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北源 李建華 朱首倫 楊麗明 秦 有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廣東 廣州 510120)
筆者以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為指導,術后早期給予腹針治療,觀察闌尾切除術后早期應用腹針療法對患者快速康復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我院住院接受急診闌尾切除術的患者25例為腹針治療組。以2009年5月至2010年8月我院住院接受急診闌尾切除術的患者40例為既往對照組。兩組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急診施行傳統闌尾切除術。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1.2 病例選擇 (1)腹針治療組納入標準:年齡小于70周歲及大于12周歲;無其他系統嚴重疾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并發彌漫性腹膜炎者;妊娠者;麻醉方式為非硬膜外麻醉,或手術方式為非急診非傳統闌尾切除術。退出研究標準:術后出現下列嚴重并發癥者:闌尾殘端瘺、腹腔內出血、腸梗阻;拒絕腹針治療者。(2)既往對照組納入標準:年齡小于70周歲及大于12周歲;無其他系統嚴重疾病。排除標準: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并發彌漫性腹膜炎者;妊娠者;麻醉方式為非硬膜外麻醉,或手術方式為非急診非傳統闌尾切除術;住院期間接受過針灸治療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完善常規急診術前檢查及準備,急診在硬外麻下行傳統闌尾切除術。術后常規予以禁食,抗生素治療及補液支持治療;術后根據辨證給予中藥湯劑口服治療;待患者恢復肛門排氣后予以進食全流質飲食。腹針治療組加用腹針,選穴:主穴(君臣)選擇中脘、下脘、氣海、關元;輔穴(佐使):大橫(雙側)、天樞(雙側);操作過程:患者取仰臥位,常規皮膚消毒,根據腹壁脂肪及體型胖瘦,分別選用0.22 mm×40~50 mm的毫針,按照君、臣、佐、使順序進針,君、臣穴深刺,佐、使穴中刺,均采用弱刺激。治療方法:術后每12小時治療1次,每次持續20 min,連續治療4次。
1.4 出院標準 (1)患者術后恢復肛門排便;(2)患者術后能順利進食半流質飲食;(3)患者已能停止靜脈液體治療。同時滿足上述3項標準,且患者知情同意,予以辦理常規出院。兩組患者均遵此標準。
1.5 觀察項目 記錄患者住院總天數及住院總費用。術后并發癥:包括闌尾殘端瘺,切口感染(Ⅲ期愈合),術后粘連性腸梗阻(腹平片證實,需留置胃管行胃腸減壓治療。術后再次入院率及再次手術率。隨訪1個月,在此期間,患者如因闌尾切除術后相關原因,非計劃性再次入院,或接受非計劃性再次手術治療,則分組記錄并進行統計。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0.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分別采用Yates校正法、四格表非校正法以及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住院總天數及住院總費用比較 見表2。兩組在住院總天數和住院總費用兩方面均有明顯差異(P<0.05),腹針治療組在縮短住院總天數和減少住院總費用兩方面效果均顯著優于既往對照組。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比較 見表3。兩組比較,在術后闌尾殘端瘺、切口感染及術后腸梗阻方面均無明顯差異(P>0.05)。說明術后早期接受腹針治療的患者和既往對照治療的患者有著同樣的臨床安全性。
表2 兩組住院總天數及住院總費用比較()

表2 兩組住院總天數及住院總費用比較()
與既往對照組比較,△P<0.05。下同。
組 別 n 住院總天數(d) 住院總費用(元)腹針治療組 25 3.52±1.33△ 3654.24±753.34△既往對照組 40 4.75±1.41 4468.18±950.21

表3 兩組術后并發癥比較(次)
2.3 兩組非計劃性再次入院及非計劃性再次手術情況比較 見表4。兩組患者在非計劃性再次入院率及非計劃性再次手術率方面相近(P>0.05)。證明腹針治療組和既往對照組有著相同的臨床安全性。

表4 兩組非計劃性再次入院及非計劃性再次手術情況比較(n)
快速康復外科最早由丹麥HenrikKehlet醫生提出,是指采用一系列有循證醫學證據的圍手術期處理的優化措施,減少手術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創傷應激,以達到患者快速康復的目的。其主要理念是利用現有手段,對圍手術期各種常規治療措施加以改良、優化和組合,以減少外科應激,維持患者內環境穩定,加快術后康復,縮短住院時間。而術后胃腸功能紊亂,是阻礙腹部外科術后快速康復的主要因素。因此筆者以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為指導,針對急性闌尾炎這個普外科最常見疾病,采用早期腹針治療及中藥內服治療,促進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從而達到令患者快速康復的目的。
中醫學認為胃腸屬六腑,《素問·五臟別論》云“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以通降為順,積滯上逆為病。腹部術后,中焦氣滯、瘀血內阻、腑氣不通,脾胃升降失司,其病位在脾胃,與中焦氣機密切相關,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我們運用薄氏腹針療法促進闌尾切除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在治療上采用“引氣歸元”和“調脾氣”兩大部分。“引氣歸元”穴位組合包括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具有補益脾腎的功效。“調脾氣”由左右大橫穴和左右天樞穴組成。兩穴合用,能突出調理脾胃的功能,使脾胃得健、氣血得充、痰濕得化。“引氣歸元”和“調脾氣”結合起來,針對了術后胃腸功能紊亂的基本病機,既能補益先天,又能調理后天,起到補益脾腎、運化水濕、化生氣血,促進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作用。王慧敏等[1]總結近年來有關針灸治療胃腸功能紊亂的研究成果后指出:針灸治療術后胃腸功能紊亂有著以下優勢:(1)針灸為非消化道途徑治療且副作用少;(2)針灸有效防止術后惡心嘔吐;(3)針灸減輕術后疼痛及機體應激反應。在本次研究中,我們在術后早期(術后12 h)使用腹針療法,也獲得了相同的體會。這是因為腹針療法是一種無痛(微痛)的非藥物療法。根據腹針理論,腹壁淺層有一個影響全身的先天經絡系統,在腹壁的淺層輕微刺激相關穴位,就可以迅速產生止痛和調節應激反應的作用。腹針療法避免了傳統體針療法的酸、麻、脹、痛感,是一種無痛、安全的新針灸方法[2]。
在本次研究中,我們在術后早期采用腹針治療,貫穿于整個術后康復過程,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腹針治療組患者在確保臨床醫療安全的前提下,與既往對照組患者相比,能更快的康復出院,減少了住院總天數和住院總費用,這也符合當前快速康復外科的理念。腹針療法應用于腹部外科術后的快速康復治療,這一思路在普外科臨床工作中大有可為,值得進一步觀察研究。
[1]王慧敏,樊志敏.針灸促進快速康復外科腹部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探討[J].中國中醫急癥,2010,19(12):2108-2109.
[2]陳紅,劉元.在腹針療法的培訓中如何把握腹針的優勢特點[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0,31(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