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江,謝 芳,陳清波,石 芳
(玉林市衛生學校,廣西 玉林 537000)
2012年2月27日,衛生部農村衛生管理司司長楊青在衛生部新聞發布會上指出:2011年,全國參加新農合人數為8.32億人,參合率超過97%,全年受益13.15億人次。2012年參加新農合的農民住院,鄉級衛生院的起付線為100元,報銷比例為90%。國家政策對鄉鎮醫療機構的傾斜,使得鄉鎮醫療機構業務量增多,人員配備嚴重不足。與此同時,各級各類醫學院校辦學條件不斷改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各層次護理專業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城市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有的三級甲等醫院明確表示不聘用中職護生,而鄉鎮醫療機構又缺乏訓練有素的護理人員。在我校每年舉行的招聘會上,市、縣級醫療機構招聘席前人滿為患,而鄉鎮醫療機構招聘席前則門可羅雀。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對我校2010級、2011級護生進行調查分析,了解中職護生就業真實意向和影響因素,以便對中職護生進行有效的就業指導,提高中職護生就業率,解決鄉鎮醫療機構用人困難的問題。
我校2010級、2011級護理專業學生。其中2010級護生240人,2011級護生216人。城市戶籍護生25人,鄉鎮戶籍護生70人,農村戶籍護生361人。16~17歲的護生323人,18~19歲的護生104人,19歲以上的護生29人。
1.2.1 問卷調查法 采用無記名問卷調查法,調查員分別向兩個年級各3個班級發放問卷,統一解釋,受試者當場填寫,當場收回。問卷內容包括:(1)基本情況:年齡、性別、戶籍等;(2)對護理專業和職業的認知;(3)對新農合和鄉鎮醫療機構的了解;(4)擇業觀及鄉鎮醫療機構就業意向。4方面共26個題目,其中最后兩題為開放性問題。本調查共發放問卷492份,回收457份,其中有效問卷456份,有效回收率92.7%。
1.2.2 訪談法 對接受問卷調查的部分護生進行訪談,了解護生到鄉鎮醫療機構就業的真實意向。

表1 護生對護理專業和職業的認知程度[n(%)]
表1顯示,我校相當一部分護生不喜歡護理專業和護理工作,而不同年級的護生對護理專業的喜歡程度存在明顯差異,2011級喜歡護理專業的護生占67.6%,而2010級喜歡護理專業的護生只有41.3%。護生不喜歡護理專業,更不用說到條件尚不完善的鄉鎮醫療機構工作。護生在進入專業課學習后,對護理工作任務更加了解,這也使他們產生了畏懼心理,覺得護理工作是伺候人的工作,又臟又累,責任大、待遇低,但護理工作相對高的就業率,又使相當數量的護生猶豫不定,相信通過引導可使他們畢業后從事護理工作。

表2 不同戶籍護生到鄉鎮醫療機構就業意向調查[n(%)]
20.4 %的護生表示非常愿意到鄉鎮醫療機構工作,68.6%的護生表示可以考慮到鄉鎮醫療機構工作。不同戶籍的護生到鄉鎮醫療機構就業意向有差異,農村戶籍護生愿意到鄉鎮醫療機構就業的占22.2%,比市、縣戶籍護生(12.0%)高出10.2%。

表3 護生對新農合及鄉鎮醫療機構的了解程度[n(%)]
表3顯示,護生對新農合和鄉鎮醫療機構的了解很少,對鄉鎮醫療機構工資待遇非常了解的護生僅占3.1%。超過68%的護生對鄉鎮醫療機構護理工作的了解更多地局限于如工作內容、服務對象、工作方式等方面,而對在鄉鎮醫療機構工作的工資來源、職稱晉升優惠政策等信息卻知之甚少。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在于護生對鄉鎮醫療機構多屬被動性了解,對鄉鎮醫療機構就業信息較少關注、了解的途徑單一,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護生到鄉鎮醫療機構就業的意向。

