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以成功的票房完美落幕,在帶給觀眾視聽魅力的同時也激起了懷舊的千層浪。一部描寫“70后”青春的電影可以重新喚起“80后、90后”甚至更早時代人的情感,因為我們每個人的青蔥歲月都會有一段值得懷念的“那些年”。本文從影片幾個重要意象的鑒賞入手,分析了推動情節發展的男主人公的獨特魅力,進一步論證了該片的純愛風格和成為票房黑馬的秘籍,最后得出與青春有關的那些哲思,旨在引導觀眾更好地理解影片,把握影片的真實內涵。
[關鍵詞] 陽光純愛;特寫意象;閃回畫面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以下簡稱《那些年》)講述的是一群男女學生時代一起玩耍、一起學習奮斗、一起冒險、一起為初戀而熱血的故事,重點講述了男主人公柯景騰(以下簡稱“柯”)和女主人公沈佳宜(以下簡稱“沈”)的戀愛故事。影片沒有華麗的布景,故事發生在臺灣一座樸實的小城,那里有素凈的街道、清淡的小吃、校風嚴謹的學校、樸實的鄉音鄉情勾畫出悠然的生活氛圍;影片也沒有運用過多的蒙太奇手法和非同尋常的視覺沖擊力,然而影片的成功之處就是在于讓一個不施粉黛素面朝天的故事帶來了刻骨銘心的畫面和語言:首尾照應的“紅蘋果”是愛情的象征,Youre the apple of my eye.紅蘋果作為一個意象將“你是我最珍貴的人”的表白貫穿影片始終;沈的“馬尾辮”解答了觀眾特別是許多女觀眾的困惑。
“我一直一直都很喜歡綁馬尾的女生啊。”
或許看到這里會讓很多觀眾茅塞頓開;還有柯的那件象征愛的痕跡的“墨跡校服”,是坐在后排的沈為了督促柯念書,用圓珠筆戳他的校服,三年下來,墨跡點點,這個獨特的筆尖觸動的純愛將成為一輩子的珍藏。正如多年前的一部電影《暖》的一段:“一個人即便永不還鄉,也逃不出自己的初戀……”影片采用了特寫鏡頭來呈現紅蘋果、馬尾辮、墨跡校服這幾個意象,有影評人說:“特寫是一種心靈的逼近。”的確,特寫還深刻地拉攏并維持了觀眾與故事的完美距離。
一、“獨特柯”和“變化柯”引發戲劇矛盾,推動情節發展
雖然只是一個平淡的小城故事,但其中的不平淡細節會把我們引入深思,既然是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為什么就只有柯最終勝利,激起了女孩的好感以及對愛的渴望。柯到底有怎樣的魔力引發了平淡故事中的戲劇矛盾和情節沖突呢?
(一) 愛的大魔咒——愛上熱血的“獨特柯”
愛一個人需要技巧嗎?追愛是一個技術活嗎?貌似很需要,在影片中柯的那幾個好友也都喜歡沈,他們在追女孩時各顯神通:廖英宏變魔術,曹國勝擋住沈的道秀籃球,胖子阿和使出較為成熟的招——看電影,許博淳更懷浪漫地月下吹簫,但這些都成為柯成功的鋪墊。一次,柯在沈即將出糗的時刻,在其他男生平常都想盡各種技巧去示愛而關鍵時候不及時出手的時候,拿出自己的書幫沈解了圍,而自己卻被老師痛罰。“愛”就這樣悄悄在沈心里激起了漣漪,就這樣慢慢萌芽了。
而影片中不只這個細節讓我們體會到男主人公的獨特。比如,1999年臺灣臺北的那場地震,在其他幾個男孩都按兵不動時,柯第一時間沖出學校尋找著微弱的信號,撥通了分別兩年的沈的電話。
“總之,你沒事就好。”
“我本來都不喜歡念書啊,我是為了你才念的。”
“被你喜歡過,很難覺得別人有那么喜歡我。”
“也許在那個平行時空里,我們是在一起的。”
“我也喜歡當年喜歡你的我,你永遠是我眼中的蘋果。”
還有一個情節,影片最后這一群青年在沈的婚宴上聚會,后來廖英宏向新郎提出讓大家親吻新娘,新郎機智而幽默地說要怎么親新娘先要怎么親我,柯再一次搶先一步,通過親吻新郎,表達出對新娘不變的愛戀。影片在這里使用了閃回的電影語言,將過去的畫面和吻新娘的幻覺交織在一起,影片的氣氛和主題在此得到了升華。正如柯所說的那句經典而感人的話:“我錯了,原來當你真的非常非常喜歡一個女孩,當她有人疼,有人愛,你會真心真意地祝福她,永遠幸福快樂!”
