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衛琴 李碧青 聶志紅 高 鶴 余以本
(浙江省桐鄉市中醫院,浙江 桐鄉 314500)
近年來中風病發病率日漸增高,缺血性中風占大多數,中風發病與多種危險因素有關。體質是人體在生命過程中,由遺傳和獲得性因素決定的表現在形態結構和心理活動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固有特征[1]。中醫體質與某些疾病有一定關系,近年研究頗多,我院觀察了173例中風先兆的患者,結合中醫體質分型,總結歸納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9年3月-2011年5月我院就診的中風先兆患者共173例。其中男性90例,占52.02%,女性83例,占 47.98%,年齡 34~81 歲,平均年齡(50.15±11.25)歲。
1.2 病例選擇 根據1993年11月中國中醫藥內科學會腦病專業委員會第6次學術會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診協作組第2次會議通過的“中風病先兆癥診斷與療效標準”[2]。主癥:陣發性眩暈,發作性偏身麻木,短暫性言語謇澀,一過性偏身癱軟,昏厥發作,瞬時性視岐昏瞀。次癥:頭脹痛,手指麻,健忘,筋惕肉,神情呆滯,倦怠嗜臥,步履不正。理化檢查:血糖、尿糖、血脂、血液流變學及血壓等。中年以上患者,主癥≥兩項,結合次癥及理化檢查就可以明確診斷。中醫體質辨識采用中華中醫藥分會2009年4月實施的《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3],該表由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特稟質9個亞量表構成。納入按照上述標準符合中風先兆診斷的患者,排除目前有嚴重疾病正在發作期的患者,并調查合作,資料完整準確。
1.3 研究方法 應用《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進行問卷調查,所有研究對象均回答《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表》中的全部問題,9種體質共67個問題,由調查人員根據回答各個條目按5級評分,計算原始分和轉化分,原始分=各個條目的分數相加。轉化分數=[(原始分-條目數)/(條目數×4)]×10。根據分數結果得出每人的體質類型,亞量表分數越高,該體質類型傾向越明顯。
中風先兆人群中醫體質分布見表1,前4種主要體質為痰濕質、氣虛質、血瘀質、陰虛質。
本研究173例中風先兆患者痰濕質、氣虛質、血瘀質、陰虛質多見,其中痰濕質占28.32%,氣虛質占21.39%,提示痰濕質、氣虛質是中風好發體質,這為防治中風提供了依據。中醫體質學認為:中醫體質與疾病具有相關性。對某種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傳變轉歸中的某種傾向性[4],決定了疾病的發生。急性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病,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致死率的特點,嚴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祖國醫學認為“未病先防”,“治未病”在中醫理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通過減少中風病的發生,才能減少中風的死亡率和致殘率。中風先兆的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是減少急性腦卒中發病率的關鍵。中醫學早在《內經》就有中風先兆的描述,稱其為“微風”,《素問·調經論》有“形有余則腹脹,涇溲不利,不足則四肢不用,血氣未并,五藏安定,肌肉蠕動,命曰微風”的論述。明·吳球《諸證辨疑》說“中風者,人本氣血兩虛,或有形盛氣衰,或指節不時麻木,或手足間酸痛,或頭眩眼吊,或虛跳,痹于半身,或周身如有蟲行,此中風之兆也”。研究發現,腦血管病是一組多基因組學相關的遺傳疾病,參與相關疾病遺傳基因的差異,必然導致相關體質的差別,而這種差別是與生俱來的,在某種特定誘因下發病,形成中醫證候[5]。筆者在實踐中發現中風先兆的患者臨床表現多有經常感乏力,動則頭暈等氣虛的癥狀,多數偏于肥胖,喜嗜食肥甘厚味,屬本虛標實,氣虛、陰虛為本,痰濕、血瘀為標,與中醫體質分類基本相同。作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體質既與先天稟賦有關,又隨自身的發育過程而變化,并且體質與疾病相互影響[6]。我們在臨床中可以根據中醫體質的類型,給予疾病相應的干預治療,如痰濕質中風先兆我們可以采用二陳湯預防,血瘀質給予血府逐瘀湯治療,四君子湯預防氣虛質中風先兆,結合體質特點通過中醫藥干預,改善明顯的體質偏頗狀態,進而減少中風的發病,對于中風預防具有積極意義。

表1 中風先兆中醫體質類型分布
[1]王河寶,曹征.中醫體質學說在高血壓一級預防中的理論探討[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10,22(5):18.
[2]中國醫藥學會內科學會腦病專業委員會第6次學術會議.中風病先兆證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J].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93,16(6):66-67.
[3]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3-4.
[4]王琦.中醫體質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
[5]賈妮,文穎娟.從中醫體質學說試論中風病的預防[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0,16(11):1059.
[6]張海梅,張云云,郭德瑩.不同體質類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臨床特點的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2010,37(8):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