表4 影響護生到鄉鎮醫療機構就業的主要因素[n(%)]
表4顯示,個人發展空間已成為護生就業關注的第一要素,這凸現“90后”護生更重視自我發展,較少關注社會需求的擇業心理[1]。護生在選擇就業單位時,首先考慮的是工作的穩定性,在最后一道開放性問題“你認為怎樣的條件才能吸引您到鄉鎮醫療機構工作?”75.9%護生選擇“當鄉鎮醫療機構有一定規模時”,68.0%的護生選擇“鄉鎮醫療機構的水平與城市一樣時”,“在鄉鎮衛生機構工作的工資比在城市工作的工資高時”,以及“鄉鎮的生活條件跟城市一樣時”。父母對護生擇業意向的影響較大,這是因為參加調查的護生均為女生,且年齡大多小于20周歲,缺乏社會經驗及閱歷,對豐富的就業信息資源不會利用[1],擇業時主要依賴父母等。所以,父母的就業觀念直接影響護生到鄉鎮醫療機構就業的意向。
3.1.1 對護生進行愛崗敬業教育 學校必須加強對護生的專業思想教育,并將其貫穿于護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對新入學的護生通過專題講座、錄像,宣傳優秀醫護人員的事跡,使學生感受護理工作的重要性。結合每年的“5·12”護士節活動,舉行護理操作技能競賽、授帽儀式及文藝表演,提升護生對從事護理工作的自豪感。在學科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中,教師要隨時隨地對護生進行愛崗敬業的教育,使護生通過在校學習對護理專業更了解、更熱愛,從而堅定從事護理工作的決心。
3.1.2 進行有效的職業價值觀教育 在校期間,學校應通過專題講座和各種學習討論活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職業價值觀教育,摒棄過分注重個人奮斗、強調自我價值實現、追求高薪待遇等思想,從我國國情和就業實際出發,把個人追求和社會需求結合起來,使護生樹立自我價值的實現和奉獻社會相統一的現代職業價值觀[2],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能發揮能力的鄉鎮醫療機構去。
3.2.1 加大對新農合和鄉鎮醫療機構的宣傳力度 針對護生對鄉鎮醫療機構就業信息的關注不夠主動的現狀,我們應通過各種途徑使護生主動獲取鄉鎮醫療機構就業信息,轉變就業觀念,使其樂于到鄉鎮醫療機構就業。我校經常組織班主任和相關教師到本地及附近地區的鄉鎮醫療機構參觀,了解新農合現狀和鄉鎮醫療機構的工作條件、生活條件、福利待遇、對護理人員的需求等,并及時向護生宣傳介紹,使其了解鄉鎮醫療機構這個就業市場。鼓勵學生利用節假日到鄉鎮醫療機構進行社會調查,回校后舉辦專題班會,讓護生講述切身感受,激發護生的責任感。
3.2.2 加強就業指導,轉變護生的就業觀念 中職護生年齡小,對自己的職業生涯缺少規劃;社會閱歷少,受傳統觀念和家長影響較大,對自己的就業沒有明確的目標,期望值過高。因此,學校應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幫助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更好的規劃,主動地、有目的地培養自己的職業興趣,為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努力學習。加強就業指導工作,強化對在校生的心理教育和輔導,注意調適護生的就業心理,引導護生理性就業,幫助護生適時調整就業觀和期望值,使之與社會需求協調同步,降低就業層次。鼓勵學生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就業思想[3]。
3.3.1 強化培訓,提高護生的職業能力 圍繞教育培養目標,積極開展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優化課程結構,基礎理論以“必需、夠用”為度,專業課注重實用性,教學具有針對性,加強對護生執業資格考試的輔導,為護生及時獲得執業資格證書提供幫助;強化實踐操作能力,夯實護理基本操作,培養實用型人才,使護生具有從事護理工作的資格和能力;隨著社會發展、護理模式的轉變,在重視專業知識和能力教育的同時,學校還應重視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開設人際溝通、心理學、營養學等課程,使護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溝通能力,及時自我調節,并對患者進行相應的指導。
3.3.2 建立鄉鎮護理實訓基地,實現學校到就業單位的平穩過渡 學校應改變現有的一站式實習模式,采用分段的實習方法[3],在鄉鎮醫療機構建立實訓基地,讓護生在二級以上醫院和鄉鎮醫療機構輪轉實習。在專業分科嚴格的綜合醫院實習,護生可以了解到各專科所需的護理知識和技能;在鄉鎮醫療機構實習,護生可以掌握全面的護理知識,同時使護生對鄉鎮醫療機構有更多的了解,為護生順利到鄉鎮醫療機構就業提供平臺。
[1]張笛.對南京市醫學院校護生社區護理就業意向的調查研究[J].護理研究,2008,22(11A):2848-2849.
[2]蔡惠州.醫學院校畢業生到農村就業的意向及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09,26(1):16-18.
[3]戚林.中職醫學檢驗專業畢業生擇業意向與就業狀況調查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0(11):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