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平 丁明霞 趙樹武
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早期,快速開通梗死相關動脈(IRA)可緩解癥狀,挽救瀕死心肌,改善心功能,提高生存率。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治療已成為STEMI首選治療方法。STEMI在發病12 h內IRA中存在較大血栓負荷,直接行PCI術中易出現無復流現象,并導致嚴重的心肌缺血,對預后產生極大影響[1]。本文研究冠脈內注射替羅非班對STEMI患者急診PCI術中無復流的治療效果。
1.1 研究對象 收集2004年5月—2011年1月我院心內科收住的STEMI行急診PCI術且術中出現無復流現象的患者82例。STEMI診斷標準參考文獻[2]。由2名有經驗的介入醫師共同判斷術后有無復流現象,在排除影響血流的血栓、栓塞、夾層瘤、心外膜血管痙攣等情況,以球囊擴張和(或)支架植入后病變遠端心肌梗死溶栓試驗(TIMI)血流≤2級為慢血流或無復流現象。
1.2 給藥方法 PCI術前常規口服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600 mg。術中使用肝素1 000 U·kg-1。以標準方法行冠脈造影和PCI。術中出現無復流現象,對照組(34例)于冠脈內注射維拉帕米200 μg,15 min內注射完畢。替羅非班組(48例)于冠脈內注入替羅非班10 μg·kg-1,5 min內注射完畢,繼以0.15 μg·kg-1·min-1靜脈維持38 h。
1.3 觀察指標 記錄2組冠脈內給藥20 min后IRA的TIMI血流分級、TIMI心肌灌注分級(TMPG)并計算校正的TIMI幀數(CTFC)。
1.3.1 TIMI血流分級 0級:不存在任何超過閉塞處前向血流;1級:存在微弱的超過閉塞處前向血流,但不能完全充盈遠端血管床;2級:延遲或緩慢前向血流,能完全充盈遠端血管床;3級:正常前向血流,完全充盈遠端血管床,3級為顯效。
1.3.2 TMPG心肌灌注分級 診斷依據文獻[3]分級方法進行評級。0級:心肌無明顯組織灌注,IRA區域無毛玻璃樣改變或心肌顯影,提示組織水平灌注低下。1級:造影劑緩慢灌注心肌,但不能從微血管排空,毛玻璃樣改變或IRA區域心肌顯影不能從微血管清除,心肌顯影在開始下一個序列造影(間隔30 s)時仍然存在。2級:造影劑進出微血管均延遲。IRA區域毛玻璃樣改變或心肌顯影在排空末期持續存在。3級:造影劑正常進出微血管。毛玻璃樣改變或IRA區域心肌顯影清除正常,于排空末期消失或輕微(中度)持續,其表現類似于未受累血管。若排空期間密度較低,盡管密度減弱輕微也歸為3級,3級為顯效。
1.3.3 CTFC測定方法 CTFC是記錄第一幀和最末幀之間的幀數,造影劑完全進入血管的第一幀定義為首幀,造影劑開始進入靶血管末端分支(界標)的第一幀為末幀。前降支的平均幀數比左回旋支、右冠狀動脈更長,將左前降支的幀數除以1.7,即為CTFC。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2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2組間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TIMI血流、TMPG心肌灌注分級比較 替羅非班組TIMI血流和TMPG心肌灌注的顯效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2組給藥前后CTFC比較 給藥前2組CTFC幀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給藥后20 min替羅非班組CTFC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急性心肌梗死急診PCI術中無復流的發生率明顯高于擇期PCI,無復流現象是一個復雜和多因素的病理生理過程,其確切機制尚未清楚,目前認為與多因素導致的微血管功能障礙有關。無復流現象通常產生即刻不良心臟事件(包括心肌梗死或死亡),同時無復流時有側支循環功能障礙,其不良后果較急性冠狀動脈閉塞更加嚴重。無復流不能實現心肌組織的有效再灌注,已成為PCI近期預后和遠期心源性猝死及心臟事件的獨立預測因素[4]。術中如何有效地預防、處理無復流現象,已經越來越多地受到介入醫師的關注。目前通常采用冠脈內注射血管擴張劑進行治療,如維拉帕米、地爾硫卓艸、腺苷、硝普鈉、罌粟堿等。隨著對無復流現象發病機制的深入研究及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體拮抗劑在無復流現象中的應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體拮抗劑在治療無復流現象的作用方面越來越受到重視。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體的激活是血小板聚集的最后途徑,而Ⅱb/Ⅲa受體阻滯劑通過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減少PCI過程中微血栓脫落和微栓塞的發生,從而提高心肌細胞再灌注水平,縮小心肌無復流區域[3]。還有研究證實,替羅非班可能通過保護內皮細胞而起到了減少無再流的作用。

Table 1 Comparison of TIMI flow grade and myocardial perfusion grade between two groups表1 2組TIMI血流、TMPG心肌灌注分級比較
Table 2 Comparison of 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20 min after administration between two groups表2 給藥后20 min行冠脈造影CTFC幀數比較 (±s)

Table 2 Comparison of 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20 min after administration between two groups表2 給藥后20 min行冠脈造影CTFC幀數比較 (±s)
組別替羅非班組對照組t n 48 34給藥前82.4±12.3 81.7±11.2 0.37給藥后27.8±7.4 41.5±6.4 2.52*
本研究表明,冠脈內注射替羅非班可以明顯改善STEMI急診PCI術中無復流現象,使IRA獲得更好的冠狀動脈血流和心肌組織灌注,真正意義上挽救心肌,改善患者預后。
[1]Brosh D,Assali AR,Mager A,et al.Effect of no-reflow dur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on six-month mortality[J].Am J Cardiol,2007,99(4):442-445.
[2]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12):710-725.
[3]Gibson CM,Cannon CP,Murphy SA,et al.Relationship of 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 grade to mortality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thrombolytic drugs[J].Circulation,2000,101(2):125-130.
[4]陳躍峰,楊躍進.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的無再流現象[J].心血管病學進展,2005,2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