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學平,張 偉
(1.鎮江衛生學校,江蘇 鎮江 212004;2.江蘇大學臨床醫學院,江蘇 鎮江 212001)
20世紀90年代初,整體護理引入我國,并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起來,然而整體護理卻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1]。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和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改善,人們對醫療服務質量的要求提高,整體護理的理念在臨床護理中逐漸得到加強。尤其是護理操作過程中的人文溝通能力、評估病人能力、實施個體化護理措施的能力等得到了明顯加強。護理教學最終是為臨床服務的,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對護理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已成為護理教學中刻不容緩的研究課題。許多學者專家對此都進行了探索,其中標準化病人的應用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學者的認可[2]。我校自2010年起,參考國外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簡稱SP)在醫學教學中的應用,結合學校的經濟情況,將5名實驗教師培訓為簡易標準化病人(Simple Standardized Patient,簡稱 SSP),并將其運用在實習前開設的綜合護理訓練課程中,旨在提高護生整體護理的能力。
選擇5名實驗教師作為SSP培訓對象,以內、外、婦、兒、健康評估和護基教師共同編寫的單科病例集及綜合病例集為資料,由相關教師與臨床資深護理人員對其進行培訓和考核。將2007屆護理專業學生90名,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一個班(各45名),于實習前一個月實行實習前護理訓練。
對照組學生常規在實習前進行一個月的操作技能訓練和課堂病例分析。病例分析內容主要為內、外、婦、兒科疾病。實驗組學生每天進行SSP綜合護理訓練,訓練課時數與對照組的課堂病例分析課時相同,訓練內容來自病例集。其余時間與對照組學生一樣進行常規的操作技能練習。
SSP綜合護理訓練由教師、主管護師(臨床)和SSP共同完成。學生與SSP所扮演的病人進行交流,完成資料的收集(包括護理體檢);作出護理診斷,判斷病人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并實施護理措施;根據病人病情給予健康宣教等內容。
兩組學生在訓練前后接受內容相同的理論與實踐考核。其中訓練前實踐考核為常規護理操作考核,訓練后的實踐考核為SSP狀態下應用護理程序對病人實行整體護理。訓練后實踐考核評分的權重包括護理評估20分(病史采集15分,體檢5分)、護理診斷和計劃各10分(筆試)、護理措施20分(措施全面正確15分,優次有序5分);操作能力40分(態度禮儀5分,有效溝通5分,健康宣教5分、具體操作25分)。
兩組學生在訓練前理論與實踐考核結果顯示無差異,訓練后實驗組學生理論與實踐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訓練前后考核結果(,分)
表1 兩組學生訓練前后考核結果(,分)
組別 理論考核 實踐考核訓練前 訓練后 訓練前 訓練后對照組(n=45)實驗組(n=45)t值P 68.43±13.6768.97±11.390.20358>0.0571.59±10.4876.66±11.732.2064<0.0560.88±7.3161.13±4.190.19904>0.0565.75±10.3772.87±10.343.2615<0.05
兩組學生在單選、多選、簡答題得分上無差異,但在病例分析題和總分上,實驗組得分高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學生訓練后理論考核結果(,分)
表2 兩組學生訓練后理論考核結果(,分)
組別 單選題(40分)多選題(10分)簡答題(20分)病例題(30分) 總分對照組實驗組t值P 31.50±2.4030.82±4.700.86437>0.056.31±3.306.57±4.120.33634>0.0515.15±4.1815.78±6.290.55959>0.0519.05±5.1424.83±3.194.8015<0.0571.59±10.4876.66±11.732.2064<0.05
在評估、護理措施及操作方面,實驗組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護理診斷及計劃(書面)兩組無顯著差異(見表3)。
表3 兩組學生訓練后實踐考核結果(,分)
表3 兩組學生訓練后實踐考核結果(,分)
組別 評估(20分) 診斷計劃(20分) 措施(20分) 操作(40分)對照組實驗組t值P 10.25±4.4012.02±4.011.9944<0.0511.31±4.3911.92±3.170.75569>0.0511.19±7.2714.18±6.292.0864<0.0533.11±5.1435.17±4.332.0561<0.05
