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洪梅
(吉林財經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7)
吉林省有機農業發展的體制障礙與完善對策
□ 張洪梅
(吉林財經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7)
近年來不斷發生的農產品惡性事件使公眾對食品安全的關注持續升溫,對有機食品的需求日漸旺盛。吉林省是農業大省也是經濟欠發達省份,有機農業發展對吉林經濟舉足輕重。當前,吉林省有機農業發展中存在著重要的體制制約問題。只有盡快完善相關的政策支持體制、科技創新體制、政府監管體制、產業化經營體制以及農產品流通體制,才能使一部分常規農業順利轉型、有機農業快速發展,確保農產品質量與產量同步提高和增加,實現吉林省農業生產與地區經濟同步發展。
有機農業;有機食品;體制障礙
吉林省是農業大省也是經濟欠發達省份,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吉林省既擔負著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也面臨著轉變農業增長方式、解決“三農”問題的考驗。如何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夯實農業基礎,實現農業生產與地區經濟的同步發展,獲得農產品質量與產量的同步提高和增加,是一個現實又緊迫的難題。在這種情況下,有機農業之路將成為吉林省解決發展兩難、實現雙贏的重要選擇。
有機農業是20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符合現代健康理念要求,完全不用人工化學合成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激素、添加劑和轉基因品種等生產資料,借鑒傳統農業,應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技術而從事的農業生產。比較權威的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合會(簡稱IFOAM)對有機農業的定義是:包括所有能夠促進環境、社會和經濟良性發展的農業生產系統。我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認為,有機農業就是遵照相關生產標準,在生產中不采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而是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過程。[1]
國外有機農業的相關概念很多,如有機農業、生物農業、生物有機農業、生物動力農業、生態農業和自然農業等,后來統稱為替代農業。其共同特點是:通過生物措施保持土壤肥力;盡可能減少外部投入;禁止施用化肥和人工合成的植物保護制劑;相對封閉的物質循環;利用生態調節機制,保護自然資源;符合動物需要面積約束的飼養;適合當地環境;多樣化組織;生產高價值的食品。[2]在替代農業中,有機農業的技術、標準、機制模式最為成熟,因此,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民眾致力于有機農業的生產和發展。
在我國,有機農業、生態農業和綠色農業是被廣泛使用的三個概念。我國的有機農業是在生態農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生態農業的理論研究、模式推廣和建設實踐為有機農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我國的生態農業是指“運用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的方法,采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進行經營和管理的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3](p8)而作為對生態農業的一種形象描繪,綠色農業則是指充分運用先進科學技術、工業裝備和管理理念,以促進農產品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和農業綜合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為目標,以倡導農產品標準化為手段,推動人類社會和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發展模式。可見,有機農業和綠色農業的實質都是生態農業。但從狹義上而言,有機農業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的肥料、農藥和藥品,將當地土壤肥力作為成功生產的關鍵,因而其要求較綠色農業嚴格和苛刻得多,可以將其視為綠色農業發展的高級階段。
