旅游策劃的成功案例。
如果說“影視基地”主要承擔影視外景地的影視拍攝服務功能的話,那么影視主題公園與游客走得更近些。如迪斯尼樂園因為主題、形象、游戲形式等完全與具體的影視作品結合,更加關注游客的參與性、娛樂性和消費性,成為主題公園經營領域的一棵常青樹。但公園很少以“外景拍攝地”的身份面向影視產業內部。在這方面,很多影視基地在“外景地”的功能衰退后,如鎮北堡西部影視城,因為經營瓶頸的限制,在景地閑置、入不敷出的情況下,不得不以旅游收入支撐基地運營,變為一個純粹的影視主題公園。包括中影數字制作基地在內的很多基地也都在進行擴展旅游項目的嘗試。
綜合分析,影視文化產業園區并非影視基地和影視主題公園。影視文化產業園區是從產業的角度、結合產業鏈條的諸多節點來進行布局規劃的影視產業相關企業的聚集區域,“科技研發”和“企業集聚”的特征較為明顯。而影視基地和主題公園是依托“影視”但游離在影視產業之外、面向游客并以旅游服務業為旨歸的公共文化旅游區域。
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的建設得到國家廣電總局及省、市、區各級領導和部門的高度重視。2012年3月,江蘇省人民政府與國家廣電總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計劃總投資100億元,力使園區通過3~5年的發展,引進影視及其衍生企業500家,集聚影視人才3萬~5萬人,實現影視及其相關產業年產值200億元。到2020年左右,努力將園區打造為國際知名的影視拍攝制作高地、影視制作研發高地、影視文化交流高地和影視人才實訓高地等,建成中國特色的現代科技與影視文化融合的產業示范區。
那么,怎樣才能充分實現產業園區的經濟效益?
二、影視文化產業園區經濟功能的實現途徑
文化產業作為一個龐大的概念,各個國家的分類不盡相同。據我國文化產業司文件中的界定,文化產業包括演出業、影視業、音像業、文化娛樂業、文化旅游業、網絡文化業、圖書報刊業、文物和藝術品業以及藝術培訓業等門類,影視業是其中之一。③
作為產業集群的重要載體和組成部分,國內外產業園區發展的成功案例表明,“園區”這一形式能夠有效地創造聚集力,通過共享資源,克服外部負效應,帶動關聯產業的發展,從而有效地推動產業集群的形成。
(一)文化產業園區的形成及運作
產業園區的形成一般包括兩種方式:水到渠成式和筑巢引鳳式。前者多是依據市場需求,自發形成,或在已有產業積淀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后者則是在政府有意規劃、引導和利用特殊或優惠政策扶持下,從無到有,創造條件、建造載體,形成產業集聚。
在產業園區建設方面,文化部組織的關于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示范基地工作,在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篩選出一批極具潛力的骨干企業和代表性園區,為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樹立了榜樣。
同時,國家對示范園區的命名有嚴格的要求。2010年8月,文化部出臺的《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管理辦法(試行)》明確指出,園區每兩年申報、命名一次,園區內非文化類商業及其他配套面積不得超過園區總建設面積的20%,文化企業數量占園區企業總數的60%以上,并且原則上每省級行政區內園區總量不超過兩個。《辦法》的出臺對于目前國內頻繁創立產業園區的現象是一種合理調控。④
自2006年以來,文化部共命名了三批次共6家文化產業園區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以及四批次共204家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此外,文化部還命名廣東省廣州北岸文化碼頭等園區為首批國家級文化產業試驗園區。
經過積極引導和大力扶持,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和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有效發揮了引領、示范和帶動作用。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家級示范園區、試驗園區和各示范基地收入總額已超過900億元。
(二)影視文化產業園區發展概況及經濟功能實現途徑
影視產業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產業和突破口,尤其是電影,具有高科技、高文化含量、高知識含量和高人才素質要求,同時具有市場化的特征。
影視文化產業園區是文化產業園區中的一類。在文化產業園區中,單純以發展影視文化產業為主體的園區并不多。獲得國家廣電總局“影視產業實驗區”字牌的有兩家:橫店影視產業實驗區和云南影視產業實驗區。
2004年4月,浙江橫店影視產業實驗區作為第一家國家級影視產業實驗區正式掛牌,規劃建立影視策劃制作、要素構建、展示交易和后產品開發以及實驗區服務等五大基本功能體系。
在這之后,云南整合全省影視基地資源,以“打包運作”的方式形成云南影視產業實驗區,成為全國第二個國家級影視產業實驗區。⑤
此外,除了國家中影數字制作基地,通過國家廣電總局,以影視產業園區命名的國家級的側重影視后期制作的產業園區,還有在建中的天津、南京和無錫等地。
影視文化產業園區經濟功能實現模式可以采取以下途徑:一是注重差異化發展,避免同質化競爭;二是主打“科技”這張牌,制定數字文化產業與高科技相結合的發展戰略;三是追求集約化、規模化和國際化,倡導低本高效;四是著力做長、完善和豐富產業鏈條,打通產業鏈上、下游各關節點。
例如,影視文化產業鏈包括創意、劇本、融投資、制作、營銷、播出、后產品開發等主要環節,而廣義的產業鏈不僅包括各類延伸服務業,還包括各種中介組織、投資公司、保險公司、影視教育和科研機構等。
有學者認為,影視文化產業園區的功能需要從制作環節向兩端延伸,不斷拉伸產業鏈。筆者認為,定位為影視后期制作的園區尤其應該如此。向上游延伸,將影視基地建成內容研創基地,并搭建投融資平臺;向下游延伸,將影視基地建成節目交易平臺。也可整合各種資源,與業界形成互動,共同構筑一個資源共享、互補的產業生態環境;也可與周邊地區的影視基地或文化旅游設施聯合成為產業共同體,共同做強區域影視產業,⑥使其成為具有完整產業鏈的企業集聚型園區。也許,這是影視文化產業園區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
三、對影視文化產業園區產業發展模式的再思考
