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曉菊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北京市 101148)
責任編輯:林英澤
研究北京消費需求增長規律,分析影響消費增長的主要因素,探討擴大消費需求的著力點,對保持北京經濟持續較快發展具有積極而現實的意義。近年來,北京消費和投資需求一直保持著持續穩定的增長勢頭?!笆晃濉逼陂g,北京市的消費率(最終消費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率)由2005年的50%上升到2009年的55.6%,提高了5.6個百分點。而由于消費的強勁拉動,北京市消費率與投資率的關系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2005年,全市消費率低于投資率1.4個百分點,2006年消費率上升到50.8%,而投資率則下降到48.9%,消費率首次超過投資率。①2009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5309.9億元,消費率已高出投資率12.3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年平均超過60%,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因素。②
消費雖然是北京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量,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消費率的下限,因此,北京市消費需求仍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間。本文將根據北京市城鎮居民消費的有關數據,分析北京市城鎮居民的消費現狀與趨勢,以及當前影響北京市城鎮居民消費的主要因素,從而為提高北京市居民消費和改善消費提供參考性意見。要擴大北京市居民消費需求,增加居民消費,就要從研究北京市居民消費結構入手。只有了解北京市居民消費結構變化的趨勢和規律,掌握消費需求的熱點和發展方向,才能科學引導消費者合理擴大消費,使產業結構調整與消費結構優化升級相協調,推動經濟平穩、健康發展。隨著北京市農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城鄉居民消費結構趨于一致。因此本文將北京市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看作一個整體,來研究北京市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趨勢。
由于線性(擴展線性)支出系統模型綜合考慮收入和價格因素對居民消費結構的影響,現在已經成為研究居民消費結構的重要模型。本文將通過建立擴展線性支出系統模型,從各消費項目的邊際消費傾向、需求收入、價格彈性等方面對北京市居民消費結構進行分析,找出北京市居民消費結構目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優化北京居民消費結構的對策建議。
消費結構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人們(包括各種不同類型的消費者和社會集團)在消費過程中所消費的各種不同類型的消費資料(包括勞務)的比例關系。按照人們消費的實際內容,可以把消費分為吃、穿、住、用、行等。根據我國統計年鑒將居民消費支出劃分為八個大項:食品消費支出、衣著消費支出、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消費支出、醫療保健支出、交通和通信消費支出、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居住消費支出以及其他支出和服務。
(1)食品支出穩中有降,衣著類支出比重不斷提高。2002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支出3467.19元,占消費性支出的比重(即恩格爾系數)為33.7%。2010年,食品支出上升到6392.9元,比重略微下降為32.1%,但食品支出仍然是居民消費支出的重要部分。根據恩格爾系數劃分貧困與富裕的標準,北京市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總體上已屬于富裕水平,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早在1993年,美國的恩格爾系數已經下降至11.4%,法國為18.3%,加拿大為15.7%。[1]所以,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北京市城鎮居民的食品消費支出會進一步下降。衣著支出增長超過兩倍,從2002年的867.22元增加到2010年的2087.91元,占總支出的比重也逐步提高,從8.4%提高到10.5%。