近年來,吉林省的有機農業發展很快,有的產品已進入國際市場,但仍存在很多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體制制約。
有機農業追求的是高效益、無污染,技術進步與創新是其發展的基礎和保障。近年來,吉林省在綠色農產品深加工方面取得了一些科技成果,重點研究了玉米深加工技術,在生物可降解樹脂-聚乳酸、L-乳酸等多個領域取得了顯著突破,但這還遠不能滿足有機農業發展的需要。由于在有機食品生產過程中,許多的技術問題缺乏足夠的研究和咨詢指導以及高新技術的匱乏,導致了有機農產品缺乏品質保障。
吉林省原本有著優越的科技發展條件,科研院所林立,百萬人擁有科學家、工程師數量居全國第6位,綜合科技發展水平居全國第11位。然而,這些優勢并未得到有效利用。究其原因,一是多年來科技投入不足。2002年,省屬科研機構的財政撥款僅為3.8億元,不到全省財政收入的1.5%,從絕對數和相對數上都遠低于國內發達省份。企業科技投入更是短缺,全省大中型企業科研經費占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不足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二是激勵機制不健全。當前,吉林省很多科技創新項目具有較強烈的鑒定和評獎傾向。科技研發經常陷入 “立項目——要資金——出成果——搞鑒定——評獎項——調職稱——立新項”的循環,無法與市場接軌。研發與市場“兩張皮”,浪費了大量資源。[4](p91-101)三是科技資源配置不合理。吉林省科技人才雖多,但學科構成不合理,自然科學人才較少特別是缺乏優秀的學科帶頭人,導致原創性科研成果較少。同時,各方面力量自成體系、分散重復、缺乏整合,運行效率不高。如重大科研基礎設施重復購置、閑置和短缺并存。[5](p227-228)
吉林省現有耕地面積557.84萬公頃,人均耕地0.27公頃。相比于全國平均0.08公頃的人均耕地占有量,吉林省可謂資源大省。但與許多發達國家相比,吉林省的土地細碎化問題卻十分嚴重。一方面,細碎化地塊,造成了土地浪費;另一方面,從根本上限制了農業技術和機械化普及,阻礙了良種推廣,降低了灌溉效率和施肥效果,不利于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和綠色增長。
有機農業是集生態農業、高效農業和管理農業為一體的現代農業體系,產業化經營是保證該體系正常運轉的最佳途徑。1997年12月,吉林省出臺了《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各地結合本地實際情況,陸續興建了40余家大中型玉米、生豬、肉牛、肉雞等加工企業,產業化初具規模。但從目前來看,具有地方特色的名、優、特、稀等農業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開發力度還很不夠,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也不明顯。存在產品加工層次淺、鏈條短、品種單一,精加工產品少,轉化增值率不高等問題。玉米加工項目只有十幾個品種,大部分龍頭企業以生產淀粉和酒精為主,與美國開發出的上千品種加工項目形成了鮮明對比,很多龍頭企業存在著 “重政府、輕市場”,“重申報、輕營銷”,“重批發、輕零售”的傾向。
首先,激勵機制有待改進。相比于其他農業生產,有機農業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技術投入,因此政府激勵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方式包括稅收減免政策、補貼優惠政策、生態補償政策等。但迄今為止,吉林省對有機農產品生產并沒有明確的扶持和優惠政策。盡管鼓勵和提倡其發展,但基本處于“只管不扶”的狀態。即使有的地方有所好轉,也僅限于對申請“綠標”的企業進行費用補貼而缺乏制度性、長期性和穩定性的區域產業政策。以2009年為例,吉林省政府的綠色投資無論從總量還是從比重來看,都遠低于東北其他兩省(見下表)。當年,我國30個省(區、市)綠色發展指數排名中,吉林省位列23位,其中占權重30%的政府政策支持度一項吉林省位列第29位。可見,吉林省有機農業發展的政策環境亟待改善。

2009年中國東北地區綠色投資
其次,監管體制不完善。問題之一是缺乏法律約束。盡管我國陸續出臺了與環境保護、綠色產業發展相關的行政法規30余項,也發布了《關于發展生態農業的報告》(1985.3)、《農業部關于肥料、土壤調理劑及植物生長調節檢驗登記的暫行規定》(1989.9)、《農藥管理條例》(1997.5)等政策文件,但這還遠遠不夠。一是現行法律法規多是一般性規定,缺乏專門針對有機農業的法律。二是相關處罰標準大大低于環境損害成本。三是相關行政主管部門缺乏強制執行權,受制于地方政府壓力,本位主義明顯。四是法律評價體系不完善。以政府綠色投資為例。由于監管、評價機制缺位,很多地方的綠色投資存在資金縮水、專款挪用等問題。問題之二是行政監管方面存在多頭管理的現象。有機農產品市場監管權分散在不同部門,職能交叉嚴重。由于缺乏有效的溝通協調機制,各部門標準寬窄不一,監管效率的低下嚴重影響了有機農產品的質量和信譽。農業部在前一時期對國內部分大中城市的有機蔬菜進行抽樣檢測(執行標準為GB2762和GB2763),樣品中重金屬或農殘的超標率十分驚人。有的產品原料還未達到有機要求,其加工產品卻被認證為有機產品;某些有機食品質量還達不到國際基本標準的要求。
