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魔幻片是在電影生產力提高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前提下得以出現的,以高投入、大制作的方式呈獻給觀眾。無論影片質量如何,在好萊塢高投入的魔幻片總能帶來高回報,屢創票房奇跡。2011年國慶期間,兩部魔幻巨制《畫壁》與《白蛇傳說》的交鋒激起了人們對華語魔幻片的關注。本文探討了華語魔幻片的現狀、得失,與好萊塢同類電影相較在劇本創作、主題思想和制作技術等方面的不足,繼而提出對華語魔幻片發展的若干建議。
[關鍵詞] 類型電影;魔幻片;神奇;愛情;創新
在商業片主宰電影市場的當下,類型電影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商業電影繁榮和產業化程度的重要標志,它是各國致力于發展電影工業、擴張本國文化、爭奪世界電影話語權的又一手段。作為類型電影中吸金指數最高的魔幻片無疑成了世界各大電影公司的“必爭之地”。在眾多進軍中國電影市場的遠征軍中,好萊塢魔幻片的實力不容小覷。《指環王》問世后,好萊塢開啟了魔幻片的黃金時代,《哈├·波特》《加勒比海盜》《納尼亞傳奇》隨之以系列片的形式接踵而來。好萊塢的魔幻片憑借瑰麗的想象、恢宏的場面、精良的制作、大手筆的投入橫掃電影院乃至電影節。盡管《加勒比海盜》《納尼亞傳奇》等續集質量大不如前,但首部賣座作品的后續效應和人脈基礎仍然存在,因此片商們仍能得到可觀的回報。華語魔幻片大抵也是如此,雖然制作水平參差不齊,但幾乎所有的魔幻片都能秒殺同期的其他類型影片。
一、華語魔幻片的發展
中國早期電影中便有了魔幻片的原型,如《盤絲洞》《火燒紅蓮寺》《荒江女俠》等,只不過我們稱之為武俠神怪片。1987年張國榮、王祖賢版的《倩女幽魂》、1993年徐克導演的《青蛇》《梁祝》、1994年周星馳的《大話西游》三部曲、2002年徐克的《蜀山傳》都曾為魔幻片的歷史寫了光輝的一筆。這些影片大多畫面造型、氛圍營造、攝影技巧都給人一種近乎真實卻又離奇的美感,導演的敘事功力、情感鋪陳、人物塑造則有很強的時代感,能與觀眾產生情感上的交流。可惜的是當時對“魔幻片”定義的模糊,前者多被看成是愛情片甚至是鬼怪片,而后者則被看成不入流的喜劇片。直到進入21世紀,魔幻片在雜糅了多種類型元素后才作為科幻片的一種亞類型被確立。
從魔幻片的發展來看,香港比內地有著明顯的優勢,更接近好萊塢的工業化生產、以商業片為主流的開放的電影市場、頻借高科技手段。1997年香港回歸后,電影市場經過資源整合,進入合拍片稱霸的年代。內地、港、臺三地的資金融合、明星合作都為類型電影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華語魔幻片應運而生。電影人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渴望大展拳腳,改變華語魔幻片不成體系的現狀。2011年,先有《畫皮》嶄露頭角,嘗到甜頭,后有《倩女幽魂》(葉偉信版)一試水深,《畫壁》《白蛇傳說》瘋狂扎堆,《畫皮2》更是創了票房新紀錄。國慶長假期間,由于進口大片的疲軟,華語電影市場僅靠兩部國產大片獨撐局面,進而演變成《畫壁》與《白蛇傳說》之間的一場拉鋸戰,洗劫了2011檔大部分票房。在2005年國產影片中,三部魔幻片《無極》《神話》《情癲大圣》分別位列中國電影票房排行榜的第一、第二以及第五的位置;2008年,《畫皮》位列第二;2010年《越光寶盒》位列第九;到2011年《白蛇傳說》位列第七,《畫壁》位列第十。魔幻片類型初見端倪,票房成績一路飄紅,可喜可賀。
然而盡管《倩女幽魂》(葉偉信版)、《畫壁》《白蛇傳說》被絢爛奪目的特效、眼花繚亂的明星、巨額的票房成績所裹挾,也難以掩蓋它們在文化價值、藝術追求上的粗糙和敷衍,它們已無法復制《畫皮》的成功,更無法望87版《倩女幽魂》之項背。正如網絡流行語“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在2012年第三屆金掃帚獎的提名中,《倩女幽魂》《畫壁》《白蛇傳說》占據三席。恰如目前中國電影市場一樣,魔幻片的虛假繁榮實則隱匿著它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瓶頸,讓人擔憂。困境主要體現在題材短缺、主題老套及制作粗糙上。