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衣著消費會大大增加,但經過一段時期,衣著消費得到較好的滿足以后,它在消費結構中所占的比重會減少,逐步趨于穩定。這表明北京城鎮居民滿足吃、穿為主的生存型消費需求階段仍未結束,說明北京城鎮居民的消費結構依然處于向高層次發展的階段,人們生活水平的質量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2)文教娛樂消費支出增加,占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下降;城鎮居民人均醫療保健支出總體保持穩定,占比逐年下降;而居民家庭人均交通通信費支出數額和占比均大幅增加。2010年,北京市城鎮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2901.93元,占比14.6%。從教育支出構成看,受政府不斷加大教育經費投入和減免學雜費政策影響,居民用于義務教育和非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的支出均有所降低,2009年比2008年分別下降35.8%和4.5%,而對子女素質培養和自身學習提高更為重視,2009年,北京市城鎮居民人均家教費和培訓班費用分別為46元和274元,同比增長64.3%和73.4%,家庭教育消費結構不斷優化。2002年,居民人均醫療保健支出953.44元,2010年上升到1327.22元,比重則從9.3%下降到6.7%。2002年,居民家庭人均交通通信費支出1270.95元,2010年增長到3420.91元,是2002年的2.7倍,占消費支出的比重則從2002年的12.4%上升到2010年的17.2%,增長幅度最大。
(3)家用電器等耐用消費品逐漸趨于飽和,開始轉向購買高端家用電子產品。耐用品消費開始從電氣化向信息化階段邁進,汽車普及率提高。近年來,北京市城鎮居民耐用品消費的熱點發生變化。手機、電腦、汽車等耐用消費品成為新的消費熱點,并迅速普及。至2010年末,北京城鎮居民每百戶擁有彩電139.6臺、電冰箱103.45臺、洗衣機100.46臺,基本處于相對飽和狀態。同時,移動電話、電腦等消費品也迅速普及,增長規模均在2倍以上。汽車快速進入普通居民家庭,2002年,北京城鎮居民平均每百戶家用汽車擁有量只有4.1輛,到2010年12月底則達33.83輛,北京汽車消費繼續高速增長,家庭汽車已經進入普及階段。
本文采用擴展的線性支出系統(ELES)模型進行參數估計。假設將人們的消費支出具體劃分為i類,則各類商品的消費支出可以用模型表示為:

其中,Vi是對第i類商品的消費支出,Pi和Qi分別為第i類商品的價格和基本需求量,bi為邊際消費傾向,V0為基本需求總支出,Y為收入水平。該模型即為“擴展線性支出系統模型”。
如果樣本數據為橫截面數據,則可以設:

則模型(1)可以表示為:

對公式(2)兩端求和得出:

由公式(2)也可以得出:

然后計算各項基本支出 Ci,Ci=αi+βiV0,利用彈性公式計算相關彈性系數:
收入彈性=βiI/Vi,其中,I取平均可支配收入。
本文采用《北京市統計年鑒》的相關數據,通過建立擴展線性支出系統模型,對2000~2009年北京市居民消費結構變化趨勢進行分析。由《2010年北京統計年鑒》獲得2009年不同收入水平下的北京市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與消費支出的資料,根據每類消費支出和人均收入的統計資料,利用最小二乘法分別估計各消費項目αi、βi和R2;依據最小二乘法計算出來的各消費項目的αi和邊際消費傾向βi,由公式(4)可計算出基本需求總支出V0,再結合公式(5)得出各項消費的基本支出。根據統計學回歸的基本原理,當回歸方程的判定系數R2≥0.64時即為高度相關,估計結果顯示回歸方程的判定系數值R2均達到了0.9以上,說明回歸方程的擬合度極好。
居民基本消費需求支出是指居民為了滿足正常再生產的需要所消費的產品和勞務量。2009年北京市居民基本消費支出為15126.44元,占實際消費平均支出的84.54%,比當年北京市最低收入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1729元)多3397.44元,貧富差距懸殊,低收入居民亟需政府扶助和社會救濟才能實現基本消費。從一定程度上講,居民基本消費需求支出水平可以作為貧困標準的參考水平。
基本消費支出主要集中在食品,且食品支出的比重最大,約占46.6%;其次是教育文化娛樂支出、衣著和醫療保健,分別占基本總支出的16.7%、11.8%和10.2%,文化教育支出的剛性表明,即使是在基本消費支出中,教育也受到較高程度的重視;服務性支出最少,約占4.6%。在實際消費支出中,居民基本支出主要是滿足生存型消費需求,表現在所有八大類商品中,除了交通通信和雜項外,各項基本支出占比全部超過60%,其中,食品基本支出的比例高達80%。
