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欣潮,楊博華,楊巧慧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北京 100700)
下肢慢性靜脈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ency,CVI)是1組下肢靜脈病征的總稱,是最常見的周圍血管疾病。由于CVI臨床表現多樣,病理生理改變復雜,為規范診斷和治療,1994年美國靜脈論壇國際專家特別委員會提出了CEAP靜脈分類系統(Clinical-Etiology-Anatomic-Pathophysiologic Classification System,CEAP)[1]。CVI 發病率高,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較大,中醫學博大精深,對CVI的治療有獨特療效。為幫助指導臨床診療,我們通過整理282例 CVI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患者CEAP中的C分級即臨床分級與中醫證型的相關性,為進一步采用中醫藥治療CVI提供理論依據。
回顧性分析2010年3月~2011年6月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周圍血管科門診就診的確診患者共282例,其中,男性139例,女性143例。年齡在20歲~78歲,平均52.7歲±11.2歲。所有病例均診斷明確,資料齊全。
CVI的相關記載散見于“筋瘤”、“惡脈”、“濕疹”、“臁瘡”等疾病中,其證型分類目前尚未統一,各地醫家多從臨床經驗出發而辨證分型,但尚無一種辨證分型方法能覆蓋CVI的全部病程。
根據CVI的臨床表現和臨床工作的實際觀察,參考2004版《中西醫結合周圍血管疾病學》[2]、《實用中西醫結合外科學》[3]、《中醫外科學》[4]中相關內容,將CVI分為勞倦傷氣、氣滯血瘀、濕熱下注、脾虛濕盛、氣虛血瘀共5個證型。
瘤體皮色淡暗或不變,皮溫不高;久站久行或勞累時瘤體增大,下墜不適感加重;多有長期從事站立負重工作或多次妊娠病史;氣短乏力,脘腹墜脹,腰酸;舌淡,苔薄白,脈細緩無力。
患肢青筋迂曲,扭曲成團,酸痛或脹痛;患肢沉重,活動后加重;足靴區皮膚色素沉著,皮下硬結或索狀硬條、壓痛,皮膚纖維硬化;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舌苔薄白,脈弦或澀。
患肢青筋隆起,發癢,紅腫疼痛;患肢索狀腫物或結節,壓痛;小腿潰瘍,糜爛滲液,滋水淋漓,創面腐暗;周圍皮膚紅腫熱痛或并發丹毒;發熱,口渴,便秘,溲赤;舌質暗紅,苔黃膩,脈滑數。
患肢朝寬暮腫,小腿潰瘍,瘡面腫脹高突,滋水淋漓,膿水淡黃稀薄,肉芽腫脹不澤;伴納食腹脹,口中黏膩,身重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膩,脈細滑或弦滑。
小腿潰瘍瘡面肉色灰白或暗紅,膿水稀薄,瘡周皮膚紫黯或烏黑,僵硬不和,局部刺痛,創面越腐越深甚至外肉盡脫而見脛骨,同時可伴見頭暈眼花,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舌淡紅或淡紫,或有瘀斑、苔白膩、脈細澀。
慢性靜脈功能不全的臨床分級,即CEAP分級中的C(Clinical Classication)分級。C0:有癥狀而無靜脈病體征;C1:毛細血管擴張,網狀靜脈;C2:淺靜脈曲張;C3:靜脈性水腫;C4:皮膚改變(色素沉著、濕疹、脂質硬皮癥、白色萎縮);C5:皮膚改變加已愈合潰瘍;C6:皮膚改變加活動期潰瘍。
調查方法:根據確診患者的癥狀、體征、輔助檢查和四診,制定調查表進行CEAP分級和辨證分型,以調查表對患者進行調查。
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的描述使用頻數、頻率和構成比,樣本率的比較采用 χ2檢驗,統計分析采用SPSS19.0統計包,P<0.05認為有統計學意義。

證型C2 C3 C4 C5 C6勞倦傷氣 40(14.2) 50(17.7) 1(0.3)0 0氣滯血瘀 8(2.8)21(7.4)109(36.7)10(3.5)0濕熱下注 2(0.7)7(2.5)11(3.9)0 3(1.1)脾虛濕盛 0 0 0 0 9(3.2)氣虛血瘀 0 0 0 0 11(3.9)
勞倦傷氣證中CEAP分級可見,C2-C4、C2和 C3的患者占有優勢,與其他分級差異顯著(P<0.01),但兩分級間無差異(P>0.05)。氣滯血瘀證中可見C2-C5以 C4居多,與其他分級差異顯著(P<0.01)。濕熱下注證可見于 C2-C4和 C6,以 C3、C4為多,但此2級無差異(P>0.05)。脾虛濕盛和氣虛血瘀證只見于C6。
