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張 娥
四部委重修進口免稅名錄
○ 文/本刊記者 張 娥
2011年8月,國家下發通知對某些石油天然氣進口物資實行免稅。半年后,國家卻中止了部分產品免稅政策。這一免一征,對于石油裝備生產企業、石油裝備技術進口企業,形成正反不同的影響。
編者按:
本刊于2011年22期曾刊文《進口物資免稅之惑》。這篇文章是針對幾項有抵觸的政策而寫。
2011年8月30日和9月1日,國家發文對我國煤層氣勘探開發項目進口物資、陸上特定地區開采石油(天然氣)進口物資和海洋開采石油(天然氣)進口物資實行免稅。半個月后,國家又下發了《關于印發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創新發展戰略(2011—2020)的通知》,表示將結合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特點,進一步落實相關稅收支持政策。
從推動國家整體產業升級和構建創新型國家的總體戰略角度研究《通知》的疊加績效,本刊認為,這些政策效力之間的擾動,多少會降低單一甚至是整體政策的效率,有進一步優化的余地。重新修定的《進口不予免稅的重大技術裝備和產品目錄》或許就是這種進一步優化的體現。
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日前聯合發布通知,明確4月1日起,對重大技術裝備進口稅收政策有關裝備和產品目錄、進口關鍵零部件和原材料目錄、進口不予免稅的設備和產品目錄等進行調整。
四部門重新修定的《進口不予免稅的重大技術裝備和產品目錄》包括大型清潔高效發電裝備,特高壓輸變電設備,大型石化設備,大型煤化工設備,大型冶金成套設備,大型船舶、海洋工程設備,高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設備等14項。
而就在2011年8月30日和9月1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海關總署三部委下發了財關稅[2011]30號、31號、32號《通知》,分別對我國煤層氣勘探開發項目進口物資、陸上特定地區開采石油(天然氣)進口物資和海洋開采石油(天然氣)進口物資實行免稅。
一征一免,國家究竟基于何種考慮而調整的?其中對大型石化、煉油裝置進口實行的稅收政策,對國內整個石油裝備行業將帶來怎樣的影響?
此次調整后的重大技術裝備進口稅收清單,涉及大型石化設備、千萬噸級煉油裝置、天然氣管道運輸和液化儲運裝備、大型煤化工設備、大型海洋石油工程裝備等大型裝置。這意味著相關企業若繼續使用上述方面的進口設備,將要承擔較大的稅收負擔。但這一調整正適應國內市場所需。
改革開放初期,國內加工制造能力較弱,外商一方面怕在中國采購增加勘探投資風險,另一方面出于對投資回報的考慮,希望通過關稅減免與關聯方交易實現其產業內貿易轉移——高速收回投資和額外轉移利潤,所以強烈要求并開出免稅清單。如今國內市場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
中國石油基金論壇研究員馮躍威表示:“雖然我國石油裝備技術創新和管理上相比國際先進水平要稍微薄弱一些,但這幾年差距已經縮短。國內的石油技術和裝備有些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上海財經大學財政系教授、中國稅務學會理事胡怡建說:“原先國內裝備生產能力不高,技術條件落后。為了降低成本,國家支持企業進口設備和技術。現在國內的技術條件具備、生產能力提高,國家更多強調國內企業與國際企業的公平競爭。這是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稅負制度。”
因此,三部委調整后開出的征稅清單,一方面可以拉動國內的經濟增長,另一方面高性能的國產裝備與技術還有可能因此政策扶持而加速發展,從而進一步提高我國石油石化裝備制造業的硬實力,更好地服務于國內石油石化企業資源開發。
進口稅收政策目錄的調整情況顯示,共有28類重大技術裝備成為新增的品種。對于石油石化行業而言,此次關注的焦點依然是煉油化工設備。千萬噸煉油設備、天然氣管道運輸設備、大型船舶裝備進口稅收問題,已經在2011年7月《關于調整三代核電機組等重大技術裝備進口稅收政策的通知》中得到體現。
由于裝備制造業的落后,近些年我國進口的各種基礎設備價值大致占我國進口總值的50%。其中,石油化工設備有80%來自于進口產品。
馮躍威表示,調整后的征稅清單中涉及的石化設備,均是石油石化產品生產過程中的重要裝備。實現我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不能靠從國外買。我們不能長期處于國際產業鏈的低端,更不能在關鍵技術和關鍵設備上長期受制于人。石化企業必須立足于國內自己制造,下決心改變目前主要技術裝備過分依賴進口的局面。
在當前新的稅收政策下,對于煉油化工裝置需求方來說,今后該如何選擇?專家建議,既然國家選擇了通過稅收政策鼓勵使用國產重大技術裝備,那么,企業可以通過引進關鍵技術和積極自主開發,實現百萬噸級大型乙烯、大型PTA裝置國產化。
胡怡建教授表示,那些使用進口煉油化工設備的石油石化企業在此次征稅后,可能會重新選擇。進口設備的高稅收就意味著高生產成本。如果企業生產成本出現較大幅度提高,這將會壓縮企業利潤空間。中航重機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浩對外表示:“我們每年都從德國進口大量大型鍛壓機、輾環機、檢測設備。這些都是國內目前不能制造或者精度達不到要求的。如果沒有免稅政策,要繳納接近30%的稅收。”
價格的連鎖反應,使得企業不得不重新選擇。胡怡建說:“此次稅收制度調整的替代效果會很明顯。同樣價格下的同等產品,為了凸顯成本優勢,一些企業在設備上也許會更多地選擇使用國產設備。”
一旦多數石油石化企業重新選擇,連鎖反應的多米諾效應就會顯現。由于進口煉油化工等設備產品取消關稅優惠提高了成本,使得國內相關煉油化工裝置設施的部件生產企業市場競爭力有所提高。
有征也有免。就海洋工程設備而言,有四類裝備將享受進口免稅的待遇,分別為海上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深海鋪管船(平臺)、大型浮式起重船、海上及潮間帶風機安裝船。這也體現了此次目錄調整的積極意義——鼓勵進口的大多為國內不能生產或者水平落后,但國內發展又迫切需要的設備裝備。這主要是為資源能源的充分利用、節能減排,以及技術創新而購買。此次財稅政策上關于重大技術裝備進口稅收政策的調整,某種程度上就體現了我國鼓勵技術創新的戰略規劃。這也符合我國“十二五”要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
“此次稅收制度的調整將有助于推動我國產業升級,以及國內大型裝備研發制造硬實力和整套工藝技術軟科學實力的提升。”馮躍威進一步表示。因為稅收政策的變化,國內一些大型裝備技術制造企業能夠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在與跨國石油裝備企業共同競爭的平臺上,進行技術整合、創新的意愿更強。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并積極創新獲得更強更高的立足點。
“從操作層面上看,中國的石油石化企業在裝備技術方面已經走上了創新之路。只是在稅收制度安排上,對創新的激勵策略上還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自主創新的整套技術(軟科學)和配套裝備、工具等(硬科學)核心產品,應該在稅收政策上給予獎勵性的減免。”馮躍威舉例分析,可以給國內的石油石化企業,包括民營的石油裝備制造和工藝技術研發創新的企業靶向性的稅收減免優惠,即直接將稅收減免作用在那些因專利技術或科技部認可的創新型技術或裝備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帶來的效益增加值這部分的稅收減免上。這樣可以使創新能夠真正得到激勵,使激勵能夠刺激再創新,使創新成為內生、自覺、良性的企業行為。

●我國石油化工設備有80%來自進口的局面,有可能因為重征進口物資稅而改變。供圖/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