再次,質量標準化體系建設滯后。標準化體系建設是有機農業發展中非常重要的內容,直接影響該產業的發展方向。我國有機農產品的檢驗和認證于1994年開始,由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組織頒證。但由于我國對農產品質量監測的投入十分有限,政府監督職能未能得到有效的發揮。多數檢測機構規模偏小,設備落后,組織管理和標準體系不健全,所認證的產品經常不能被國外市場所接受。近年來,相當一部分有機食品的出口認證是由國外有機農業組織完成的,這就大大增加了有機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和出口難度。
有機農業發展面臨的市場體制障礙源于我國市場經濟體系的不完善,主要體現為缺乏市場誠信體系、有機食品流通體制和信息渠道不暢。
首先,市場誠信體系的缺失直接影響了有機農產品的大眾認可度。由于有機農產品質量良莠不齊、認證機構混亂、市場上假冒偽劣商品眾多,一些媒體機構的宣傳誤導以及相關部門的監管不力,使消費者對有機產品將信將疑。又由于有機農產品和常規產品在口味上并無差別,所以很多消費者并不相信有機食品就是高質量食品。再加上與一般食品對比后,因其價格高,最終放棄購買。陳志穎在北京市的調查中得到366份有效問卷,主要結論是:34.4%的消費者從未買過綠色農產品,52.2%的消費者偶爾購買,只有13.4%的消費者經常購買綠色農產品。[6](p458)
其次,有機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有機農產品優質、無污染、高附加值的特性使其不宜沿用傳統農產品流通渠道,必須具有專門的營銷渠道和網絡。但是,當前除北京、上海、深圳、天津等大城市建立了有限的有機農產品專賣店外,包括吉林省在內的其他大部分地區都未形成專業化的營銷網絡體系。這些地區的有機農產品只能通過普通流通渠道進入市場,而且在各大城市的超市、市場,有機食品上架率也很低,這既不能充分體現與常規農產品的差異,也不能形成市場聚集效應。同時,有機食品專賣店和傳統食品店的有機食品柜臺,也不能提供全系列的產品來滿足消費者需求。即使大型超級市場,有機食品也經常處于貨源不足的狀態。批發商或生產商持續、高質量的供貨能力有限。大量有機食品批發商不具備為超市供貨的技術條件。
再次,有機農產品市場信息渠道不暢。由于缺乏知名產品和有效的促銷活動,很多消費者缺乏對有機農產品的基本了解。許多人對其認識僅僅停留在廣告上。中國社會調查事務所就綠色消費觀念、消費行為在我國大中城市所作的專項調查表明,53.8%的被調查者愿意消費綠色農產品,38.7%的人食用過,同時也有一部分人從未聽過“綠色農產品有識別標志”,還有一部分人對綠色、有機、無公害、純天然食品等概念之間的關系混淆不清。[7](p56)可見,很多消費者并不排斥有機農產品,也有一部分人具有消費能力。但信息不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場需求。
農業發展規律表明,化學農業、“黑色農業”已經走到了盡頭,有機農業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當前在發達國家,有機食品需求增長勢頭非常強勁。在我國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發達地區,有機農業生產也在快速發展。吉林省要認識到有機農業發展的現實性和緊迫性,加快速度,提高效率,統籌布局。如果抓住契機,盡早規劃并做細做實,就有可能搶占我國有機農產品規模化發展的先機。相反,如果寄希望于待市場潛力充分釋放、風險系數極低的情況下再去發展,恐將與發達地區漸行漸遠。
有機農產品生產具有很強的區域性,在加快腳步的同時,切不可盲目跟風,而要根據吉林省的具體情況,按照特色化、國際化的思路做好安排,探求本地有機農業市場化的可行路徑。具體說來,以“黃金玉米帶”為特征的中部地區是吉林省農業開發最早的地區,耕地面積占全省的30%,是保證國家商品糧供應的 “重鎮”。該地區只能在提高糧食單產的基礎上劃定一小片區域,進行有機農產品種植。東部地區農業開發時間也比較早,應著力進行人參、水果等特色農產品的有機化生產。西部地區農作物以糧、油、糖為主,農業開發較晚,土地化學物質作用時間短,可作為有機農業開發的主戰場。值得一提的是,長白山是吉林省天然立體資源寶庫,今后應選擇野菜、野果、菌類等餐桌上廣受歡迎的農產品集中開發,樹立品牌,并將其做大做強。
有機農產品市場競爭實際上就是與該產品密切聯系的生產、加工、銷售諸環節及整個產業體系的較量,尤其是產地環境、基礎設施、科技水平、管理體系、經營方式、品牌塑造、營銷模式、利益分配等相關體制的競爭。目前,吉林省的很多方面都不健全或相去甚遠。立足現實,單打獨斗是不明智的選擇,應走規模化與合作化之路。一方面,吉林省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地緣、勞動力和后發優勢,與其他有機農業發展較好的地區加強區域經濟合作。例如:黑龍江省有機農業發展成效顯著,已打造出“完達山”、“北大荒”、“燕窩島”等一批有機食品品牌,吉林省可通過合作借鑒其經驗。在東北亞國家中,日本、韓國、俄羅斯都擁有較為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日、韓兩國與吉林省還有著非常相似的飲食習慣,吉林省也應加強與這些國家的農業科技合作,在環境整治、食品營養、信息平臺和標準化指標體系建設等方面提高效率和水平。另一方面,政府要通過引導、溝通、扶持、協調和監督,鼓勵有機農戶實行產業化經營。讓農民認識到有機農業是吉林省政府著力培植的新興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利潤空間,同時又具有較大的技術和市場風險,只有進行有組織的規模化、專業化經營,才能獲得超額利潤。
