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北京精神全面體現了北京城市及北京人民的精神文明風貌,是北京核心價值觀的概括總結。作為擁有深厚文化傳統和悠久社會歷史的北京,尤其在歷經“皇城帝都”“民國國都”“共和國首都”和“國際化都市”以及“世界城市”的歷史衍變中,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和生活形態。北京也是中國電影的發祥地,北京這座城市在中國電影百年的歷程中承載了重要的內容,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影像特質和文化內涵。本文通過對北京城市影像的分析,努力挖掘和發現其中透視出的北京精神。
[關鍵詞] 北京影像; 透視; 北京精神
正如一個社會總會有其核心價值觀一樣,一座城市也會有自己獨特的靈魂和氣質,也會有自己的精神。“城市作為人類的聚集地,留下了許多由人創造的共同痕跡。在這些痕跡中也承載著許許多多人類共同的精神。然而,作為有著不同歷史境遇的聚集地,不同的城市必定有自己的特點,形成不同的精神特質。城市的精神特質,是由它的歷史和現實地位決定的。”①作為擁有深厚文化傳統和悠久社會歷史的北京,尤其在歷經“皇城帝都”“民國國都”“共和國首都”和“國際化都市”以及“世界城市”的歷史衍變中,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和生活形態。北京也是中國電影的誕生之地,1905年,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影片《定軍山》在北京琉璃廠“豐泰照相館”攝制完成,由此掀開了中國電影史的帷幕。從此,北京這座城市在中國電影百年的歷程中承載了重要的內容,并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影像特質和文化內涵。透過北京城市影像所反映的北京歷史和文化,進一步透視北京精神在其中的深刻表達。
一、“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痢…”艾青的詩句傳達出:愛國,是人們對自己國家的認同,是人們對于自己國家的深沉愛戀。“它既是一種情感,又是一種價值;既是文化血脈的延伸,又是現實的必然選擇;它是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集中體現。”“愛國體現在北京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源遠流長,歷久彌新。”②尤其是近現代以來,從“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的“五四”運動,打響全面抗戰第一槍的“七七”盧溝橋事變,到開天辟地的新中國的“開國大典”,再到讓世界為之驚嘆的無與倫比的“奧運盛會”,無不體現出北京人所具有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在中華民族抵御外族侵略與侮辱的歷史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與建設的進程中,展現出北京人與民族命運緊密相連、心系國家、勇于擔當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家國情懷。
電影《茶館》《青春之歌》《停戰以后》《丹心譜》《沙鷗》《知音》《我的九月》《開國大典》《筑夢2008》《建國大業》《天安門》《建黨偉業》《延安愛情》等作品無不鮮明而深刻地體現和揭示出這種愛國情懷。《茶館》里的常四爺是一個正派、淳樸、剛直、勤懇的滿族人,是忠肝義膽的愛國者,有著貴族文化精神中存在的一些極有價值的東西,他是從清末過來的滿族人,但并不是坐吃等死的“窩囊廢”。常四爺的身上體現了晚清八旗將士多數人仍在堅守的愛國情操。《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這一歷史時期為背景,以學生運動為主線,描繪了當時我國知識界形形色色人物的精神面貌,展示了中國革命知識分子所走的道路,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林道靜這一在30年代覺醒、成長的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九·一八”的烽火點燃了她的愛國熱情,林道靜終于走出了在她眼中一度具有“騎士兼詩人”“救命恩人”的北大學生余永澤為其安排的北平胡同深處那間“溫暖淡雅”的小屋,走上街頭,迎著敵人的水龍大刀,和革命隊伍一道勇往直前。在影片《建黨偉業》中,群情激奮的“五四”運動成為影片最具爆發力的場面之一,學生高舉旗幟、揮舞手臂、高喊口號、走上街頭、聲討賣國賊、火燒趙家樓。《開國大典》《天安門》《建國偉業》《平津戰役》等影片展現了中國革命的歷史必然性,記錄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盛典的神圣和莊嚴。