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子英 仇佩慶 陳建莉
(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嘉興中醫院,浙江 嘉興 314001)
燒傷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創面常有耐藥菌株等,常常致殘余創面遷延不愈。植皮創面因為上皮間隙過大、皮片失活、感染等原因亦容易出現殘余創面,成為燒傷患者治療及護理的難點。筆者應用自制中藥湯劑予創面局部浸浴治療,取得了顯著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嘉興中醫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7月創面大部分愈合、殘留深Ⅱ~Ⅲ度創面0.5%~5%的燒傷患者133例,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65例,男性40例,女性25例;年齡5~76歲,平均32.25歲;化學傷9例,火焰燒傷17例,熱液燙傷34例,電灼傷5例。對照組68例。男性42例,女性26例;年齡7~81歲,平均29.75歲;化學傷8例,火焰燒傷19例,熱液燙傷37例,電灼傷4例。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常規抗感染、創面清創,根據創面滲出情況每日或者隔日換藥,直至創面愈合,經久難愈者予手術治療。觀察組處理同對照組,待創面大部分愈合,殘余創面在5%以下時予以中藥浸浴治療。中藥浸浴液配制:取大黃15 g,黃芩10 g,黃柏 10 g,焦梔子 15 g,生地榆 10 g,七葉一枝花 30 g;如創面瘙癢明顯加地膚子15 g,白癬皮15 g,蟬蛻10 g,爐甘石15 g,連翹20 g,煅白礬6 g。上藥由本院中藥房煎煮后塑封袋包裝,每袋200 mL。浸浴方法:根據創面部位選擇足浴桶、臉盆或者浴盆1個,外套滅菌塑料袋1個,根據殘余創面大小一般倒入400~600 mL中藥液,同時倒入溫水將水溫調至35~40℃,藥液中投入無菌大紗布1塊;給患者取合理體位,戴無菌手套除去創面敷料,仔細觀察創面大小、滲出及肉芽生長情況,將創面浸潤在中藥液中,使用淋洗與濕敷交替的方法,浸浴治療15~30 min。治療完畢用無菌紗布拭干創面,通知醫師換藥。一般每日1次,5次為1療程,持續2療程。
1.3 評價方法 (1)創面愈合情況對比:治愈為創面完全愈合,新生上皮形成;顯效為創面縮小50%以上,局部分泌物明顯減少,有肉芽新生;好轉為創面縮小,但不及50%;無效為創面無明顯縮小,分泌物無明顯減少,局部無明顯變化。(2)創面培養陽性率:觀察組在中藥浸浴治療前后創面各采樣1次,對照組在對應時段亦采樣2次,培養結果示有真菌或者細菌感染的為陽性。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χ2檢驗、t檢驗和Ridit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2個療程后兩組創面愈合情況比較見表1,兩組創面培養陽性率比較見表2。結果示觀察組創面愈合情況好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前創面培養陽性率接近(P>0.05),治療后觀察組陽性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燒傷患者創面愈合情況比較(n)

表2 兩組燒傷患者創面培養陽性率比較n%()
燒傷患者尤其是大面積燒傷患者由于皮源有限,皮片移植密度不夠,或部分植皮因感染、營養不良等原因未能成活,在植皮術后,身體常留有較多的殘余創面[1],而殘余創面基底形成纖維板,影響表層血供,肉芽老化,植皮成活率不高。深Ⅱ度創面愈合后因為新生上皮較薄,稍有受壓、摩擦即破潰,很容易導致再感染。尤其是頑固性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即使創面很小也會迅速擴大,使創面難愈。另外,因為愈合創面形成瘢痕,奇癢難忍搔抓破潰又成創面也是臨床上較多見的。
中醫學認為,燒傷以清火解毒,固護氣陰為主要治療原則。本觀察使用的自制方以生地榆、黃芩、黃連、黃柏、七葉一枝花為主藥。“三黃”均為清熱解毒燥濕藥,有療瘡、廣譜抗菌作用,對綠膿桿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以及皮膚真菌等有抑制作用;其中黃芩還有鎮靜、降壓、利尿、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等作用;黃柏對血小板有保護作用,外用還可促進皮下滲血的吸收。生地榆為治療燒燙傷的要藥,能使滲出減輕、愈合加速,并有涼血、止血、收斂、解毒功效[2]。七葉一枝花亦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作用。蟬蛻、爐甘石、地膚子、白癬皮等具有清熱利濕/祛風止癢作用,諸藥合用起清熱解毒、化腐生肌、利濕止癢之功效。創面經過浸浴水腫減輕、滲出減少、壞死組織徹底脫落,減少了創面細菌的數量及毒素的吸收,本觀察中,觀察組在浸浴前與對照組創面培養陽性率相近,但經中藥浸浴2療程后明顯低于后者。同時在水的溫熱作用下,局部血液循環加速,增加了關節活動度,可減少瘢痕攣縮引起的關節屈伸不利,起到熱療、藥療雙重作用[3]。中藥浸浴也符合濕潤療法觀點,即濕潤有利于創面上皮細胞形成,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和創面的愈合;濕潤環境是激活、啟動潰瘍創面深層潛能再生細胞(PRCS)轉化為干細胞,達到生理性再生修復創面的關鍵環節,加速創面的愈合[4-5]。
實施中藥浸浴護理前,應詢問患者有無中藥過敏史;在揭除患者創面敷料時不可強力撕扯以免損傷健康肉芽,遇有敷料與創面粘連時可用少許藥液浸潤后再慢慢去除;因為中藥浸浴直接接觸創面,所以藥液溫度宜低不宜高,一般在40℃左右,以免熱損傷;在治療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患者反應,如有面色蒼白、頭暈、心悸或者創面疼痛難忍等應及時報告醫生,停止治療臥床休息;初次浸浴15 min左右,待適應后可逐漸延長至20~30 min。每次治療完畢做好消毒隔離,洗具一用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1]孫東原,張華彬,陳驥揚,等.運用MeeK植皮術修復大面積燒傷晚期殘余創面[J].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2007:4(2):114.
[2]楊靖.三黃洗液聯合碘伏治療壓瘡的效果觀察[J].中醫藥導報,2010,16(1):62.
[3]凌惠菊,諸利華,呂松芬.中藥熏洗用于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關節功能康復的效果觀察[J].護理與康復,2011,10(5):437.
[4]唐玉磊.褥瘡護理新進展 [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07,5 (4):143-144.
[5]王洪生.再生復原療法在難愈性創瘍創面臨床規范化應用[J].中國燒傷創瘍雜志,2010,22(4):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