(一)政策扶持是園區建設初期的必要手段
就發展戰略而言,縱觀歐美及近鄰,美國的文化創意產業號稱業界航母,其制勝法寶是:科技創新+版權保護;英國的產業最為成熟,其做法是:適當分權和“專”“寬”兼備;法國、日本、韓國的文化產業之所以日漸發達,依靠的是國家層面的大力扶持,如在行業政策、法律、金融和稅收方面給予諸多優惠。結合文化產業厚積薄發的特點,因此,對于初創期的企業,首先要在政策上給予支持,調動積極性,不要急于求成、急于求快。
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在江蘇省人民政府與國家廣電總局共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后,國家廣電總局將加大對電影產業園的指導和支持力度,在企業發展、人才培養方面,給予電影產業園更多的政策扶持。在建園過程中,中廣電廣播電影電視設計研究院參與園區中心平臺區的建設規劃,諸多業界專家、高校科研院所對重大項目進行項目論證和技術支持。如今,無錫市也即將出臺專門針對市影視文化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有了較大力度的政策扶持,一定會為園區在吸引人才、集聚企業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二)擺正影視產業園與旅游等其他文化產業的關系
一定要轉變觀念,不要以簡單的大興土木建造外景地作為發展影視文化產業的惟一途徑。尤其是隨著科技進步和發展,特效制作正在逐步降低實景拍攝的成本,微縮模型等不斷成熟,耗時費力、占用巨大土地面積的人工搭建的場景應用越來越少。
同時,從定位上看,影視產業園區與主打旅游牌的影視城不同的是:它以影視制作全過程為內容的產業發展區域,其面對的客戶群是影視制作各個環節的“影視人”,包括影視拍攝劇組、影視后期制作團隊、影視前期策劃人、影視公司、院線,也包括培養影視精英的相關培訓、學習機構。⑦
據資料介紹,國外對于影視拍攝環節重在管理,而非建造。例如在美國,各個州、縣、市政府都設有“電影委員會”或“電影辦公室”,由政府出資運作,其職責是通過免費提供本地外景資源和服務,來吸引影視劇組到本地拍片,以刺激本地區經濟增長。⑧而我國與之相比,不但不是有效利用現有場地,更多的報道內容卻是訴及因拍攝搭建而導致對原景地的肆意破壞,不能不令人扼腕嘆息。
影視城向影視產業基地升級,一方面影視產業鏈的延伸降低了發展成本,另一方面影視產業集群具有顯著的規模優勢和較高的市場占有率。因此,影視產業基地比單薄的影視城更具有成功的可能。
(三)尊重產業發展規律,堅持以內容生產為核心
內容是影視產業園的核心競爭力。目前產業園區多以搭建公共服務平臺作為發展重點,但作為文化產業的影視,影視基地產業鏈應向內容產業、創意產業拓展。在這方面,橫店所走的道路值得思考和借鑒。為了在中國影視市場站穩腳跟,橫店和中影集團、時代華納集團共同投資成立中影時代華納橫店影視公司,之后又獨立成立了影視制作公司,直接將觸角伸展到內容制作的核心區域,以優秀的作品在產業界贏得了一席之地。因此,如果說,橫店在上階段影視的核心競爭力表現在完備的場景和優質的服務上面;那么現階段,影視文化產業園區的競爭力將依賴產品內容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影響力。這正是影視作為文化產業的特征所在。
同時,影視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一定與科技密不可分。在這方面,文化部擬與有關部門聯合開展“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園區”“文化與科技融合優秀產品”“文化與科技融合優秀企業”的評選工作,加快文化與科技的結合,發展新興業態,大力培育新興產業。
以上,筆者針對影視文化產業發展中出現的“影視文化產業園區”這一新型產業形態,結合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的建設現狀,就影視文化產業園區的內涵、特點、經濟功能實現模式以及發展中應該注意的問題進行了一些探索。
影視文化產業被譽為是提供就業機會的重要行業、產業結構優化的朝陽行業和促進地方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毋庸置疑,在文化振興的時代大潮中,如何加快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提高文化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優化文化產業布局,培育區域經濟新的增長點,已成為不同城市和區域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產業轉型的同時深入思考的問題。相信國內眾多影視文化產業園區的相繼建設和良性發展,一定會為中國影視產業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能量。
注釋:
① 鄭潔:《立項影視基地八成虧損為何“圈地”仍繼續》,《北京商報》,2011年9月26日。
② 邵培仁、楊麗萍:《金錢的聲音:中國影視基地的運作、盈利模式及其困境與對策》,中華傳媒網: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6481。
③ 依據文化產業網對文化產業的分類。
④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網站:http://www.ccnt.gov.cn/sjzz/whcys/cyyqjdjs/201008/t20100804_81242.html。
⑤ 首個國家級影視產業實驗區落戶云南,http://news.sina.com.cn/c/2005-12-08/13267656692s.shtml。
⑥ 許學峰:《我國影視基地的運營模式與發展空間探討》,《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9年第24期。
⑦ 詹成大:《試析我國影視基地發展的現狀、問題與趨勢》,《當代電視》,2010年第40期。
⑧ 周鐵東:《外景地的生意經》,《大眾電影》,2006年第7期。
[作者簡介] 賀昱(1972— ),女,陜西戶縣人,文學博士,江南大學人文學院影視傳播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影視文化產業研究及影視文化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