《沙鷗》描寫的是我國女排運動員奮發圖強,勇于拼搏,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為國爭光的故事。中國人民大學馮惠玲教授在其《奧運精神與北京精神》一文中談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之際,世界各國媒體幾乎都使用了‘百年圓夢的說法,一座城市一屆奧運,被整體性解讀為一個國家一個世紀的夢想。北京城市精神之最深刻、獨特者,恰在此處:承天載物,愛國護民,與國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運。”③伴隨著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北京的成功舉辦,世界開始以體育為核心用全方位視角聚焦中國,作為文化載體最直觀表現形式的電影仍將扮演重要角色,一批體育電影走入觀眾視線。電影《筑夢2008》是北京奧運會官方“紀錄片”,整部片子沒有用一個資料鏡頭,以國家體育場設計、建造為主線,講述了國人對于2008奧運會的熱切期盼。描繪出一幅關于中國人民準備2008年這屆無與倫比的奧運會的全景圖,影像化表達了“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主題。百年北京影像史,記錄了北京在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這座城市不僅在歷史的舞臺深處作為背景,同時它也最大限度地參與了舞臺前景的重大歷史活動,從而決定了愛國與北京精神密不可分。
二、“君子以厚德載物”
厚德是北京精神的人格化,是北京立德揚善的首善品質和人文精神的典型反映。“厚德”一詞源于《周易》“君子以厚德載物”。中國古代把大德、培育高尚的道德品行、施人以德以及感恩等義,稱作厚德。“厚德”體現了北京文化注重品格情操,追求至善至美的精神境界和思想高度。北京歷史上就是厚德之城。紫禁城、中軸路、四合院這些城市文化符號,無不體現了中和、有序的中華文化精髓,而尚禮、厚道、寬容、助人也是北京人代代相傳的優良傳統。《茶館》《駱駝祥子》《如意》《鄰居》《夕照街》《老店》《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四世同堂》等影片無不表現了北京人這一優良傳統。《四世同堂》直接詳盡地描寫了祁老人“自幼長在北京,耳習目染和旗籍人學習了許多規矩禮數”,這不僅是一種習俗,更表現了一種“文化”“性格”。
胡同這種北京特有的古老的城市小巷已經成為北京文化的載體。這里沒有車水馬龍的喧鬧,有的是親切融洽的鄰里關系。老北京的生活氣息就在這胡同的角落里,在這四合院的一磚一瓦里,在居民之間的鄰里之情里。北京電影制片廠拍攝的彩色故事片《如意》,是根據劉心武短篇小說改編的。主人公石義海作為一位勤勤懇懇、默默無聞的校工,他不會豪言壯語,但為人善良寬厚,講人情義氣。“文革”中,他敢于用“蓋塑料布”的行動為一個所謂資本家無辜被打死表示抗議;敢于在群眾批斗“走資派”的大會上為校長辯護;在生活中對自食其力的金紋綺遭到一些人的冷遇、打擊、非難寄予同情。影片描寫了生活在基層的普通人肝膽相照、同情關懷、相濡以沫的情感,充滿著北京人醇厚質樸的人情味。《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講述了主人公劉好身邊發生的故事,描繪了劉好酸甜苦辣的生活經歷以及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影片圍繞著兩條線索展開,一條是劉好與三個女人之間的感情糾葛,另一條是劉好與養子劉小好之間的父子親情。在整部影片中,劉好一直夾在這兩條線索之間,穿梭往來,左右奔波。一邊是對愛情的無限渴望,一邊是對養子的深情厚愛,現實中的矛盾,令劉好幾度陷入茫然與尷尬之中。劉好和劉小好這對父子,不是親生卻勝似親生。劉好用自己的愛,拯救了一顆曾經受傷的童心,他在擔負起家庭責任的同時,也承擔著社會的責任。從這一點來說,影片中的劉好是崇高的,是值得我們尊敬的。這個社會,需要劉好,更需要對劉好品格的弘揚。動畫片《兔俠傳奇》的形象是京津地區的最有神化色彩的兒童玩偶兔兒爺。“兔俠”形象具有濃郁的中國味道和北京味道,講述的是一個信守并履行承諾的故事。從對北京影像的發掘可以看出:“厚德”既體現在市民的生活之中,也體現在北京的整體形象之上。
“歷朝歷代的君子用一言一行譜寫‘厚德的方方面面,并將之刻入城市的精神品格;北京城也以巍巍大地承載萬物,對其人民施以厚澤。一座城市的人文底蘊、國際化程度、宜居情況以及城市精神的浸染對于新一代人才的成長都至關重要。而北京,將以其德澤育人、容載萬物的品格,培育一代又一代深仁厚澤的君子。”④
三、“氣分二象,垂包容覆載之私”