整體護理的目標是根據人的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提供對人的最佳護理。傳統病例分析課上,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病例分析病人需要解決的問題,根據病例中簡單的描述判斷病人的心理狀態,有針對性地對現有疾病進行評估、診斷計劃和提供護理措施。而現實中的病人往往是復雜綜合的個體,同樣的疾病會導致不同癥狀和心理狀態,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個體差異。SSP訓練中除了單科疾病,還將各??浦R進行融合,設置了綜合復雜病例。SSP在與學生交流時,能從表情、動作、語言中透露病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學生通過與病人(SSP)的語言和非語言交流,不僅提高其與病人的溝通能力,也提高了綜合分析和判斷病人需要的能力。護理體檢是護理專業學生的一個薄弱環節。綜合護理訓練中SSP根據疾病所演示的癥狀、體征是普通模擬人所不能完成的,這也是SSP教學的優勢之一。通過對SSP的體格檢查訓練,不僅使學生掌握體檢的方法,也加深學生對某疾病特征性表現的記憶,有利于學生對疾病理論知識的掌握。表2中實驗組學生在要求靈活性和綜合性思維的病例分析題中,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通過對表3中評估結果的進一步細化分析發現,實驗組學生在護理評估的全面性和準確性上,尤其是心理評估、體格檢查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
在訓練后實踐考核中,兩組學生在書寫護理診斷和計劃中得分無差異,顯示兩組學生對于教科書上的具體疾病護理知識掌握水平基本一致。
提出護理診斷和護理計劃的目的是要實施護理措施。護士面對一系列的護理診斷,應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合理安排護理措施。如對一個剛結束手術回病室的病人,護士必須在短時間內完成病人的搬運、體位的安置、氧氣吸入、引流管安置、生命體征監測、切口觀察等護理程序。在考核中,對照組學生由于在操作訓練時都是獨自練習單個操作,面對這樣的情景,很多學生只是在背書似的說要監測生命體征、要平臥位等。當教師要求需用行動完成任務時,學生完全沒有章法,想到哪點做哪點,幾乎全都手忙腳亂。由于沒有經歷真實的臨床情境,對照組學生的理論知識不能很好地應用在實踐中。而在SSP綜合護理訓練中,教學過程完全模仿臨床實際情境。因此,經過多次SSP綜合護理訓練的實驗組學生則能根據優次順序,忙而不亂地完成一系列護理措施。護理措施評分中包括了措施的全面性和優次順序。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的護理措施實施能力強于對照組。
本研究中實踐考核的操作部分,不僅考核一項疾病所需的護理操作(如病例為呼吸系統疾病,操作考核可能為氧氣吸入法或吸痰),而且操作過程中包含了態度、禮儀、溝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等人文素質的考察。對操作考核細化分析后發現,兩組學生在具體的護理操作考核和態度禮儀上得分無差異,但在溝通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上,實驗組得分高于對照組。這也與劉珍蓮[3]的研究中SP教學方式可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觀察及應變等多項能力的結果吻合。在綜合護理訓練中,SSP會隨機提出各種與所演示的疾病、治療、護理等有關的問題,也會設置一些可能與該疾病無關的問題以鍛煉護生的應變能力和溝通技巧。而傳統的護理技能訓練是對著模具進行的,學生在訓練時未能融入真實情境中,缺乏與病人溝通的訓練。因此,對照組學生只是按自己設計的程序對病人進行操作前評估,不考慮病人的反應和要求,也缺乏隨機應變的能力。如有一學生在做氧氣吸入時,準備的用物是鼻導管,但突然SSP對她說“我以前用過這個,很難受,我不吸”,該學生推著護理車,望著教師不知所措。而同樣的問題,實驗組的學生則先是向SSP講解了吸氧對其疾病的意義,在SSP同意吸氧后,又將鼻導管換成面罩完成了吸氧操作。此外,SSP在學生進行健康指導時與學生采取問答式對話,既詢問主要疾病的問題,也詢問次要疾病的相關護理知識。如對糖尿病合并腎結石的病人,SSP既詢問有關如何防治結石的問題,也咨詢如何有效控制血糖的知識。這就促使學生必須并將各科知識相融合,以有效應對病人的提問。
[1]許玉華,張霞.整體護理實施過程中存在的誤區及對策[J].山東醫藥,2004,44(2):66-67.
[2]Stillman PL,Swanson D,Regan MB,et al.Assessment of clinical skills of residents utilizing standardized Patients.A follow-up study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application[J].Ann Intern Med,1991,114(5):393-401.
[3]劉珍蓮,尹雅娟,銀松梅,等.在護理技能操作教學中運用標準化病人的探討[J].護理研究,2008,22(5):120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