從八項消費類別的變化看,多數消費類別的截距項呈現正向增長,食品、醫療保健、居住項目尤為顯著,剔除價格指數變化因素,說明北京市居民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基本生活支出項基數不斷擴大。由北京市居民對各消費項目的邊際消費傾向即βi的大小比較可以看出,收入每增加100元,有10.52元用于增加交通通信支出,證明隨著北京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的提高,食品需求增量已經被交通通信所代替;食品支出增量仍然高居不下,有9.64元增加于食品消費,反映出當前北京市城市居民在消費傾向上食品支出仍然占有重要地位,生活水平剛剛實現小康,還遠遠沒有達到富裕;再次為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8.06元),反映出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們不斷提高消費的層次和質量,開始向享受型消費發展。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的邊際消費傾向僅次于食品,反映出隨著收入水平提高,對子女教育、自我知識積累及娛樂活動更加重視。
基于擴展線性支出系統模型的分析結果,由收入彈性、自價格彈性和互價格彈性的公式計算出各消費項目的收入彈性、自價格彈性和互價格彈性。
自價格彈性=-βi(I-V0+Ci)/Vi
互價格彈性=-βiCj/Vi(i≠j)
實證分析表明,各項商品的收入彈性均為正值,說明隨著收入的提高,北京市居民對各類商品的需求是不斷增加的。其中,交通通信收入彈性最大,達到1.012,表明交通通信支出對收入變化的敏感性較強,隨著收入的增加,居民對此類商品消費支出的增長速度快于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成為居民收入增加后消費的首選對象;其次為家庭設備支出和教育文化支出,分別為0.836、0.809,反映出北京市居民在收入提高的情況下,更加注重生活品質的提高和改善,已經開始形成新的消費熱點;食品支出和醫療保健的收入彈性系數較低,對收入變化的敏感性較差。
各類商品的自價格彈性均為負值,這符合經濟含義。從價格彈性來看,各類商品的自價格彈性相對較大,而互價格彈性相對較小,說明消費需求主要受自身價格變動的影響,而受其他商品價格變動的影響不大。不過從總體來看,各類商品支出的彈性均不超過1,這反映出城市居民消費支出呈現出一定的剛性特征,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雖然近年來教育、醫療和住房成本越來越高,但并沒有減弱居民在這方面的支出水平和重視程度。在所有消費品中,食品價格變動對其他各類商品消費需求的影響最大。食品價格上漲會導致其他各類商品需求的下降。
收入水平是直接影響消費結構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2]收入水平的高低,反映居民購買力的大??;收入水平提高會相應提高居民購買力;收入對消費結構的影響集中表現在消費需求層次上。隨著購買力的提高,消費需求層次也會提高,由此必然導致消費結構向較高層次轉化。當收入水平較低時,人們的消費層次也相對較低,反映到消費結構中,就表現為以滿足基本生存需要的生活消費為主;收入水平提高后,人們的消費層次會隨之提高,使消費結構向較高層次變化。北京市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從2000年的15726元提高到2009年的58140元,上漲了3.69倍,而居民消費性支出從2000年到2009年上漲了2.1倍。可見隨著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費性支出也會增加。食品和衣著消費、文化服務性消費、住房消費都與可支配收入有著很強的依賴關系。
消費結構升級還體現在消費水平的提高上。比如,隨著收入的提高,人們在吃的方面,由吃飽向吃好轉變;在穿的方面,由單調向多樣化轉變;在用的方面,由一般日用品向高檔耐用消費品轉變;在住的方面,由滿足基本住的需要向居住舒適化轉變等。通過對北京市不同收入家庭支出比重的對比,可以發現收入水平與消費結構有著密切的關系。比如,在食品支出方面,高收入家庭的食品支出比重始終低于中等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食品支出比重;而在家庭設備支出、交通通信支出等方面,高收入家庭比重明顯高于中低收入家庭。同時,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在服務項目方面的支出不但數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比例也在逐漸提高之中,這也說明了收入水平與消費結構的密切關系。