柯的“總是搶先一步”都源于那個最真實的自我,那個在對方需要或見證愛的關鍵時刻行動起來的自我。因此,正是這個獨特的“我”讓我們發現很多時候喜歡一個人不需要戀愛寶典,更不需要浪漫秘籍,做回那個最真實的自我才是愛的大魔咒。活出那個真實的獨特的自我,為了愛,你怎么找不到一個希望你找到他(她)的人呢。
(二)愛的變奏曲——從痞氣柯到厲害柯
柯一直以來是一個差勁的學生,愛惹事,喜歡嘲弄人,做惡作劇,喜歡把筆蓋插在鼻孔里做題,并經常把“媽啦”掛在嘴邊,一副痞氣的樣子。其實從痞氣柯到厲害柯的跨越是水到渠成的。是沈的那句“我瞧不起的是一個明明自己不用功念書卻又只會瞧不起用功念書的人”和一份份愛心考卷,讓他略有觸動,于是開始認真讀書;是“我不喜歡比我笨的男生”的激將法和沈梳起了馬尾辮讓他從此覺得用功讀書成了一件很熱血的事;是沈加入他們和他們一起被罰站的樣子,讓痞氣柯開始了不一樣的感嘆“只記得,那天的沈佳宜真的好美好美”,因此到后來“我想成為一個厲害的人,讓這個世界有了我而有一點點的不一樣,而我的世界不過就是你的心”。這個意識的萌芽便有了完美的注腳。為了對方,柯才有了奮斗的動力,哪怕是后面的那預示他們分手的“自由格斗賽”,都在證明柯在為想成為自己女神心目中的厲害柯一直在戰斗。
一個沉迷追星、崇拜偶像、不知前程為何物的人就這樣被心中的女神改造了。從埋考題的書呆沈到扎馬尾的可愛沈,其實,相愛的人都在為著對方悄然地改變自己。改變是相愛的人自然形成的默契,而那個“你是我追了N年也沒追到的女孩”的意識在這些愛的默契和表征下可以讓劇里劇外人一笑而過,因為他們一直愛著,那么強烈。
二、《那些年》作為純愛題材電影的成功秘籍
這是一部有關純愛題材的電影,將那些年的純愛往事寫成小說,拍成影視在這幾年一度流行起來。那種單純的、不帶有雜質的愛情故事似乎成了讀者、觀眾的心靈避風港。很多純愛文學都籠罩上一層悲情色調,早年間林美年導演的《純愛》行云流水中的波瀾壯闊演繹出“羅密歐與朱麗葉”式的凄美,《第一次親密接觸》打造了最經典的純愛悲劇,《愛上憂郁的白領姐姐》讓我們對女主人公離去的傷感情緒久久難以撫平,《山楂樹之戀》的絕戀成為靜秋生命中最美的恩賜。盡管最后的結局讓我們一聲嘆息,但此間“愛是死亡了抑或復活了”的哲學思考更深入人心。也許,在現實生活中,迫于種種壓力,純愛已變成遙不可及的神話或不堪一擊的事實,因此當生活只能是一種維系,純愛便上升為藝術,因為藝術可以是一種堅持,于是人們只好躲進文學成一統,一度成為“純愛控”。小說也好,電影也罷,尋找內心渴求的東西,這不能不算是一種無奈,但至少在這里,我們能回歸靈魂生活,在品味純愛的碰撞與融合中找回自己,這不能不算是一種欣喜!