C2及C3中勞倦傷氣證均最多,與其他證型差異顯著(P<0.01)。C4及C5中氣滯血瘀證均最多,與其他證型差異顯著(P<0.01)。C6中氣虛血瘀證最多,但無統計學意義(P>0.05)。
CVI是血管外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隨著現代人生活節奏和方式的轉變,發病率正在逐年提高。我院2010~2011年血管外科門診中靜脈性疾病的患者約占患者總數的2/3,CVI患者占絕大多數。目前,在血管外科領域還普遍存在著“重動脈,輕靜脈”的思想,在實際工作中也是注重臨床治療而總結與探討不足。
目前認為,CVI是由各種原因所致的靜脈瓣膜缺陷、靜脈瓣膜功能不全、靜脈壁薄弱和靜脈內壓力持續升高所引起,既往有瓣膜學說和血管壁重塑學說,當今有慢性炎癥學說[5];無論何種學說,持續增高的靜脈壓都是CVI最主要的病理生理改變。CVI的臨床癥狀[6]包括腿部乏力、沉重、脹痛、瘙癢、疼痛和痙攣,體征包括毛細血管擴張、網狀靜脈擴張、下肢淺靜脈擴張或曲張、水腫、靜脈炎、皮膚營養性改變、靜脈性潰瘍等,涉及靜脈的病變范圍可局限于淺靜脈、交通靜脈、深靜脈或累及整個下肢靜脈系統。
CVI的中醫辨證分型目前尚無統一標準,各醫家根據各自臨床經驗而有各自分類。侯玉芬等[2]將其分為氣滯血瘀型、濕熱下注型和氣血兩虛型3型。楊博華[3]將其分為氣血瘀滯和煩熱瘀阻證 2型。陳淑長[7]將其分為氣滯血瘀、血燥筋攣、寒濕凝滯、濕熱下注、濕瘀互阻、氣虛濕阻、氣血俱虛7型。以上分型方法多用于下肢靜脈曲張合并血栓性淺靜脈炎、瘀積性皮炎等皮膚改變和小腿潰瘍者,即相當于“惡脈”、“濕疹”和“臁瘡”者。單純以下肢淺靜脈曲張和水腫為主要表現的患者,相當于“筋瘤”,《中醫外科學》將其分為勞倦傷氣、寒濕凝筋、外傷瘀滯3型。
本次研究分型根據臨床實際,參考相關書籍擬定5種證型。在5種證型中,勞倦傷氣證占32.2%。《靈樞·百病始生》云:“勞則氣耗。”勞倦傷氣證多見于下肢靜脈曲張的早期,臨床癥狀以淺靜脈曲張和下肢腫脹為主,符合C2和 C3,因尚無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的并發癥,對患者的影響更多地體現于外觀,現代人對形象外觀較為重視,故患者較多。氣滯血瘀證患者最多,占52.5%,多見于本病早期或并發瘀積性皮炎及血栓性淺靜脈炎恢復期,也可見于靜止期潰瘍,臨床表現符合C2-C5各期,以C4為多。本證型對外觀和生活質量影響較大,但若治療及時,疾病預后還是滿意的。考慮到地域和醫院因素的影響,本證型患者為此次調查中各證型的主體。濕熱下注證患者占8.2%,多見于合并血栓性淺靜脈炎急性期或并發濕疹者,或小腿潰瘍繼發感染者,可見于 C2-C4和 C6,以 C3、C4為多,但無顯著差異。北京屬北方,氣候干燥,但近年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肥胖率增高。胖人多濕,加之氣虛水反為濕,濕郁化熱。本次調查的23位患者中體重指數超標者為14位,也反映了肥胖對本病的影響。脾虛濕盛證及氣虛血瘀證患者見于活動期潰瘍伴皮膚改變,符合 C6表現。
通過分析總結282例下肢靜脈曲張患者臨床資料,發現CEAP分級中的C分級,即臨床分級與中醫證型有一定的對應關系:勞倦傷氣證多見于C2-C3,氣滯血瘀證多見于 C4,C5患者均為氣滯血瘀證,而脾虛濕盛和氣虛血瘀證只見于C6。但因病例數及區域所限,需要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及開展全國性的多中心研究來探討本病的中醫證型分布規律,為中醫藥治療提供依據。
[1]張柏根.下肢慢性靜脈功能不全與CEAP分類系統[J].外科理論與實踐,2005,10(1):1-3.
[2]尚德俊,王嘉桔,張柏根,等.中西醫結合周圍血管疾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53.
[3]李乃卿,吳咸中,楊博華,等.實用中西醫結合外科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1376-1385.
[4]李曰慶.中醫外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307-309.
[5]張宏偉,牟 艷,劉 洋,等.下肢慢性靜脈功能不全的病因學研究進展[J].中國全科醫學,2007,10(15):1291-1293.
[6]張培華,等.臨床血管外科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453.
[7]任志雄.陳淑長教授治療慢性靜脈功能不全的經驗[J].河北中醫,2009,31(4):492.