二、題材的短缺
華語魔幻片面臨著題材枯竭的現實,電影人都在啃老本,樂此不疲地對以往的作品進行翻拍與續拍。魔幻片大多取材于中國古代民間傳說或志怪小說,改編最多的非《聊齋》莫屬。郭沫若曾以“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贊美《聊齋》的藝術造詣,然而經過編導的二度藝術加工后原著的精髓大多已丟失,能達到此境界的作品更是屈指可數。電視劇市場上根據《聊齋》改編的作品就已飽和,再加上電影作品的輪番轟炸,觀眾的視覺忍耐已至極限。《倩女幽魂》的重拍假借向哥哥張國榮致敬的口實;《畫壁》《白蛇傳說》則打著特效巨制的旗號;《畫皮2》欲乘《畫皮》的東風……不禁讓人覺得導演們江郎才盡,魔幻片的題材已山窮水盡。
中國的神幻小說還算豐富,《山海經》《西游記》《封神演義》《聊齋志異》《鏡花緣》等都是優秀的素材來源,需要編導從中挖掘有潛力的故事,熔鑄時代精神。新劇本、新題材的缺失說到底還是創意不足或逐利之心使然。翻拍和續拍既可節約宣傳成本又可保證票房收益,何樂而不為呢?克服華語的魔幻片題材短缺的毛病關鍵在于對傳統文化和豐富資源進行挖掘和再造。“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近現代魔幻小說或原創劇本的缺失,也是原因之一。近幾年玄幻文學在網絡上異軍突起,編導們要善于利用其中的優秀作品。好萊塢靈活借用各國近現代小說,《哈利·波特》改編自J·K·羅琳1997年開始出版的同名小說;《指環王》改編自J·R·托爾金1954年出版的小說《魔戒》;《納尼亞傳奇》改編自C·S·路易斯在1950年代的同名小說。
三、主題的重復
魔幻電影的題材局限狹窄導致主題表達受到拘束,使其文化價值大打折扣。愛情一直是電影甚至是人類生活永恒的主題,但絕不是惟一的主題。華語魔幻片反復在“愛情”上大做文章,故事情節十分有限,主題立意經不起推敲,再厚的劇本用寥寥幾句話來概述梗概,無非是謳歌人類愛情的堅貞不渝或是人妖鬼仙之間超脫世俗的跨界戀情。然而,古代的民間傳說或志怪小說是隱晦地通過謳歌愛情來批判封建制度,此類主題拿到現代來講已鮮有現實意義。
87版《倩女幽魂》和《大話西游》也涉及愛情。兩者成功之處除了演員形神兼備的表演外,還有編導對角色的理解深刻,并以現代喜劇的方式加以表現。電影既有著感人至深的視聽魅力,也有編導對“愛情”二字的深刻剖析,將情感的發展演繹得跌宕起伏、有條不紊。《畫皮》通過人物之間復雜的情感關系表達對家庭、責任的理解。在經歷小唯的插足后佩蓉與王生失而復得了婚姻家庭,一方面說明以家庭為單位的人類社會團體是最穩固的,在經歷種種迷茫后個體仍舊回歸于家庭的溫暖;另一方面也批評了人在誘惑面前的軟弱,甚至人不如妖。導演不再是對故事所處的年代進行單純的重現,而是以象征、隱喻的方式映射了現實,引發對當下人際關系思考。因此,在主題表達的深度上《畫皮》比后來的《倩女幽魂》(葉偉信版)、《畫壁》及《白蛇傳說》要勝出很多。
而好萊塢的魔幻電影,早不再局限于愛情。《哈├·波特》為兒童締造一個充滿想象的奇異王國,他們開始成長,學會應對各種問題;《納尼亞傳奇》通過冒險故事來鼓勵兒童勇于冒險和探索的精神;《指環王》不僅展現了氣勢恢宏的中土世界,更表現了人類在欲望與自制之間的抉擇。
四、制作的粗糙
最近幾部華語魔幻片對“愛情”的把握就力不從心,愛情之外就更難進行深度主題探索。立意淺顯,情感的處理和鋪陳都草率刻板,劇情也多荒誕,過分夸大了特效的作用,導致創作理念上的偏離。
