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葉 青
新中國煉油技術由他奠基
○ 文/葉 青
研制航煤,研制軍用潤滑油,研制“五朵金花”……侯祥麟始終昂首挺立新中國石化科技發展的潮頭。他是我國石油化工技術的開拓者之一、煉油技術的奠基人。

●2003年5月25日上午,溫家寶總理到侯祥麟家中看望他,并請他掛帥“中國可持續發展油氣資源戰略研究”項目。 攝影/丁 偉
編者按:
今年4月4日,是我國著名戰略科學家、人民科學家,我國石油化工技術的開拓者、煉油技術的奠基人侯祥麟院士誕辰100周年。他為我國工程科技事業特別是石油化工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為紀念這位偉大的人民科學家,本刊特刊此文深切緬懷。
1912年,侯祥麟出生在廣東汕頭一個普通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一個中學教員。他上小學的時候,老師帶著他們上街游行,抵制日貨。反帝愛國,救亡圖存的種子,從此播入他的心田。
“9·18”事變那年,侯祥麟考入燕京大學化學系。他投身于化學專業,決心為之奮斗終身。這是緣于在中學上化學課時,老師給他們講原子核中有巨大的能量。侯祥麟當時天真地想,若能掌握原子核中的能量,就不怕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當時他以為釋放原子能量屬于化學領域,所以選擇了化學專業。
在燕京大學化學系4年中,侯祥麟刻苦學習,不但掌握了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而且涉獵了哲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和英國文學等,獲得了廣泛的社會科學知識,并欣然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侯祥麟說,當年艾思奇的《大眾哲學》、蘇聯的《政治經濟學》是他革命的啟蒙教材。1935年他考取了上海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研究生,和同學們組織了讀書會,一邊在化學所工作,一邊研讀馬列的《資本論》、《反杜林論》等書籍。
上海“8·13”抗戰爆發,侯祥麟到火線慰問抗日軍隊。上海淪陷后,他又到長沙參加湖南省文化界抗日后援會的工作。在上海時,侯祥麟就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此時他再次提出莊嚴申請。1938年4月,侯祥麟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我黨最早的紅色科學家之一。
黨派他到國民黨部隊工作,他做了化學兵部隊干訊班教官。從湖南桃源到四川瀘州,又從瀘州到納溪,他以教化學毒氣等課程為掩護,從事黨的地下工作。時逢戰亂,中國軍隊汽油奇缺,侯祥麟毅然投入油品研制工作。無油可煉,他就從菜籽油里提煉柴油,用煤干餾制取人造石油,從白酒中提煉酒精……
一滴汽油一滴血,滿腔熱血報“軒轅”。抗戰勝利前夕,侯祥麟依照組織安排,遠渡重洋,到美國匹茲堡卡乃基理工學院攻讀化學工程學,同時在該校的煤炭研究室做研究工作。1948年冬,侯祥麟獲得博士學位。此時,祖國大陸的人民解放戰爭進入高潮,侯祥麟急切地要求回到祖國。黨組織給了他新的任務,讓他聯絡更多的留學生,適時回國參加新中國的建設事業。
1949年,侯祥麟和幾個黨員成立了“留美科學工作者協會”,會員發展到800多人,還創辦了《留美科協通訊》等,宣傳黨的方針政策。1950年,侯祥麟謝絕了挽留,毅然啟程回到祖國。留美科協中先后有300多人也回到了祖國。
新生的共和國,百廢待興。石油,是工業的血液,更是國防軍事建設不可或缺的能源。但解放初期國內的幾個小油礦,年產石油僅十幾萬噸之微,石油化工業更是一片空白。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一直對中國實行石油禁運。我國使用的石油產品,特別是航空油料完全依賴蘇聯進口。
1956年,侯祥麟擔任了石油部技術司副司長,主抓我國煉油科技工作。當時,航空煤油的國產化迫在眉睫,侯祥麟組織科技人員參加了利用玉門原油研制航空煤油,進行發動機臺架試驗,于1957年成立了“玉門噴氣燃料的使用性能研究”課題組。巨大的轟鳴聲震撼著他們的心弦,數百噸燃油消耗著,從測定的數據看燃燒性能很好。但當他們滿懷喜悅的心情做進一步檢查時,發現9個合金鋼燃燒筒的內壁被燒蝕得坑坑洼洼。再試驗,依然如此。是玉門的原油有問題,還是國產的合金鋼燃燒筒不合格?為了弄清原因,侯祥麟和科技人員用蘇制的燃燒筒做試驗,并把樣品拿到蘇聯軍工研究所做試驗。整整一年的時間,也沒有找出引起燒蝕的原因。“燒蝕嚴重,將會使火焰筒爆炸,導致機毀人亡。”侯祥麟心急如焚。
1959年,中蘇關系緊張,從蘇聯進口的石油產品尤其是軍用油品數量銳減,出現了全國性油品供應緊張的局面。許多汽車使用煤氣做燃料,車頂背上了大氣包;部隊執勤訓練也因缺油而受到影響。一旦航空煤油被卡脖子,我國空軍機群將陷入無法起飛的境地,意味著我國的國防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國家領導人急,石油部長更是心急如焚。
“再不把航空煤油搞出來,我就把你研究院的牌子倒過來掛!”時任石油部長的余秋里給石油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侯祥麟下了死命令。
軍令如山。52歲的侯祥麟親領6個研究室的科技人員日夜苦干。試驗,失敗,再試驗,再失敗,發動機火焰筒燒蝕問題困擾著侯祥麟,攻關似乎陷入了絕境。1961年的除夕,北京華燈初上,萬家團圓,侯祥麟他們還在實驗室里攻關。“沒準是油料的成分太純凈了?”一個大膽的逆向思維從他腦海中滑過,侯祥麟等人靈感突現,“不妨加點雜質試試!”