包容是指以寬闊的胸懷和氣度容納不同的人和事物。“包容既可以指人們海納百川、雍容大度的胸襟和氣度,也可以指人們博采眾長、兼容并包的思維方式和精神境界,還可以指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一個城市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和諧共生的文化特質和獨特品格。”⑤北京經歷了六朝古都的洗禮與歷練,在元大都時就有意大利人馬可·波羅游歷至此,他回國以后對中國這個東方古老而又神秘國度的描述成為西方世界對中國古代文化的一種集體記憶。“從文化地理學的角度來看,北京正處在中原農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和東北森林文化的交匯點上,是中國北方多民族、多文化交往融合的中心。這種獨特的地理方位,孕育和造就了北京人包容的性格和氣質。中原漢族的仁愛忠信和游牧民族的豪放質樸不斷交流碰撞,造就了北京兼容眾善、合而成體的文化底蘊。”⑥
全球化時代是一個尊重差異性的時代,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多元文化并存和共同發展的平臺。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來到中國,來到北京,成為北京人物群像的一部分,他們的經歷同樣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悠久的歷史和博大的文化是他們慕名而來的原因,而這其中最重要的當屬國粹京劇,《霸王別姬》《武生泰斗》《梅蘭芳》《找樂》《秋雨》《生旦凈末》等影片則從不同方面展現了京劇藝術的獨特魅力。影片《秋雨》中的梔子是一個日本老兵的孫女,在爺爺的鼓勵及安排下,不遠千里來到北京,并住在何老師家里學習京劇。梔子的純真無辜以及她對代表中國文化的京劇的真摯熱愛使得何家父子不顧周圍人對日本人的反感排斥,在緊張的氛圍下接受了她。這個日本女孩在學唱京劇的過程中,逐漸了解了爺爺的歷史,并與何老師的兒子彼此相愛。她個性善良純美,愛得質樸而真誠。最終以自己的真摯情感,感化了周圍的一切矛盾,并沖破了重重阻隔找到了自己的真愛。
除了國粹京劇,武術也是外國人崇拜的中國文化。影片《功夫夢》中12歲的美國男孩帕克原本可以在底特律成為最受歡迎的孩子,但是由于母親工作的需要而移居到了中國北京。片中恢弘典雅的故宮、氣勢磅礴的長城等古建筑,彰顯著中國的傳統古韻,而其中更能觸動人心的還是那濃濃的師徒情義。起初帕克萌生學功夫的念頭就是為了抵制當地孩子的欺負,但自從接受挑戰并且耐著性子接受了韓師傅讓人費解但有著深刻道理的訓練后,帕克的初衷改變了。帕克對功夫的理解有了變化,從所有中國人都會功夫,功夫可以防止自己受欺負,到生活處處都是功夫,功夫不是出拳和防衛,而是成熟和冷靜,是勇敢地面對敵人,是堅持不懈為之奮斗的人生。
社會需要人的理解,人與人之間也需要寬容。經濟變革的大潮來得既快又猛,逼得人傾斜,壓得人喘不過氣來,造成當代人的最大困惑。張暖忻導演的《北京,你早》,把一些生活中的瑣碎小事連綴在一起,表現了幾個人物的真摯情感,為現實生活中人們對社會的理解,對人與人之間的寬容,對個人的價值取向,提供了一個有益的參照系。《筑夢2008》所詮釋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主題口號“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就是包容精神的生動詮釋。這一口號表明:人們可以打破各自狹隘的局限,以世界公民的博大胸懷去認識和理解本民族以外的事物,領略不同民族所具有的神奇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四、“革弊創新者,先皇之志也”
中國自古就崇尚創新精神,近代以來更是把創新精神上升到救亡圖存的高度,而當今世界更是將創新精神作為人類文明的驅動力。“文化創新和制度創新是現代性創新的關鍵,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意味著文化要有自己的精神、身份、立場。”⑦創新是北京文化在現代的集中體現。從“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文化創新,到當今中關村的科技創新,以及高揚創新精神的北京奧運盛會,都集中彰顯了北京文化的創新意識,創新作為社會發展的驅動力也為北京人充分展現。
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未能根除封建主義的社會基礎。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封建軍閥竊取了國家政權,復辟帝制,對內施行獨裁統治,對外屈膝投降,內憂外患,國家民族再次處于危難之中,而封建舊文化思想在當時仍嚴重阻礙著民族意識的覺醒。受西方新思想影響的一部分中國知識分子深感思想啟蒙的意義,他們奔走呼號,搖旗吶喊,向民眾傳播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猛烈抨擊封建主義思想文化,這種廣泛的思想啟蒙逐漸發展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影片《青春之歌》《建黨偉業》則是表現知識分子的革命歷程和他們英勇斗爭的作品。而根據魯迅的小說改編的電影《傷逝》則抨擊了舊的社會制度、家族制度和倫理觀念殘酷地毀滅了初步覺醒的青年一代的青春、幸福和美好追求,揭示了不與社會解放相結合的個性解放思潮的狹隘、孤單、脆弱,缺乏堅實的基礎,沒有遠大的前途。