在有機農業科技創新的政策保障方面,應進一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轉變現有的科技績效考評和獎勵制度。以知識產權為中心,采用項目承包、科技成果入股等多種形式,體現科技的經濟價值。對從事高新技術研究開發的高級專家、項目負責人、學科帶頭人和企業領辦人賦予一定的組建團隊、自主決策、繼續教育、帶薪休假、實驗室條件等方面的物質和精神激勵,營造利于科技人才發展的制度環境,調動科技人員的創新動力和創造熱情。
有機農業技術創新的最終目的是推廣應用。要將農業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就需要農業科技人員把先進技術及時送到農民手中并具體指導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為此,吉林省應改革農業科技推廣體制,注重基層農科人員培訓,調動其工作積極性,以縮短有機農業技術的轉化時間,使其產生更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首先,政府應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只有龍頭企業在資金、技術、管理、生產、行銷、贏利等方面的優勢效應得到充分顯現,農民才會有足夠的動力去轉變生產經營方式,加入產業化隊伍。為此,一方面,政府要積極支持有機農業的龍頭企業兼并重組,擴大規模,打造市場競爭的“航空母艦”;另一方面,政府要引導其將種養、加工、銷售諸環節銜接起來,實行一體化經營,并在一定階段將產業鏈拓展至都市農業和休閑農業,擴大業務范圍。
其次,政府要推動行業協會的發展。政府可以發揮現有農技推廣站、獸醫站、水利站等組織的作用,大力發展各類行業協會和專業合作社,使其成為農民利益的代表,參與政府對有關農業政策的制定和審議,反映農民呼聲。
再次,完善利益分配機制。有機農業產業經營的實質在于通過新的組織形式使合作雙方分享規模收益。[8]科學有效的利益分配機制是其順利進行的根本保障。對此,政府要增強對農業產業經營各環節、各鏈條的利益調節,運用行政監督職能維護弱勢群體的實際利益,使產業化組織讓利于民并履行相關責任,提高農戶的參與積極性。
有機食品要實現“21世紀餐桌上的革命”,完善的監管體制是重要保障。
首先,嚴格按標準化組織管理。一是組織專家針對玉米、大豆、水稻等本地優勢農作物分別制定科學適用的有機食品生產操作規程。二是生產過程中嚴格執行統一生產模式,對品種選取、農藥化肥施用、產地環境指標等均要制定細則和選擇范圍。三是建立有機食品全程檔案管理。指定專人,落實責任,對種、肥、藥選購和使用時間、方法、用量、憑證及其他田間管理措施等如實記錄,并將監督人相關業績記入個人誠信檔案。四是健全有機農產品檢疫檢驗標準和質量認證體系。ISO9000國際質量認證標準和ISO14000國際環境認證是有機農產品走向世界的通行證。今后,吉林省要加快這一工作進程,并力爭在相關標準制定過程中體現本地訴求。
其次,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一是政府要盡快建立與有機農產品生產技術標準相關的法律法規,以發揮執行和監督作用。二是要加強有機農業產業化進程中的法律約束。當前,多數農業產業化主體采用契約聯結方式劃分責任,但最終公司一方能否履約、正常收購農戶所有產品并及時付酬,農民在生產過程中會否超標使用化肥農藥,在市場向好時能否漫天要價等,必須用法律章程予以規范。三是吉林省應充分運用世貿組織對發展中國家的“綠箱”政策,設立“綠色貿易壁壘”,以防范發達國家將一些轉基因農產品和不合格食品傾銷到本地,影響相關產業成長和消費者利益。
再次,盡快實現多頭監管。要著力改變監管過程中過度依賴政府的現狀,鼓勵并扶持相關中介服務機構的發展,強化社會監督和第三方監管,提倡行業協會、企業、科研機構、消費者和各類新聞媒體共同參與決策和監督,形成一定的約束和制衡機制。
在有機農業發展中,政府扶持不僅是主要的,有時甚至是關鍵的。
首先,加大有機農業轉型期的資金扶持力度。有機農業在轉型期需要較高的成本投入,且產量往往較常規農業低。產業化經營中龍頭企業收購有機農產品時一般需要現金結算,流動資金占用量很大。這些都需要政府予以一定的資金支持。發達國家在有機食品產業起步階段,政府一般都會采取政策優惠、資金支持等方式進行鼓勵。1980年7月,法國農業指導法規定,從事生物農業的農民在過渡時期內政府予以一定補貼。英國也于1981年和1986年相繼制定了兩部法律,對從事“環保型”農業、 生產無公害食品的農民進行減產補償。[9](p49-50)借鑒這些經驗,吉林省可通過“厚此薄彼”的方式推動傳統農業向有機農業轉型。一方面,對有機農業生產者、經營企業和技術研發單位增加財政補貼或實行稅收減免,并通過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業發展銀行對其進行信貸支持;[10](p102)另一方面,提高農藥和化肥生產企業的稅負并逐步擴大高殘留農藥限制范圍。兩相對照,從降低投入品成本的角度促進傳統農業向有機農業轉型。