價格的高低影響消費品的供求,通過價格杠桿,利用需求價格彈性理論,可以影響居民的消費結構,所以價格是直接影響消費結構的又一個重要因素。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消費品價格總水平的高低影響著消費品的供求狀況和消費結構。消費品價格總水平的變化意味著消費者手頭的貨幣能夠購買到的消費品實物數量和質量的變化,這就促使消費者對自己的消費結構進行重新選擇,從而使消費結構發生變化。同時,消費品之間的比價變化也會影響人們的消費結構。由于各種消費品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因而其需求價格彈性也不同。一般來說,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價格彈性較小,而一些高檔奢侈品的需求價格彈性較大。由于這種需求價格彈性不同,它們之間的比價變化會影響人們對不同消費品的需求量,進而影響消費結構。
在社會保障轉型期,居民對現有經濟收入與未來生活有不安全感,對未來生活保障的預期存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這種心理使得他們降低了當期對精神生活消費的需求,普遍持謹慎消費態度,從而大大妨礙了消費結構的優化。一般居民的應對之策就是增加儲蓄,即使是低收入者也不例外。因此,北京市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與完善關系到居民是否有信心消費。養老、醫療、失業保險制度的完善在高、中、低收入群體尤其是中等收入群體的消費心理上將產生強烈的反響。據有關專家測算,這一層次消費群體的家庭收入占居民收入總數的58%,是我國消費的主體部分,也就是說,他們的消費行為對我國整體消費狀況影響最大,當他們變保守消費為積極消費時,消費經濟將會活躍起來。
同時,在當前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情況下,中低收入者的消費欲望受到抑制,特別是低收入戶和困難戶家庭仍停留在為自己溫飽奔忙的階段,客觀上要求社會保障對低收入者和困難家庭給予更多的關注和資助,提高他們對生存資料、發展資料的購買能力,以促進消費結構的升級。
心理因素雖然難以用數字表示,卻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居民的消費結構變化。人們在消費時,其興趣、情緒或指導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消費的可能性,某一種花紋或圖案引起了消費者的心理共鳴就能夠刺激消費欲望。而心理因素主要受到來自社會、家庭和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下,基于不同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而劃分的社會階層具有不同的消費心理;而在不同家庭環境的影響下,也會產生價值觀念、消費偏好等方面的差異;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文化氛圍熏陶,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同樣也影響著居民的心理變化。這些因素共同作用,決定著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是否理性,流行因素等是否在他們的消費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合理的消費結構是一定的需求結構和供給結構相互作用的產物。同時,一定的消費結構又反過來對需求結構和供給結構產生積極的影響。通過對北京市居民消費結構的實證分析,商品自價格彈性的影響相對較大,而互價格彈性的影響較小,居民消費意愿不足,邊際消費傾向偏低,基本支出消費結構層次低;消費信心不穩定和消費熱點單一,進一步制約著北京市居民消費結構優化升級。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以下優化北京市居民消費結構的建議。
擴大北京市城鄉居民消費需求最根本的是增加居民收入,而居民收入的增加離不開經濟的增長。因此,要增加廣大群眾的工資收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努力提高城鄉中低收入家庭的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升消費能力;進一步縮小居民的收入差距,加大向低收入階層的轉移支付力度,不斷擴大中產階級規模。擴大基礎性消費需要進一步提高居民對耐用消費品的支出。從整體來看,除汽車外,北京居民家庭耐用消費品(如空調、電視、手機、洗衣機等商品)的普及率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相對于一般耐用消費品的基本飽和,汽車是北京最具增長潛力的大件消費品,將成為推動居民消費高端化的最主要動力。
