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高舉
膽總管結石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臨床疾病,急性發作是該病的主要特點,在發作時患者會感到劇烈的疼痛,且在對其進行治療的過程中結石很容易發生殘留,并且該病患者在治療后的復發率極高,是外科手術治療的一大難點[1]。為了對采用腹腔鏡與膽道鏡技術聯合的方法對患有膽總管結石的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觀察研究,為臨床找到對膽總管結石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有效方法,使患者的治療時間進一步縮短,使并發癥和不良反應現象出現的幾率進一步降低,從而使患者盡量少的承受病癥所帶來的痛苦,我們組織進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個過程中,我們抽取在過去一段時間內來我院就診的86例患有膽總管結石的臨床確診患者病例,將其分為兩組,分別采用臨床傳統開腹手術和腹腔鏡與膽道鏡聯合的方法進行治療。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手術和住院治療時間、術后的并發癥和不良反應情況進行比較分析。現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在2007年5月至2011年5月這四年時間內,采用臨床研究過程中常用的隨機抽樣方法,抽取來我院就診的86例患有膽總管結石的臨床確診患者病例,將其分為兩組,患者中年齡最大者86歲,年齡最小者19歲,平均年齡48.2歲;患者中35例男性患者和51例女性患者;患者中病程最短者1年,病程最長這14年,平均病程4.8年;抽樣患者的所有自然資料,統計學差異并不明顯,在研究過程中可以進行比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均經過相關的臨床檢查后確診,并由患者本人或家屬在同意書上簽字。
1.2 方法 將抽樣中的86例臨床確診患者病例資料,采用隨機分組方法分為A、B兩組,平均每組43例。A組患者采用臨床傳統開腹手術法進行治療;B組患者采用腹腔鏡與膽道鏡聯合的方法進行治療。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手術和住院治療時間、術后的并發癥和不良反應情況進行比較分析。
1.3 療效評價標準 顯效:所有臨床癥狀已經完全消失,生命體征、血象表現也已經恢復到正常狀態,相關檢查結果已經轉陰;有效:部分癥狀已經消失,生命體征和血象表現也已基本恢復到正常狀態,相關檢驗結果部分轉陰;無效:所有癥狀和指標沒有實質性改善,病情有進一步加重的跡象[2]。
1.4 數據處理 在本次研究過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關數據,均采用SPSS 14.0統計學數據處理軟件進行處理分析,當P<0.05時,我們認為數據之間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仔細研究后我們發現,B組患者的臨床手術和住院治療時間明顯短于A組患者,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組患者在手術治療效果明顯優于A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組患者在手術后出現并發癥的例數明顯少于A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和并發癥情況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和鎮痛藥使用情況
采用腹腔鏡與膽道鏡技術聯合對患有膽總管結石的患者進行治療和臨床傳統的開腹手術相比,對患者的腹腔所產生干擾相對較小,有利于患者的胃腸道功能在手術后迅速恢復。其次,采用該方法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主要優勢是腹部的切口相對較小、給患者帶來的疼痛感相對較輕,有利于患者在手術后的早期下床活動,可以使患者在圍手術期內出現肺部和泌尿系統感染的機會進一步降低[3];另外,由于該手術方式的切口相對較小,患者接受起來更加容易。采用腹腔鏡與膽道鏡技術聯合對患有膽總管結石的患者進行治療雖然有諸多得優勢,但相關文獻報道,該術式并不適用于所有患有膽總管結石的患者。對于臨床上一些存在復雜的肝內外膽管結石患者或膽管狹窄、膽管腫瘤疑似患者、二次膽道手術患者、膽囊三角區粘連程度致密、膽道出現復雜性變異的患者不宜采用該手術方式進行治療,以免導致出現不必要的并發癥。采用該手術方法對患者進行治療要求操作者具有較高的操作技巧,包括鏡下縫合技術、結扎處理技術和打結技術等等。另外,纖維膽道鏡的相關操作也要熟練掌握。本次研究結果顯示,B組患者的臨床手術和住院治療時間明顯短于A組患者;手術治療效果明顯優于A組患者;在術后出現并發癥的例數明顯少于A組患者。
總而言之,采用腹腔鏡與膽道鏡技術聯合的方法對患有膽總管結石的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非常理想,可以使患者的治療時間進一步縮短,減少術后并發癥出現的幾率,從而使患者承受的痛苦明顯減輕。
[1]王耀東,何協,邱福南,等.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膽管結石前瞻性臨床對比研究.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07,17(15):301-302.
[2]李立波,蔡秀軍,魏琪,等.腹腔鏡膽總管探查術后不留置T管引流的臨床研究.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8,19(12):379-380.
[3]鞠金濤,李兆申,許國銘.內鏡下乳頭括約肌切開術常見并發癥研究近況.國外醫學·消化系疾病分冊,2008,18(12):297-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