奇跡出現了:火焰筒內壁不再有燒蝕的坑坑點點,合格的國產航空油終于誕生了!侯祥麟團隊顧不上化學中毒,顧不上爆炸的危險,僅用一年多的時間,又相繼研制成功原子彈、導彈、新型噴氣式飛機等所需的102種潤滑油,滿足了當時我國航空、航天、核工業發展的特殊需要。同時,侯祥麟擔綱主攻的餾化、催化裂化、鉑重整、延遲焦化、尿素脫蠟等5項技術一一問世。當時,全國正在放映故事片《五朵金花》,大家就把這5項新技術,稱之為我國煉油工業的“五朵金花”。
1963年12月3日,周恩來總理莊嚴宣布我國的石油實現了基本自給。《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登消息“中國人使用洋油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1965年底,我國石油產品品種達494種,汽油、煤油、柴油、潤滑油四大類產品年產量達617萬噸,自給率達100%,徹底宣告了中國依賴“洋油”時代的終結。
繼“五朵金花”之后,催化裂解、乙烯裂解等4項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技術又橫空出世,被譽為上世紀80年代新的“四朵金花”,從此我國的石油化工技術邁進了世界先進行列。
侯祥麟心系祖國,目光放眼世界。20世紀70年代,我國原油年產量跨過1億噸大關,而煉油、石油化工、塑料、合成纖維等關聯企業,分屬石油部、化工部、紡織部等多家管理。“這些企業都以石油為原料,不搞綜合利用怎么得了?”侯祥麟焦慮萬分。受托于中科院,侯祥麟組織百余人論證,向國務院提交了《關于合理利用1億噸原油的若干建議》。1981年,國務院批準將分屬石油、化工、紡織的8家企業聯合,組建上海高橋石化公司,首開資源整合風氣之先。兩年后,國務院又批準成立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侯祥麟兼任技術經濟顧問委員會首席顧問。
時任石油工業部副部長的侯祥麟審時度勢,組織各路專家制定出《挖潛增效節能十項措施》推至全國,使我國煉油技術水平提高了一大步。
人們不曾忘記,在他的竭力爭取下,中國石油走向世界,成功申辦了第十五屆世界石油大會;在擔任全國政協委員期間,他在一次對中科院研究所儀器設備的調研后,雪中送炭,解決了5億元的經費;廣東老家落實政策,還給他百萬元家產,他全部捐獻給國家辦教育;單位發給他的交通補貼,他攢夠8000元全部交了黨費;1986年,他又將2.5萬美元“馬太依科技獎”獎金全部捐獻給國家;1996年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的侯老,將100萬港元中的50萬元設立了“侯祥麟基金”,獎勵石化方面的英才;他還聯系張光斗、王大珩、師昌緒、張維、羅沛霖等專家向中央提出倡議,建立了中國工程院;2005年春,侯祥麟和30多位工程院院士提交了《節約型社會初步探討》建議書,刊文疾呼《建立節約型社會刻不容緩》……
2003年5月25日,91歲的侯祥麟,接受了溫家寶總理的殷切囑托,再次掛帥出征,開展“中國可持續發展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一年后的6月25日,溫家寶總總理在中南海聽取匯報,侯祥麟作了重點發言。當他結束匯報,趕到老伴病榻前時,老伴已陷入深度昏迷。他緊緊握著老伴的手,久久不愿松開……兩個小時后,老伴便撒手人寰,侯祥麟抱頭痛哭。對妻子,侯祥麟抱有一種愧疚。
一個月后,老人從悲痛中站了起來,召集原班人馬,繼續“中國可持續發展油氣資源戰略研究”的課題。
2008年12月8日,96歲的侯祥麟安祥地走完了他輝煌的人生。人們懷念他,敬仰他,中國石油化工事業的發展史上,永遠銘記著他的不朽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