除了提高居民收入以外,在物價上漲較快的大背景下,同時要盡量降低有關商品或服務(如交通通信、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雜項商品及服務、居住類消費等)的價格,以擴大我國城鎮居民的消費需求,穩定食品等基礎性消費價格,以優化居民的消費水平和結構。考慮到食品價格對其他類消費品價格有較大影響,需要政府將食品類商品價格穩定在合理水平,特別是注意平衡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之間的利益關系,尋求在食品價格上的合理平衡點。同時,對于價格彈性較高的商品,應鼓勵企業通過價格手段來促進消費增長,最終將北京市恩格爾系數降低到一個合理的范圍內。
中國居民大都固守著儲蓄的邏輯和思想,主要是由于社會保障和福利制度不完善,如果社會保障制度有所完善,將從根本上消除居民的憂慮,使消費傾向有所提高。[3]社會保障對收入差距的調節力度,直接影響和制約消費結構的變化和升級,因此,加大對低收入者社會保障的力度,對促進收入公平分配、擴大消費十分重要。不斷加大社會保障體制、就業和教育改革,增強居民對未來的良好預期,提升居民的消費信心,逐步降低預防性儲蓄,促進即期消費的不斷發展。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解除民眾消費的后顧之憂,建立現代慈善組織機構,救助弱勢群體,從而為提高居民的消費意愿和消費傾向奠定基礎。
從保障民生和保障基本消費安全的角度來講,建立和形成居民生活必需品的供應產業鏈條,防范影響居民基本生活穩定的因素出現。從基本消費支出分析的數據可以看出,北京市居民基本消費支出主要集中在食品方面,約占46.6%。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小農經濟分散的種植和養殖模式是影響食品安全統一監管的制約因素;另外,在我國四十多萬家食品加工企業中,90%是中小企業,還有很多是個體作坊,這對食品安全監管帶來巨大挑戰。擴大食品安全的監督范圍,明確規定與食品安全有關的所有從事種植養殖、生產加工、原料供應、包裝運輸、銷售、消費等生產經營單位和個人的食品安全義務。更重要的是,食品安全信息應當明確、及時地告知消費者,特別是在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出現后,信息的透明更加重要,應當建立相關的信息發布長效機制。
從實證分析不難看出,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交通通信支出、家庭設備支出和教育文化支出已經成為北京市居民消費的新熱點。政府應實施差異化的消費政策,特別是對交通通信、家庭設備用品服務等收入效應強、需求潛力大的部門,在稅收政策上給予重點傾斜,利用價格政策、消費信貸政策、稅收優惠政策、產業傾斜政策以及輿論方面的鼓勵與引導,使之成為拉動新一輪經濟增長的新消費熱點。此外,采取培育主導性消費熱點和消費熱點多極化相結合的措施,在主導性消費熱點之外,培育多極消費熱點,從根本上解除單一消費熱點對消費結構優化的影響。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注重節能減排的綠色消費模式逐漸為世界各國居民所關注。如家庭汽車的普及、城市汽車總量的急劇增加,迫切要求主管部門加強對汽車的監管,保證其排放量確實能夠達到國家強制標準。同時,隨著家用電器進入更新換代的高峰期,廢舊家電的回收問題日益突出,主管部門要加快構建和完善公益性的廢舊家電回收網絡。概而言之,主管部門要通過法律法規來規范、促進節能減排的綠色消費模式在全國推行,消費者要改善消費結構,選擇有利于節能減排的綠色消費模式,供給者則要在研發設計、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產業鏈的全過程都遵循“減量化、再循環、再利用”的循環經濟原則,提供節能降耗減排型商品和服務。
要著力營造透明、公正的消費環境,提供便捷的維權通道,讓居民能夠放心消費、舒心消費。同時也要看到,消費結構的不合理也會制約產業結構的合理發展。在追求擴大消費的過程中,如果是缺乏節約意識過度濫用資源,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斗富比闊、盲目攀比奢華這樣的消費,將對社會產生不利影響,也是難以為繼的。政策要進行合理引導,及時防范環境污染型消費、生態破壞型消費、盲目攀比型消費等錯誤導向,倡導科學消費,鼓勵綠色消費和可持續消費。
注釋:
①數據來源于http://www.emarketing.net.cn/industrydata/detail.jsp?did=3163。
②數據來源于http://www.bjrd.gov.cn/xwzx/yflycz/201011/t20101124_58493.html。
[1]李錚.淺析北京城鎮居民生活消費行為與特征[J].現代經濟,2008,7(13):171-173.
[2]劉東皇,沈坤榮.收入分配、居民消費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J].華東經濟管理,2010(11):31-35.
[3]熊唯伊,熊海斌.提高居民的相對收入水平與消費需求擴張[J].消費經濟,2010(2):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