其次,加大有機農業科技研發扶持力度。有機農業科技進步與創新依賴于資金的持續投入,為此,吉林省應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銀行貸款為支撐、社會資金為補充的多元化資金投入體系。切實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確保其增幅高于經常性財政收入的增幅。同時,積極吸引更多外資和中央部委資金投入有機農業領域。為保障資金落到實處,可設立有機農業發展與科技保障專項基金,主要用于有機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相關實驗室和試驗站建設及有機農業從業人員科技培訓等方面的支出。
再次,建立健全有機農業信息化體系。當前,發達國家已普遍應用信息網絡服務農業。美國210萬個農場中60%左右已聯網。農場主運用網絡簽訂購銷合同,不僅降低了農業風險,也顯著提高了生產效率。吉林省也應借鑒這種做法,逐步建立起權威性的有機農產品供求信息網絡,一方面對當地主導和優勢農產品的市場前景提供預測分析;另一方面及時提供相關國家和地區的技術標準和質量要求,開展咨詢活動和跟蹤服務。
有跡象表明,目前我國中高收入群體和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城市居民,對有機農產品的支付意愿比較高。2005年底,中國農業大學何慧麗副教授將河南蘭考南馬莊合作社生產的200噸無公害大米運到北京,很快即被80多個單位和個人認購,并在京舉辦了 “價格聽證會”。部分城市的相關調查也表明,符合相應質量要求的有機農產品,即使價格比普通農產品高出5%-20%,市場需求仍很旺盛。問題的關鍵是要建立一條有機農產品購銷快捷通道。
首先,打造吉林省有機農產品知名品牌。有機農產品的優質是優價的保證,而品牌則是優質的代名詞。目前我國知名的有機品牌不多,這對吉林省來說是個機遇。吉林省應該在有機農業發展進程中著力打造優勢名牌產品,并以此為突破口將吉林省有機農產品推向全國。對此,主要有三種模式:一種是普通有機食品→名牌有機食品;另一種是名優食品→名牌有機食品;最后一種模式難度最大,就是普通食品→名牌有機食品。在實踐中,吉林省可對相關企業的產品成長階段、市場認可度等進行評估,根據其培養價值確定政策扶持力度。
其次,加快有機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完善有機農產品流通管理,加強流通體系建設,以緩解農業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為此,一要培育區域性有機農產品批發市場。根據具體條件和實際需要,這一市場可建在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附近,促進產銷銜接。在經濟較發達的長春、吉林兩市,也可以根據有機食品數量和種類建立集散地。二是組織零售網絡。今后,吉林省一方面要繼續運用連鎖點、專賣店、超市等組織形式,提高效率、確保質量、防范假冒偽劣商品;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大力發展物流配送中心,優化有機食品供應鏈。要扶持一批跨地區、跨部門、跨所有制的大型連鎖經營公司,建立和完善供應鏈管理信息系統,面向全國發展網絡,建立具有低溫冷藏、冷鏈運輸等符合食品衛生要求的現代化生鮮食品配送中心,開展有機食品配送業務。
[1]隋新.有機農業現狀和發展概況[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05,(01).
[2]IFOAM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s)and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s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Conference Conclusions,IFOAM Conference on organic guarantee systems-international harmonization and equivalence on organic agriculture,17-19 February 2002,Nuremberg,Germany,11-18.
[3]曹志平,喬玉輝.有機農業[M].化學工業出版社,2012.
[4]呂政.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科技支撐戰略研究[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8.