十年浩劫幾乎徹底摧垮了一代青年人的希望與信念,造成了人們在精神領域里的貧瘠與荒蕪,為了重建理想和希望,深刻反思過去的歷史,變革落后的現實,經歷了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領域的思想解放,整個中國社會呈現出思想創新的態勢。由王朔小說改編的電影《頑主》《輪回》《大喘氣》《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等作品里主人公的頹廢與迷惘,劉恒編劇的電影《本命年》中主人公的疲軟與抗爭,這些新的銀幕形象的出現,標志著一種新的社會群體的存在,一種新的社會意識的誕生,它反映和映照了一種新的社會現實。“這一代城市青年就是這種新的社會現實的產物,即經濟時代造就的結果。他們隨著城市經濟生活的不斷變幻和沉浮而進入當代商品社會,成為當代中國社會里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代經濟人,并逐漸構成中國當代經濟社會的中堅力量。”⑧
2008年北京奧運會,再一次高揚了不屈不撓、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北京奧運使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豐富內涵和精華要素得到了更細致的梳理和更廣泛的認同,奧林匹克精神所承載的西方文化與中華文化在碰撞中拓展了彼此的固有視閾和文化意蘊。而當代中國文化恰恰需要在汲取傳統文化思想資源、對話各方面的文明挑戰的基礎上,不斷自我更新,實現創造性的轉化。”⑨圍繞著北京奧運這一主體,先后拍攝了多部體育題材的電影。被稱為是“中國人民百年奧運夢想實現的見證”的《筑夢2008》是一部關于2008年奧運籌備過程全景式的大型紀實影片。北京志愿者主題電影《微笑圈》展示了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奧運服務的熱情。奧運動畫電影《真功夫之奧運在我家》通過外國體育記者安妮的北京之旅,展現了新北京的風俗民情。通過她對傳奇人物“空竹王”和“玉廚娘”的追尋和探索,對北京民間體育活動進行了全新展示。這些體育活動雖然在形式上與現代奧運相去甚遠,但在精神上都在傳承永不放棄和超越自我的堅持。
“愛國、創新、包容、厚德”作為一個整體,深刻反映出北京這座古城作為首都城市的擔當和責任,彰顯著北京精神的高度和大義。這就是北京精神區別于其他城市精神的最顯著的特質,而這些特質在北京城市影像中也得到鮮明地凸顯和深刻的表達。
注釋:
① 劉陳德、魏曄玲:《北京精神屬不屬于北京——對北京精神歷史站位的思考》,《前線》,2011年第12期。
② 張頤武:《北京精神的價值》,《北京觀察》,2012年第7期。
③④⑨ 馮惠玲:《“奧運精神”與“北京精神”》,《北京精神百家談》,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出版社,2011年版,第3頁,第7頁,第5頁。
⑤ 《厚德:北京精神的品質》,《北京支部生活》,2011年第12期。
⑥ 《包容:北京精神的特征》,《北京支部生活》,2011年第12期。
⑦ 胡淼森:《當代中國文化創新與精神現代化——專訪王岳川教授》,《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08年第2期。
⑧ 衛小林:《本命年的認知價值》,《電影藝術》,1990年第3期。
[參考文獻]
[1] 劉陳德,魏曄玲.北京精神屬不屬于北京——對北京精神歷史站位的思考[J].前線,2011(12).
[2] 張頤武.北京精神的價值[J].北京觀察,2012(07).
[3] 胡淼森.當代中國文化創新與精神現代化——專訪王岳川教授[J].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08(02).
[4] 楊東平.城市季風 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M].北京:新興出版社,2006.
[5] 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組織.北京精神百家談[M].北京:北京出版集團公司,2011.
[作者簡介] 杜劍峰(1963— ),女,北京人,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北京聯合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國電影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