葉偉信執導的《倩女幽魂》中,為充實劇本、挖掘更豐富的故事內容,導演作出了十分大膽的猜想和假設,讓驅魔者燕赤霞和狐妖小倩談起轟轟烈烈的戀愛。沒想到的是燕赤霞對小倩無悔的付出和犧牲而讓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的愛情頓時黯然失色。這些改動徹底顛覆觀眾對我國古代民間小說和傳奇的認知,對保守的觀眾來說更是褻瀆了民間傳統文化,產生排斥心理也就不足為奇。《畫壁》完全靠明星的堆砌和花里胡哨的特效支撐。雖然影片用“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的禪語作為宣傳,實則制造噱頭,故弄玄虛,并沒有通過劇情作出合理的解釋。仙境變為一個荒淫無度只為傳宗接代的女兒國。另外,朱孝廉對牡丹的感情模糊不清,學現代人玩曖昧;對芍藥的感情突如其來,毫無前戲可言。朱孝廉空有書生的傻氣和迂腐,卻沒有對愛情的執著。《白蛇傳說》改為《法海傳說》更為切合。影片中敘事功力尚欠火候,導演重回老本行,將動作戲份無限放大,讓許仙與白蛇的愛情故事活生生變為法海斬妖除魔的背景陪襯。
魔幻片中的社會擬化虛幻的世界,題材的斷層和主題的蒼白歸根到底還是由于魔幻片的編導們缺乏對現實世界的想象和對虛擬世界的穿越,以致割裂了二者之間的聯系。古代魔幻、志怪、神話故事是作者合理想象所處年代、灌注時代精神的結果。而華語魔幻片的制作大多是原封不動地照抄照搬,沒有結合現代社會的實際進行二度創作。無論是《倩女幽魂》《畫壁》還是《白蛇傳說》觀眾能看到的只是堅貞不渝的愛情,而劇中愛情的阻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在現代社會中是不存在的,那么電影對現代人的借鑒意義也就微乎其微。魔幻片須穿越文本所處的年代,從現代的價值觀、審美觀出發,重現現代人的生存狀態,觀照現代人的生活和情感,觀眾才能找到類似的體驗,進一步在心靈上與影片達成一種不言而喻的默契。觀眾觀影不僅是為了了解古人驚天地泣鬼神的堅貞愛情,而是希望為現在困頓的生活和情感尋覓慰藉。《畫皮》的成功正好說明了這一點,王生最終回到妻子身邊,讓觀眾找到一絲安慰和希望:在物質大于感情的社會,當夫妻關系受到外來入侵者的威脅時,我們仍可相信幾十年的相濡以沫。希望魔幻片的制作要立足現代社會,關注現代人的情感需求。
在不違背商業原則的前提下,電影人應積極創造而不是簡單操作,自覺謀求詩意表達,融入主流價值,帶動魔幻片的整體水準,促進類型電影的成熟、可持續發展;相反,如果電影人一廂情愿地唯商業利益是從,遵循錯誤的創作理念,忽略藝術訴求,低估觀眾智商,魔幻片的創作就只能是一股盲目跟風、撈金的近視行為。
現今,中國類型片形態單一,理論研究薄弱,缺乏體系支撐,從數量到質量都有待豐富提高。魔幻片發展會為類型電影注入新活力。“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畫壁》《白蛇傳說》口碑上的失敗是一種警示,我們要防止華語魔幻片曇花一現,走上一條唯利是圖、簡單重復的不歸之路。類型電影從稚嫩到成熟的蛻變必經歷一個艱難的發展過程,電影人仍然要努力,才能使華語魔幻片擁有光明的前途。
[參考文獻]
[1]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95914267.html.
[2] http://hi.baidu.com/stacyfong/item/412c98cf4bb5cc24a1b50aea.
[3] 鞏杰.中國“神魔幻想片”:發展與缺失[J].四川戲劇,2009(03).
[4] 陳坤,古宇薇.魔幻電影:新類型片的誕生——為魔幻電影正名[J].電影文學,2008(06).
[5] 賈冀川.轉型期的歐美電影——20世紀八九十年代歐美電影研究[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
[6] 王陳.《畫壁》——魔幻電影的東方情懷[J].大眾電影,2011(18).
[作者簡介] 朱文杰(1989— ),男,江西九江人,深圳電視臺公共頻道編導。主要研究方向:影視數字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