[5]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綠色發展與創新[M].科學出版社,2010.
[6]楊朝飛,里杰蘭德.中國綠色經濟發展機制和政策創新研究(上冊)[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2.
[7][10]崔元鋒等.綠色農業經濟發展論[M].人民出版社,2010.
[8]孫耀武,楊智.論綠色農業產業化的主體[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1,(05).
[9]梅洪常等.綠色食品產業化研究[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牟春野)
Institutional Barrier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Improvement to Development of Organic Agriculture in Jilin Province
Zhang Hongmei
The vicious incident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recent years the public concern on food safety continues to heat up,the demand for organic food is growing strong.Jilin Province is a major agricultural province is also economically underdeveloped provinces,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c agriculture in Jilin Economic pivotal.Currently, there are important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problem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c agriculture in Jilin Province.Only to improve the policy support system,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government regulators,institutional, industrial management system, as well as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 system as soon as possible,in order to make a part of the successful transformation of conventional agriculture,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rganic agriculture,to ensure that the quality and produc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creased simultaneously achieve Jilin Province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organic farming;organic food;institutional barriers
F303
A
1007-8207(2012)10-0034-06
2012-09-18
張洪梅 (1974—),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經濟學博士,東北師范大學應用經濟學博士后流動站研究人員,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學、政治經濟學。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廳社會科學研究 “十一五”規劃重點項目 “吉林省加快有機農業發展體制創新對策研究——基于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09051;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吉林省生態農業發展體制創新對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09B085;吉林省教育廳社會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項目 “吉林省加快綠色農業發展對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