《那些年》從純愛電影中脫穎而出,是有其明顯的閃光點的。
其一,該片有別于以往純愛影片的悲劇色彩,喚醒了純愛的“陽光”風格。
陽光的背景。陽光純愛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愛發生在和平年代而非戰亂紛飛,地點在校園而不是社會的某個復雜角落,人物是一群清純可人的學生。
陽光的語言。臺詞一改“70、80后”一度沉迷的瓊瑤劇風格的歇斯底里,幽默調侃的痞氣柯,被柯忽悠的鄰居大叔,那些怪異的綽號,偶爾幾句閩南鄉音,20世紀90年代大學校園的特色氛圍,還有那些不動聲色的愛的告白。
“曹機車,一大早這么機車。”
“為什么你畫的智障每個都是光頭啊,你是歧視光頭,還是歧視智障。”
“沈佳宜如果不是那么假正經,其實還蠻可愛的。”
“到了晚上,一堆男生就像集體中邪一樣在公共電話前大排長龍。”
“你永遠是我眼中的蘋果……”
這些語言不咆哮,不做作,幽默調侃地刮起了一股清新風。
陽光的收尾。就算最后以失戀告終,而那句喜歡她并祝福她的經典臺詞,讓我們感覺柯、沈戀只留下小遺憾 ,愛的方式有多種,珍藏心底,彼此祝福是兩人最終達成的默契,也是影片的燦爛結局,陽光風格的純愛或許更能讓觀眾釋懷,這也正是純愛的高尚之處。
其二,創作團隊的誠意讓純愛藝術得以升華。
這個故事取自導演九把刀自己青春回憶錄的一段真實記錄,這部電影也是他的處女作,他帶領一群沒拍攝經驗的“70、80后”組成一個創作團隊,他說取得成功是因為他們憑著熱血和誠意在拍電影,真實地再現真實人物。的確,真實是藝術的生命。正如有人曾說的“藝術不是在模仿別人,而是在尋找自己”一樣,他們將真實和真誠和諧地融入創作中,因為真誠才能單純,單純才能執著,執著才能強烈,強烈才能震撼人心。
其三,豐富而新穎的意象和深刻的哲思戰勝了華麗的語言堆砌,為影片的成功給力。
走出影院,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那個紅蘋果,那句“男生喜歡扎馬尾的女孩”,還有那件用筆戳出的墨跡校服和那些在內心深處引起共鳴的話。
“成長最殘酷的部分就是女孩永遠比同年齡的男孩成熟。”
“人生很多事是徒勞無功的。”
對,人生很多事是徒勞無功的,但這并不重要,人就是身處在對現實之愛的失望和對理想之愛的渴求的張力中,即便理想之愛是空無,人仍不放棄對理想之愛的追求和堅持,這才是人之為人的苦難與偉大。
三、結 語
青春是一場熱血的戰斗,柯從痞氣柯到厲害柯一步步、一點點儼然成為沈心中永遠的獨特柯和熱血柯。當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最終成為別人的新娘成為我們各自編織的一段夢境時,我們依然微笑如故,那些與青春有關的敏感詞┗恪—幼稚、冒險、沖動、高傲不屈得到了純愛的護佑和寬容。那些年,我們靈魂般的生活讓人生中發生的每一件事都充滿了意義,用筆尖觸動的純愛即使逝去也沒有遺憾,因為只要認真過,努力過,青春便沒有遺憾。
[參考文獻]
[1] [法]莫尼克·卡爾科-馬賽爾.電影與文學改編[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2] 鄭雪來.世界電影鑒賞辭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
[3] 鄭樹森.文化批評與華語電影[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 王志敏.理論與批評:電影觀念的演變[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7.
[5] 黃集偉.年代劇內心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6] 陸豪,等.青春與懷舊市場的邏輯[N].中國藝術報,2012-01-13.
[7] 胡春萌.九把刀:冒險不止于青春那些年[N].天津日報,2012-01-20.
[作者簡介] 謝明鏡(1981— ),女,四川遂寧人,碩士,四川職業技術學院文化傳播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